基于递进式训练的“双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作者: 王俊富 刘才玮 邵先锋

基于递进式训练的“双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0

摘  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已成为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背景下知识迭代更新的速度。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背景、理念、教学模式、授课内容和实训平台建设都发生深刻变化,“数智创业”为当前大学生“双创”教育赋予新的使命。该文分析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提出基于递进式训练的“1234”“双创”教育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提供借鉴遵循。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递进式;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3-0076-05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full of vitality,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train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zatio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ost epidemic era is also facing the opportunity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t present, the background, concept, teaching mode, teaching content and train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ave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The "digital intelligence entrepreneurship" has given a new mission to the curr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e "1234"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progressive training was propos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plicable and popularized reform experience for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actice; progressive approach; mechanism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高校在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培养敢闯会创的创客型人才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进入数智时代,尤其是后疫情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体制机制、育人理念、质量标准、技术方法和教学范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新的人才质量观、新的教学质量观、新的大学文化,都亟需我们变革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模式。

一  研究背景

(一)  互联网时代到数智时代,创新创业教育要实现战略转型

过去几十年中,世界产业结构正经历着彻底的结构与重组运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引领产业结构向人工智能、金融、生物医药等方向升级。从送快递,到自动驾驶,辅助诊断医学影像和银行服务,人工智能进入的领域越来越多。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指出,持续加速的自动化将促使就业市场深刻变革,自动化和人机之间将重新分工。行政服务、数据录入、会计等技能的就业需求锐减,人类在管理、艺术、决策和互动交流等领域仍然不可替代。

(二)  后疫情时代催生新课堂,混合式教学成常态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很多行业都受到了冲击,教育也不例外,教学模式由线下教学为主转变为线上及线下混合式教学。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是主角,网课新模式给师生带来了新挑战,授课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播”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教学行为的本质、在线教学课程的呈现方式、老师要做的事情和学生要做的事情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三)  创新创业教育形成新业态,催生新的“教学研用”共同体

全球数字化漩涡不仅塑造了创业过程的要素新组合,更重要在于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挑战;数智时代必将带来教学、学习和场景的新范式革命,如图1所示,也将催生新的“教学研用”共同体。

(四)  学生学习场景日新月异,教师角色发生深刻改变

创业本身突出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创新创业教学应该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学生要从“老师的课堂”环境走出来,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设计,教师从“教”向“导”和“伴”的角色转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场景开发的“研究者”和学生梦想实现的“护航者”[2]。

大学更新教育理念,突出创新实践,培训学生科学思维和创造意识,聚焦创业实战,培育企业家精神,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是值得高校教育者深思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态势及困境

(一)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等方面,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安徽建筑大学等多所高校都进行了独具特色的探索与实践[3]。

中国人民大学注重素质培养,将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融入到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促进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不断转化,以达到启示理论、启迪思维的目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知识、技能为重点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拓展训练”“团队训练”项目优化训练营等技能培训专题,体验、探究、提升实践技能,依托北航科技园以及北航孵化器,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和基地。

合肥工业大学打造了“1+3+N”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东北大学基于OBE理念提出了“多层次、进阶式、立体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通识课,针对有浓厚创业兴趣的学生开展训练竞赛,帮助有初步成果的学生对接市场,展开实战,形成了一条全员覆盖、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金字塔式”育人路径。

安徽建筑大学提出了PAD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参与课堂设计环节,通过课前预习和自学熟悉上课内容,团队自行梳理基本框架,课堂上师生各自抛出问题,师生之间相互讨论,让学生获得“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四川大学进行了基于智慧教室的“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改革,将混合现实MR运用于教学,以增强课程内容的深度学习。

(二)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在各高校全面启动,诸多高校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形成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研究成果,为其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但也存在诸多共性问题亟待解决。

1  价值观导向存在偏差,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还是在“教育”二字,核心是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重点对学生人格品质、头脑思维和能力素质的培养,归根结底是引导学生找到一种创造价值的思维和方法[4]。很多高校误读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把创新创业教育“窄化”为创业教育,定位于如何教学生创办企业,忽视创新精神培育,殊不知“双创”融为一体,不可割裂。

2  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体系薄弱,通用技能匮乏

“双创”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发挥课程教学的知识传授载体作用,学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基本的经济学、财务会计、统计学、战略管理、营销管理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5]。目前的创新创业实训课程程序性知识过多,尤以如何注册公司为甚,这样的诸多知识很难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学生只是形而上学般地体验一下创业过程,无法从根本上理解一门商业模式的逻辑与要点[6]。

3  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行业基因”,专创融合度不够

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还是实践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与专业教育相脱离的状况,尤其是大三、大四高年级课程,更是难见创新创业教育的烙印。专业课教师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传授过程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忽视既有学科知识与创新创业思维之间的联系。

4  激发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教学设计太少,个性培养不足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初露锋芒,与西方国家仍存在差距[7]。课程内容、授课模式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满足高校差异化的办学定位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需求[8]。重知识的传授,而轻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学生创意或项目缺乏创新元素,导致很多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没有形成技术壁垒,极易被复制甚至超越,缺乏持久的生命力。很多高校实践教学是通过计算机模拟或者创业竞赛之类的活动来进行的,这样的模拟是属于虚拟经营,只是帮助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学生缺乏真实动力。

打破以往的教育烙印,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之路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大实践课题。

三  基于递进式训练的“双创”教育教学模式实践路径

青岛理工大学紧扣新工科背景下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构建了基于实践基础上的“1234”“双创”教育教学模式,紧紧围绕“育人”这一核心理念,实现两个融合,依托三个课堂,打造四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创新精神塑造、创业意识养成、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和意志品质养成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一)  改变教育记忆和习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认识

数智时代到来,高校构建适应智能化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新思维成为重要任务。大学应厚植积极进取的创新创业文化,不断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需求,在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贯彻创新创业的理念,加快学术成果转化、突出市场化生存,激活高校创新创业基因与创新创业动力,塑造全面发展的人。

创新创业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定是一个具有创业精神并自觉地用创业思维让未来发生的创业者。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寒暑期社会实践、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社区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创新精神;在服务奉献中培养家国情怀,锤炼意志品质,养成创业思维,尽可能地激发出每个学生的潜能,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