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作者: 刘继强 蔡志清摘 要:协同论认为,协同工作能促进复杂系统独立存在的子系统由无序转向规律和高效。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在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主体认知参差不齐、沟通协作不够、支持保障不足等现实困境。基于协同论的启示,进一步从“内化目标、增强共识”“提升能力加强协作”“建立机制、做好保障”三方面优化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路径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主体;协同论;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3-0189-04
Abstract: Collaborative theory believes that collaborative work can promote the independent existence of subsystems in complex systems from disorder to regularity and efficiency. In recent years, many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achieved significant results in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innovative courses, but there are also practical difficulties such as uneven subject cognition, insufficient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insufficient support and guarantee. Based on the inspiration of collaborative theory, we will further optimize the path and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from three aspects: "internalizing goals, enhancing consensus", "enhancing capabilities, strengthening collaboration", and "establishing mechanisms and ensuring good security".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subject; synergy theor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协同育人理念存在一定的缺失,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分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两张皮”现象,导致课程思政“孤岛”现象突出。高职院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必须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干”、辅导员等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者“独唱”的局面,牢固树立任课教师等协同合作育人的教育理念,坚持课堂教学主阵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充分开展协同实施课程思政,发挥任课教师等全员协同育人效用[2]。
一 协同概念及内涵探析
高职院校要落实协同育人理念,必须思考什么是协同,谁来协同?虽然学术界尚未形成定论,但厘清协同的概念及渊源,有助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
“协同”,主要指协调、合作、协作。在《说文解字》中,“协, 众之同和也。同, 合会也”,即有共同、团结、互助之意。随着现代社会尤其是现代社会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协同越来越在科学研究和现实社会中得到重视,“协同论”等相关理论得以形成。“协同论”又称“协同学理论”,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协同论认为,任何复杂系统都存在既独立存在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当协同工作时,整个系统会相互影响和合作,由无序转向有规律。
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是近年来党和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方略。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等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从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等来完成,必须要依靠多方力量,要坚持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要发挥隐形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8年以来,党和国家尤其是教育部多次发文,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学科建设、专业教学、教材建设和管理体系中。2020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强调指出,全国所有高校、所有专业要实施课程思政,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要注重主流价值观引导,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要通过显性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所谓“课程思政”协同,主要是指利用制度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调动课程思政实施主体的作用——党委领导、党政齐抓、部门牵总、院系落实以及一线教师执行,从而形成既有体系架构、分工明确、相互合作的教育共同体[2]。在相对复杂的教育系统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学校党委、行政、职能部门人员和任课教师之间既相互独立实施各自职责,但又不是独立运作,而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耦合的教育体系中。
二 推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分析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在创新以教师、教材和教法为主要内容的“三教”改革中,尤其是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产生了一批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名人名师,专业建设和教书育人等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但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还有差距。
(一) 主体认知参差不齐的困境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仅靠学校党委行政、教务处等职能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是无法实现的。这需要全校各职能部门和二级教学单位的努力配合和积极参与。当前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党政主要领导比较重视育人工作和课程思政建设,但还存在部分教育管理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协同育人理念不强,协同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意识较弱,主动育人的动力不足。学校党政班子、中层管理干部和一线教师受学校科层制等多因素影响,在实施课程思政中各自的利益诉求不同,产生认知偏差。
首先,一定时间内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对弱化。高职院校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认识有待加强,各自为阵或“两张皮”现象相对较为突出。其次,职能部门管理者基本忙于处理行政工作,到一线调研的时间和机会相对较少,比较缺乏与一线教师和学生的直接接触和交流,这势必影响其制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案的实施效果,有时甚至还与实际工作有较大出入。再次,许多专任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误区或能力不足。一是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相对不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及文化自信等方面知识了解不多。许多一线教师往往把精力或工作重心放在教学工作或科研工作方面。至今仍有不少人认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辅导员的事,专业课教师只应该负责专业课程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如果在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附加的额外工作。从这些方面看,学校教育中不同实施主体对教书育人尤其是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和行动存在差异,必然导致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效果出现偏差。
(二) 沟通协作不够的困境
课程思政育人新生态的良好构建,需要党群、行政等管理与服务层的有效协作,需要任课教师的努力工作,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合作。他们需要有效沟通和信息共享,从而落实全员育人目标,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达到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目的。然而现实工作中,无论是学校党政管理层还是一线任课教师或者是从事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等,由于其身份和定位感不同,在实际工作中的工作侧重或工作重点也不一样,难免会出现沟通不及时、衔接不够的问题。
现代社会专业划分越来越细,学校学科及专业分类相应增多,若需跨专业教学、处理问题或科研攻关,尤其还要在教学中进行除专业知识教学外的其他内容的教育教学,不少教师就会有畏难情绪,导致育人动力不足。加上其他工作或生活的影响,许多教师和管理者之间就会减少或缺乏交流。因此,课程之间协同育人和协作配合不足,全员、全程和全方位协同育人新生态就难以形成。
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关键在教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加之青年学生思维活跃,优秀的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社会发展和学生特点,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可现实情况并不全是如此,还是有不少任课教师思维相对僵化,创新活力不足,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并很好地结合实际运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能力欠缺,尤其是有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更显吃力。还有部分专业背景特色明显的教师,他们的知识结构中人文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功底相对匮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难以有效挖掘思政要素,不能很好地找到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不能有效地在隐形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
(三) 支持保障不足的困境
当前课程思政基本仍处于自组织状态,即几乎都是在最大“序参量”作用下,各专业、各组织、各管理者和一线教师既合作又竞争,通过系统自组织地达到整体效果。这就容易出现另一个情况,即如果组织内部的问题或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或处理,相关供给需求得不到及时保障,就易出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合力自组织状态失衡,无法有效形成协同育人新生态。
一是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考核评价有待改进。评价导向对工作的影响作用非常大。目前,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党委行政推进课程思政工作还没有系统评价指标,学校层面也没有对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课程思政协同工作的评价体系,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中还没有形成完备有效的课程思政实践与效果的评价,这势必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造成不利影响。二是许多高职院校还没有对教师实施课程思政进行相关经费及设施的充分保障。课程思政建设中需要必备的经费支持,也需要一定的办公条件作支撑,尤其是充足的现代办公设备对教师准备和实施课程思政非常重要,而这些对许多高职院校和教师来说还比较匮乏,这也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
三 创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路径思考
从前述分析看,高职院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方面还有不少困境需要突破。基于协同理论的基本原则,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改进办法,权作抛砖引玉。
(一) 内化育人目标,增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共识
作为协同论的主要因素,最大“序参数”对系统的高效有序运行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而这个最大的“序参数”就是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它能帮助各子系统朝着共同的目标运行,从而促进看似各自为阵的子系统走向复杂系统的规律和有序。作为高职院校的最大“序参数”,就是学校的主要目标和共同愿景。这个共同的目标和愿景,从大的方面说,就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是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小的方面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相关知识和能力,帮助他们具备未来职业或岗位所需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素质,帮助他们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学生转向合格职业人,具备适应社会生产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好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以及身心健康等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