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毕业实习改革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王术新 陈斌禾 陈耀丹 韩素佳 曹莉 乐英高

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毕业实习改革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0

摘  要:“校企协同育人”是校企深度融合的重要内容,是为行业企业输送具有较高职业素养、较强专业技术能力、较高技术革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该文以温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专业为例,讨论现今地方应用型高校毕业实习与企业实习岗位存在内容与实际脱节、“双师型”教师比例低、实习过程不规范等问题,提出包括利用本科暑假拆分毕业实习为3个阶段的实习方式、学院与企业共同牵头的实习过程评定体系及配套“双师型”培养方案的毕业实习新模式,构建凸显专业地方特色的毕业实习改革体系,凸显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校企融合实践教学体系,以及以“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新教学模式,协同推动专业的综合改革,形成“实验实训基地、创新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产教融合联盟”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校企协同;毕业实习;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3-0105-04

Abstract: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deliver technically skilled talents with high professionalism, strong professional technical ability, and hi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to industry enterprises. In this paper, taking th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jor of Wen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it discusses the problems that the current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 graduation practice and enterprise practice positions are out of touch with the actual content, the proportion of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is low, and the practice process is not standardized.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model of graduation practice, including using the undergraduate summer vacation to split the graduation practice into three stages, the practice process evaluation system jointly led by the college and the enterprise, and the supporting "double-qualified" training program. It constructsa graduation internship reform system that highlights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jor, and a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that highlight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And the new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the "student-centered" educational concept has jointly promoted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majors, forming a four-in-on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experimental training bases,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disciplin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lliances" system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Key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graduation practice;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talent training

温州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成立至今一直是致力于建设浙南地区极具特色的理工类应用型大学,着重提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毕业实习作为培养人才素质与专业能力的关键环节,在塑造人才特质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1]。

学生暑期实习过程中,选派专业老师与学生一起进驻企业,负责实习学生的组织、管理和指导工作。对指导的教师而言,既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技术发展现状及瓶颈问题,又可以结合自身领域的专业研究内容,助力企业攻破技术难关、实现产品创新等,为进一步承担企业横向研究课题、联合企业申报科研项目奠定良好基础。进驻企业还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落地能力、动手应用能力,进而反哺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水平,让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人才[2]。

通过暑期实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产品、技术、工艺、管理和发展潜力等;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实习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岗位匹配度,从中选择适合企业需要的优秀学生。对学校而言,通过实习让企业和学生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留温率,从而让更多更优秀的学生为温州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3]。

因此,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毕业实习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紧密结合温州区域经济发展,对接温州产业升级对专业人才需求,对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4]。

一  研究现状

2015年,《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地方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结合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需要,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深化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和课程教育与评价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规模的稳定,促进产业与教学相融合,突出应用型办学特色。“产教融合”作为解决区域产业发展所需,推动地方高校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逐渐获得了社会的共识[5]。各地方高校都紧密围绕地方产业发展的需求,探索和研究如何利用企业实践教育基地,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形成资源优化配置、管理体制完善、校企合作共赢的协同育人模式。智能制造与电子工程学院需紧密对接温州“5+5”千亿产业集群,培养一批专业素质过硬、实践动手能力突出、与区域产业经济需求结合紧密的专业人才,成为推动温州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迈进、链条化发展、品牌化打造、竞争力提升,以及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6]。

温州传统优势企业对机电类人才,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旺盛。从近几年的就业来看,浙江省省内除温州和丽水的学生留温率相对较高外,其他地区的学生不太愿意留温,所以要想进一步提高留温率、实现市政府对我校提出的高要求,就得争取让更多的省外学生留在温州,所以首先得让他们了解温州、认可温州,最后才可能扎根温州。新冠疫情以来,很多企业的员工流失比较严重、机电类人才缺口就更大[7]。对于企业的员工缺口,技术类的岗位大三的学生可以胜任;一线普通员工类岗位,大一、大二学生就可以胜任,所以利用暑假开展的毕业实习工作可以有效填补企业员工的缺口。

企业技术难题得不到精准、高效的解决。企业在加速转型升级、突破核心技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际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技术难点和瓶颈问题亟待解决,作为温州本地的理工类院校,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企业做好服务和支持工作,但我们大部分高学历老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还不够了解,难以准确把握企业发展中的技术痛点,导致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强,对企业的发展助力不够,难以发挥其智力优势[8]。

学院“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较低。2022—2023年,智能制造与电子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引进了20多位高学历老师(2023年继续大力引进),这些硕士、博士大部分是高校毕业后直接到我校工作,理论知识丰富、创新意识强,但缺乏在企业较长时间的实践锻炼,对行业、企业的技术现状、工艺水平不够了解,参与企业的技改项目较少,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理解不深、办法不多,离“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有较大差距。

二  当前存在的问题

毕业实习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大学四年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基本技能,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训练。目前我院学生的毕业实习仍沿用瓯江学院的做法,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集中2个月时间进行毕业实习,大部分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但由于4月底前学生需提交论文初稿,所以学生毕业实习时间难以得到充分保障[9]。同时这种短期实习,涉及学生安全、技术指导、日常管理等问题,使得企业接收零星几个毕业实习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企业也不会专门安排技术人员进行指导,这种实习内容由实习企业完全主导、实习过程由实习企业基本管控、实习考核由实习企业为主实施,学院和指导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较少,甚至部分学生为了考研复试或者考公,简单应付了事,导致毕业实习效果参差不齐,与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相距甚远[10]。

2023年我校与经开区联合举办“百企千岗”毕业实习活动,有很多学生积极参与,目前也有部分学生已经到岗开始实习,但学校还没有对实习企业和学校指导教师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各自责任,实习工作还是由企业主导,学生做什么、怎么做等都是企业根据其自身实际需要来确定,实习效果还有待考证。前几年我院经常组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由专业老师带队联合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但没有形成制度化,更没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对指导老师和实习学生都没有硬性指标和要求,导致实习工作没有延续性。

目前,我院有大量外省生源,特别是2021级机械类学生全部来自省外(其他普通本科专业有一半来自省外),如何让他们最后留在温州,提高留温率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其中,贵州、广西、河南籍学生比较多,这部分学生中,有的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希望能利用暑期2个月的时间打工,既可以学点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可以改善其经济状况,但他们暑假回家难以找到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学校一方面难以给所有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另一方面所提供的岗位跟所学专业关联不大,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帮助不大,没有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同向发力。

三  毕业实习改革体系构建思路

紧紧围绕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目标,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毕业实习大纲(包括实习内容与组织形式、考核方法等),构建毕业实习体系、探索毕业实习实践的新模式。将原来的自主分散式毕业实习模式,变革为在学院与企业建立合作基础上的统一组织与实施的分段实习模式。在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与时间参与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通过不断巩固理论知识,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企业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难题,提高自身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与协作创新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