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下高校公共体育改革路径研究
作者: 黄柳倩
摘 要:为深化体教融合,实施“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探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方法和途径。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下高校公共体育改革进行研究。一是构建“课堂教学+课外锻炼+课内外竞赛”的“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探讨解决课内外“两张皮”问题。二是构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育体育心”教学模式,推动“体育+思政”协同融合育人,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三是构建“多指标+多方式+多主体”的多元考评体系,实施动态评价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调动学生“学、练、赛、评”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育体育心”的教学效果。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下高校公共体育改革,可为解决“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公共体育;高校;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3-0080-05
Abstract: To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implement the "four-in-one" goal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which includes "enjoying sports, enhancing physical fitness, perfecting personality and tempering willpower", it will explore methods and approaches for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Usi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eform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four-in-one" goal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Firstly, it is to construct a "classroom teaching + extracurricular exercise + in and out of classroom competition" curriculum model, with highlighting students' dominant position, and exploring solutions to the "two skins" problem inside and outside of class. Secondly, it is to construct a teaching model of "body and mental cultivation" based on "sports ability + healthy behavior + sports morality", promote the collaborative integration of "sports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nhance students' core academic literacy. Thirdly,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ystem of "multiple targets, multiple methods, and multiple subjects", implement dynamic evaluation of the entire process of students' learning, it can mobilize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in "learning, practice, competition, and evaluation",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body and mental cultivation". Under the "four-in-one" goal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reform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how to cultivate people" and "what kind of people to cultivate".
keywords: school sports; "four-in-one" goal;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form
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1],对提升健康水平、培育积极情感、形塑健康行为等方面的干预效果十分明显[2]。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3]。这充分体现了“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是新时代学校体育事业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为新时代学校体育构建了“四位一体”目标体系,确立了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新坐标,发出了推动学校体育革命的号角。《<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教体艺厅函〔2021〕28号)提出:全面把握体育的“育体、育智、育心”综合育人的价值,通过全员参与的体育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塑造活泼开朗、与人为善、团结协助、遵守规则等良好品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人格健全[4]。2023年7月29日,教育部怀进鹏部长在成都FISU世界学术大会上的主旨报告提出:我们高度重视“体育”为“健康”护航……着力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健康第一”成为学校体育发展的根本遵循……坚持“课内”与“课外”结合。可见,探索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的高校公共体育改革路径,对助力实现高校学生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目前存在的不足
(一) 体育课程模式欠完善
现行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存在体育课程模式单一,偏重课堂教学,未能聚合“教会、勤练、常赛”模式,导致学生被动接受学习,难以学会技术、掌握技能,更谈不上运用技术、享受运动的乐趣、培养体育品德了。
(二) 体育育人功能尚未挖掘
传统的体育教学,存在不重视体育的育人功能、“重技能轻德育”及“重宣教轻历练”的弊端,导致体育所具有的塑造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锤炼心理品格和修养道德情操等功能没有挖掘。
(三) 体育成绩评价体系不全面
以往成绩评价指标单一、评价方式单一,没有以学生体质健康为核心,没有体现运动习惯养成、体育品德习得等目标评价。我们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健全综合评价,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5]。
二 新时代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实施路径
(一) 贯彻新时代体育教育理念,构建“课堂教学+课外锻炼+课内外竞赛”的课程模式
1 把握“教会”内涵,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考虑的是“教什么”“用什么教”和“用什么方法教”的问题[6]。而新时代体育教育理念“教会”的内涵告诉我们,“教会”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健康知识内容理解了、领会了,对所学技术掌握了和能用了,是“勤练、常赛”的基础与前提。“教会”的效果呈现出学生“勤练了、常赛了”,表现出学生的运动技能呈螺旋式上升。因此,把握“教会”内涵,遵循体育教育规律,从三方面进行“课堂教学”优化,即从优化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进行“课堂教学”优化,进一步凸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帮互助,使内容更加适用,更加有趣,更加体现“育人”价值,有助于“四位一体”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2 贯彻“勤练”目标,提升学生“课外锻炼”自觉性
“勤练”是通过学生的“学”与“练”体现,是运动技能形成的保障。“勤练”的结果指向养成习惯经常反复练,掌握技能掌握提高练,增强体能集中强化练[7]。首先,教师基于学情现状,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采取形式多样的练习手段,让学生勤学苦练,乐在其中。其次,教师基于学习现状,把握“勤练”的度,做到强度到位、密度适宜,不断打磨技术、增强体能、锤炼意志。最后,教师基于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将体育课堂延伸到课外,有助于提升学生“课外锻炼”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健康素养。
3 落实“常赛”要求,推动学生“课内外竞赛”常态化
“常赛”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环节,是以体育人的主要方式,是“勤练”结果的外在表现形式[8],是实现育人功能的重要手段,可以让学生感受体育独特的魅力[9],是学生技能掌握和运用的拓展和延伸[10],可以达到“以赛促练”的目的。通过“常赛”,不但能帮助学生切身体验身体的对抗、技术的运用以及在比赛中享受体育乐趣,锤炼意志品质,还有助于学生在比赛提升竞争性、合作性、规则要求等体育素养。同时,有助于推动学生“课内外竞赛”常态化,培养学生合作、竞争、责任与担当等体育品德。
(二) 发挥体育功能,构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育体育心”教学模式
毛泽东指出: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11]。体育是“思政”之源,既发挥“育体”功能,又释放“育人”价值,真正做到“由体及德”“以体育德”和“以体育人”[12],达到“育体育心”之效果。
1 在体育教学中正确运用运动技能形成原理,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人体的形态、素质、机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的表现[13],是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14],运动能力的形成需要反复练习和体验[15]。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运用运动技能形成原理实施教学。首先是泛化阶段,教师应以精炼的讲解和正确的示范,指导学生练习;其次是分化过程,教师需帮助学生体会动作细节,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指导学生反复练习;再次巩固过程,教师应以不同的形式组织学生反复练习,促进肌肉记忆加深,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是动作自动化阶段,教师应以成套技术及教学比赛形式组织学生练习,并引导其分析与综合,使知识与技能前后连贯、纵横沟通,不断检查动作质量,达到精益求精的目的。
2 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素养”,促进其“健康行为”
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是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学生对公共卫生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保持良好心态与情绪调控,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意识与能力等;其次是增强学生的防伤防病意识,教会学生测定身体锻炼的常用指标(比如,如何测定安静心率,如何计算最大心率),帮助学生建立比较完整的伤病防护意识,教会学生学会预防运动损伤、预防疾病、消除运动疲劳等方法;最后是树立学生安全应急与避险意识,加强学生对各种安全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教会学生互助与互救的原则与方法,培养学生应急处置与避险意识(如在运动中突发中暑、痉挛、扭伤,甚至骨折等),提高学生的自救、互救及应急处置能力。
3 在体育教学中协同融合“思政元素”,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品德”
思政元素的核心在思想、定位在政治、根本在“育人”[16]。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动机和树立终身体育观念,进一步强化体育课程的“育体”作用[17],协同融合育人。
从国家意识层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与奉献精神。教师在教学中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为典范,以女排精神、北京冬奥精神、体育明星及民族英雄等为案例,培养学生的国家利益意识、国家形象意识、民族团结意识和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及热爱祖国、为国争光、胸怀大志和追求卓越等良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