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研究综述及展望

作者: 李轶芳 易昕阳

摘  要:教育实习评价是师范生实习中的关键一环,高质量的评价可以有效提升反馈、改进的效率,提升教育实习的质量。而我国现有的教育实习评价缺少可靠的证据支撑、忽视过程性评价、缺乏有效的反馈渠道。该文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搜索相关文献并进行筛选、分类、阅读和分析,围绕教育实习评价的内涵与主体,教育实习表现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重要作用,教育实习评价的内容与标准、工具和指标构建,教育实习评价的现存问题与改进策略这四个主题对教育实习评价的现有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旨在探索可以有效提升教育实习评价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师范生;教育实习;教育实习评价;循证研究;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5-0093-05

Abstract: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is a key link in the practice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High quality evalu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feedback and improvement,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However, the existing educational practice evaluation in our country lacks reliable evidence support, neglects process evaluation and lacks effective feedback channels. This paper selects, classifies, reads and analyzes relevant articles on CNKI.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practice evaluation by focusing on four themes: the connotation and main subjects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evaluation, the important role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al evaluation, the content and standards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evalu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ools and indicator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evaluation. The aim is to explore the methods tha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evaluation.

Keywords: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 educational practice; educational practice evaluation; evidence-based research; research overview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走入教学岗位的关键环节,使其通过实践,深入真实的教学场域,将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工作中的实际操作相结合[1]。2016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中提出了构建全方位教育实践内容体系、丰富创新教育实践形式、完善多方参与的教育实践考核评价体系等重要指导意见[2]。经过改革,我国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延长了时间、丰富了实践内容,但教育实习的质量不高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教育实习评价是影响教育实习质量的关键因素。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提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3]。评价作为衡量人或事物价值的工具,在教育实习中发挥着激励导向、检查甄别和诊断改进的功能。师范生能够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实习评价发现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自身优势与劣势加以巩固和改进,便于总结和反思,以提升实践教学能力。而低质量的教育实习评价则缺乏投入实践的价值、实质与技术,不仅是为了评价而评价,忽视了评价本身的价值和追求,而且缺乏科学的评价依据以及系统的评价体系来支撑,导致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不足,存在“功利性”倾向和“人情化”趋势,无法发挥其导向作用,达到提升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和教育实习质量的目的。因此,完善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体系、提升教育实习评价的系统性与科学性逐渐成为学者们的共识。

一  研究现状

2018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对于着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出了实习前明确要求、实习中监督指导、实习后考核评价的重要举措[4]。这体现了科学、合理的教育实习评价在师范生教育实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自2017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来,我国对于师范生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越来越关注,强调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5]。基于此,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本文阅读、梳理了教育实习评价相关文献,发现教育领域对师范生教育实习的研究关注度较高,通过中国知网CNKI网站的搜索显示,21世纪以来教育实习主题的相关文献数量多、研究内容丰富。其中,学者们对于教育实习评价也颇为关注。尤其是在高师教育领域或是学前教育专业中、化学教育专业以及体育教育专业等具有学科特色的专业,教育实习评价的相关研究多有出现,但学者们在基础教育领域,对师范生的实习评价则疏于探讨。这说明当前我国学者对于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的研究大多局限于高校的视角,从高师院校对于师范生的宏观培养出发进行研究,而忽视了实习平台、实习学段对于师范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重点文献的阅读、梳理和分析,归纳出现有研究聚焦的四个主题:教育实习评价的内涵与主体;教育实习表现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重要作用;教育实习评价的内容与标准、工具和指标构建;教育实习评价的现存问题与改进策略。本文将从以上四个主题对现有研究进行归纳和分析。

二  教育实习评价的研究主题与内容

(一)  教育实习评价的内涵与主体

评价,顾名思义,是评定人或事物的价值。教育领域中,关于评价的定义和内涵是随着时代的更新而不断发展的[6]。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而教育实习评价作为实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实习生在实践中各项表现的实效与质量进行的全方位评价,挖掘与综合分析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促进实习生完成从师范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1]。教育实习如何对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达成改进作用需要通过系统、科学的评价来体现。教育实习评价的目的是指引实习生的反思方向、以实习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为内核,最终提升教育实习的质量。评价本身不是目的,根据评价对实践行为进行持续改进才是提升师范生教育实习质量的关键一环。

