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实践科普教育及效果评价研究
作者: 杨叶 陈然 徐进 朱军 曹松玉 严玮文摘 要:健康中国的战略需求和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对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需求,而相关的公共卫生教育与人才培养是最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工作。现有的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比较扎实,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在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较为薄弱。探索先进的“实验+实践+实训”模式,建设微课教学平台,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加强公共卫生实践科普教育,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有效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激发创新创造潜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岗位胜任力,最终培养一批具有“大卫生”观念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健康中国;公共卫生;科普;实践技能;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5-0089-04
Abstract: The strategic needs of a healthy China and the prevention oriented health policy have put forward urgent needs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public health system, and related public health educ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are the most elementary and fundamental work. The existing teaching methods cultivate students with solid theoretical knowledge, but are not conducive to unleashing their subjective initiative, especially in terms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We explore an advanced model of "experiment+ practice+ practical training", and then build a micro course teaching platform. We further strengthen the scientific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of public health practice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methods. We can mobiliz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self-directed learning, effectively enhanc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stimulate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potential, and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job competence. Ultimately, we need to cultivate a group of composite specialized talents with the concept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big health".
Keywords: Healthy China; public health;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practical skills; innovative education
近年来,在“大健康”环境背景下,国家为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出台多项政策助推健康产业发展,并致力于用政策推动全民健康。《“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的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1]。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而建设健康中国离不开“健康教育”,即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健康教育的效果做出评价[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因此,开展医学科普教育对实现“健康中国2030”发展规划至关重要。
一 公共卫生实践科普教育的紧迫性
(一) 公共卫生实践教育的现状
健康中国的战略需求和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对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需求,而公共卫生教育与人才培养是最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工作。当前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培训面临重大挑战,能否培养适应公共卫生岗位需求的预防医学人才业已成为医学院校高度关注的问题[3]。目前大多高等院校公共卫生教育强调的是基本知识传授: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这种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比较扎实,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在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较为薄弱[4]。近年来,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预防医学实践技能大赛为抓手,大力开展公共卫生实践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5-6],亦必将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发展规划培养一大批具有良好岗位胜任力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然而,目前实践教育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实验及实践操作授课内容较为基础,学生尚未深入进行系统学习,临床医学的内容与预防医学脱节,且受众群体局限于预防医学相关专业医学生,尚未开展跨学科/专业的科普教育工作。
(二) 现阶段微课平台建设的局限性
近年来,许多高等学校搭建了基于校园网的教学平台,利用开发和积累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教学活动[7]。网络教学形式有直播、录播、一对一教学、微课和慕课等。其中,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8]。目前,微课教学已成为网络科普的重要手段,原因如下:微课教学时间较短、资源构成“情景化”、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反馈及时且针对性强。然而,基于微课平台建设,开展公共卫生实践科普教学及效果评价研究报道甚少[9]。因此,我们需要对公共卫生实践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总结和反思,设计一系列的规范化教学视频,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断扩充公共卫生专业教学的微课平台,为新形势下的科普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二 公共卫生实践科普教育模式改革的措施
(一) 实践教育——医学教育的新趋势
关于公共卫生的定义: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生活环境卫生,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优化职业场所的环境,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供更高效的医疗服务,最终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支具有公共卫生专业知识的人员队伍,培养拥有团队协作、组织协调、沟通交流和社会动员等职业素质的医学专门人才。近几年,暴露出公共卫生专业教育的严重不足,包括临床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专业知识的缺乏,医护人员的个体防护、卫生处理等技能的规范性不足,即便是公共卫生专业在岗人员,专业技能也相对薄弱,出现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时,无法迅速并高效地开展工作[10]。因此,我们在对医学专业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包括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专业的所有学生,都要充分加强公共卫生专业技能教育,切实有效地开展实验及实践探索,最终培养一批具有“大卫生”观念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我们按照“多层次覆盖、多学科融合、多阶段贯通”的综合实践创新教育体系,开展了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深入培养学生公共卫生专业技能的道路上,我们始终重视预防为主的理念,从医学生“三基”能力的培养,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个方面同步,平衡各个学科之间的权重,帮助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从本科新生入学开始,预防医学导论作为公共卫生基础课程,我们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公共卫生、初步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稳定他们的专业认同感。学生在经过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公共卫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包括环境卫生学、流行病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和公共卫生PBL实践等课程,将临床医学的内容整合入公共卫生案例,通过实验课堂让学生自主讨论,教师辅助交流,将临床思维紧密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当学生的专业素养有充分基础后,再进行公共卫生实践技能课程的学习,指导学生掌握各类公共卫生操作技能,毕业前进入各级实习单位开展生产实习实践,进一步强化动手能力和应变处置能力,训练后再回校参加实践技能毕业考核及毕业论文答辩,两项均通过考核之后,方可顺利毕业。
(二) 微课教学——公共卫生科普教学新形式
我们以增强医学生的公共卫生实践知识素养为目的,以微课教学平台建设为抓手,在医学生群体中开展公共卫生实践科普教学,评估科普效果。我们开设首门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必修课,该课程以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培养要求为导向,深入研究公共卫生实践专业技能的培养策略。在课程的设计开发与运行中,我们编写了首部《公共卫生实践技能》教材,完成了包括公共卫生典型案例分析和各项技能共计28个实践操作视频的拍摄,完善了课程的微课系统。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线上公共卫生科普教育,录制公共卫生科普知识和急救操作等8部分微课,用于校内外各类人群的公共卫生知识科普教育及宣传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帮助学生更精准地掌握各项基本能力,引导学生加强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等职业素养,帮助学生毕业后安全有效地从事预防、医疗和保健工作,同时,也为进一步推广公共卫生科普教育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三) 实践创新——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微生态
我们同时将实验、实践和创新教育贯穿预防医学本科阶段培养的全过程中,坚持实施“全程本科生导师制-校内外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的培养模式。针对预防医学各个年级的本科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提高培养质量。本科新生刚刚经历高强度的高中生活,入校后通过学生和教师双向选择导师,专任教师从思想上、学习上和生活上帮助学生转换角色,适应全新的大学生活。与此同时,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领衔名师、名医团队,担任本科生“成长导师”,为学生提供医学专业思想方面的指导与帮助,坚定他们从医的信念。
在公共卫生学院专业领域知名教授、专业老师和学生工作办公室老师的共同指导下,由本科生发起成立了多个学生组织,目前已经有“红丝带同伴协会”、“青源”协会、“食·尚”协会、“人初·康健”协会等社团,社团成员大部分来自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也覆盖了卫生检验与检疫、临床医学等10多个专业的学生。社团以“健康中国,健康江苏”为号召,在校园、社区等公共场所开展一系列医学健康宣教、饮食养生科普、环境和职业卫生的调查研究活动,并邀请专家开设讲座,微信公众号、科普视频推送等多种宣传方式进行科普宣教,与南京各高校、各相关机构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交流活动,进一步扩大活动受益人群。通过专业社团的驱动,充分发挥医学生专业特色,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潜力,开展专业知识、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职业素质的训练,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岗位胜任力。
青年教师积极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大学生健康教育科普作品大赛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同时,公共卫生学院积极举办全国大学生公共卫生综合知识与技能大赛、江苏省大学生万人计划学术冬令营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育,让全国各大高校医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都能参与其中,提升公共卫生问题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