评价主体在整个评价机制中不仅扮演师范生实习时的“引导者”和“质检员”,更重要的是实习生表现证据的“收集者”[7]。对教育实习评价的研究通常会谈及评价主体,但大多只关注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单一评价。这是由于教育实习需要在特定的场域进行,指导老师与师范生会在实习过程中产生密切交流,导致研究忽略其他主体对实习生的评价。实习学校的指导老师熟悉实习平台的教学模式与教育环境,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会通过观察、示范、评价和反馈等方式对实习生进行指导。研究表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行为模式、对实习生做出的评价和反馈以及与实习生的日常交往方式都会对实习生的教师专业认同、自我身份建构、教学效能信念和职业承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8]。

高校指导教师也是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的重要主体之一,但并不会深入每一个师范生的实习平台进行跟踪指导,通常通过查阅实习报告和实习期间所作的教学设计、与师范生进行交流等方式,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班级管理等理论方面的表现进行指导和评价,导致其对实习生的评价较为片面、单一。此外,实习生作为教育实习中被评价的对象,在现有研究中通常被忽视,失去了成为评价主体的机会。而实习生作为教育实习过程中的“反思实践者”,以其对自身实习经历的总结和反思,结合高校教师与实习指导老师的评价反馈,持续改进教学实践行为,形成评价—反思—改进的机制,达成教育实习评价的最终目的[9]。

我国当前的评价体系中还缺乏教育实习平台、实习同伴、任课班级学生等其他主体对师范生的评价。教育实习的评价主体应是多元的、综合的,各主体结合自身特点对实习生进行全面评价,以提升教育实习评价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二) 教育实习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重要作用

表现性评价是指在真实情境中,以测量评价对象预先所获得的知识为目标,设定一系列任务,对评价对象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进行评价[10]。这种形式以其围绕知识设定任务的目标性、注重过程的真实性和强调评价对象的主体性这三个特点,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教育实习过程中对师范生进行表现性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建构式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和作品展示[11],要求实习生在教学过程中,收集实践证明材料作为实习评价的重要依据,以提升教育实习评价的客观性。

发展性评价的本质是从评价的功能和目的的角度出发,立足于评价对象的未来发展进行评价,强调评价的改进功能。这种评价形式与教育实习评价的价值十分契合。师范生愿意接受发展性评价结果并据此改进自身实践行为、优化个人发展。因其以评价对象的专业发展为目的、评价方式多元化、尊重个体差异性的特点,不少学者提倡运用发展性评价对师范进行教育实习评价,但发展性评价目前在教育实习领域的运用还没有普及。

表现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运用对于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科学性、客观性的提升都有重要作用,两种评价形式都注重评价对象的专业发展,表现性评价设置任务,发展性评价在于全方位多元测评,都有利于为师范生提供反思的方向,促进行为改进;同时,这两种评价形式都强调实践场域的真实性,让师范生在真实教学场景中进行实践,真实场域下形成的评价结果更有助于师范生发现问题、及时改进[12]。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表现性评价强调的是重视评价过程中证明材料的采集,做到评价有证据支持,客观公正;发展性评价强调的是评价的目的,注重评价结果发布之后评价对象的改进实效。要提升教育实习评价的实效性,就要开展多元评价方式,注重评价过程,结合不同评价形式的特点来建立、完善教育实习评价体系。

(三) 教育实习评价的内容与标准、工具和指标构建

实习评价的内容与标准在教育领域会根据不同的学段、不同的主体、不同的国家甚至不同的理念而产生差异。美国学者将教育实习评价过程分为计划、教学和评价三个板块,分别对应实习准备阶段、实习进行阶段及实习反馈阶段。针对三个不同的阶段进行指标细化,每个板块之下建立指标该阶段实习生的行为与能力进行评价[13]。英国较为重视对教学前的准备,如备课、教案,以及课堂教学的评价。加拿大的教育实习评价项目的维度则比较全面,除了教学能力,还涉及班级氛围、教师奉献、社会正义和语言素养等等。澳大利亚对于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评价则是更为注重结果评价,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为评价内容,重点关注学生通过师范生的教学是否能够展示出知识与技能。芬兰的师范生教育实习注重教学研究,实习生在进行教学实践时需要兼顾理论研究,因此,对师范生研究能力的评价是芬兰教育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我国发布的中小学专业标准、结合学者们的评价标准研制研究,发现我国对高等院校师范生进行的教育实习评价内容集中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三个维度,从思想、知识与实践三个方面对实习生进行评价。但目前我国的评价内容仍然存在过程评价缺乏、评价结果与实效不匹配等问题。根据2017 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提出的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教育实习评价的内容应当关注三个要点:是否能够促进师范生的实践能力进步,是否能够提供科学的衡量证据,以及是否能够形成提升实习质量的依据[1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