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IP-CDIO理念的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养多维路径研究

作者: 李自刚 李晶 李丽洁

摘  要: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针对当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理念转变慢,人才知识体系构建学科交叉性不足,培养途径单一化的现状,该文基于EIP-CDIO理念关联性、集成化、应用性等特性,实现与新工科建设的逻辑建构,为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基础和有益借鉴。该文提出在EIP-CDIO理念指导下推进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明确指出地方高校应立足本地经济建设需求,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体系,坚持校企合作培养、实践协同育人,改革课程思政、强化人才能力,紧扣特色育人、构建培养格局,完善评价体系、反馈培养质量,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特点和社会需求的多维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

关键词:新工科;EIP-CDIO理念;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5-0149-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re facing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alent cultivation.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low transform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concepts, insufficient inter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of talent knowledge systems, and single talent cultivation pathway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constructs logical relationships with the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relevance, integration,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EIP-CDIO concept,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engineering tal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for reforming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of local universities' engineering specialti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EIP-CDIO concept. It points out clearly that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ase themselves on the needs of loc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clarify the talent cultivation goals, optimize the cultivation systems, persist in collaborative school-enterpris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based education, refor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s, strengthen talent capabilities, improve evaluation systems, and feedback cultivation quality, so as to explore multi-dimensional pathfor cultivating engineering talents suitable for their own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needs.

Keywords: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3E); EIP-CDIO concept;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lent-trainingmodel; reform strategy

我国工程教育经过一系列重大改革之后,在工科人才培养规模、整体实力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 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整体实力也进入了世界第一方阵。但是,工程教育仍存在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数量不足等问题,现实的工程教育与理想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实践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新工科建设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带来重大机遇与挑战[1],其影响尤其体现在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地方高校负有发挥自身办学特色、面向行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但目前存在培养理念转变不足,交叉融合性不强,实践教学与产业需求脱节等问题,这要求地方高校在做好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还需提升自身发展动力和学科竞争力,以更好适应新工科建设的要求。

EIP-CDIO理念强调工程职业道德、项目设计驱动、工程能力培养,这与新工科建设提出的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的理念高度契合。EIP-CDIO理念不仅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和自我调控能力,这些都是新工科人才应具备的素质。EIP-CDIO理念实施以来,已经在许多高校取得良好成效[2-3]。但是,这主要集中在一流大学,地方高校尚未形成有效的规模化实践。本文从明确培养目标、校企合作、课程思政、完善评价体系等多维路径,探讨在EIP-CDIO理念指导下推进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这对地方高校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实现新工科建设目标提供理论指导。

一  EIP-CDIO理念对工科人才培养的意义

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引入CDIO理念,依据我国社会发展需求与文化氛围,提出了EIP-CDIO人才培养模式。EIP-CDIO是EIP(Ethics-Integrity-Professionalism,即职业道德、诚信、职业素质)与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即构思-设计-实施-运作)多维联合,以工程项目设计为导向、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程教育模式[4],平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同时,注重工科人才人文素质的提升,实现了“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5]。

CDIO理念具备的关联性、集成化、应用性,推动了传统课堂教育改革,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培养工科人才提供了标准与实践路径,对推动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联性。新工科建设要求工科人才培养要满足“服务国家战略”“对接产业行业”“引领未来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要求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养具有关联性。首先,搭建知识与能力的关联,CDIO理念要求学生通过工程项目的实践完成学习,既是边做边学,也是边学边做,从具体的工程项目中完成知识建构,然后再根据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项目实践,最终得到了完成工程项目的一般方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其次,CDIO理念是以项目生命周期为载体,通过项目生命的全周期,培养与调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促进了学生不同能力之间的关联,有助于工科“通才”的培养。既培养了学生通用技能、专业技能,也培养领导能力、沟通技能、团队合作能力等,将学生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组合关联起来。最后,学生与社会关联。CDIO理念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教师为主满堂灌的现象,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学习中,通过解决现实工程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其未来发展做好铺垫。

集成化。新工科建设要求学科专业具有引领性、交融性、创新性、跨界性和发展性等几个特征,地方高校则要聚焦区域产业及其相关领域的当前急需和未来发展,关注影响区域产业发展的新技术及其相关领域,既要重视对传统工科的转型、改造升级,也要注重对现有学科的跨学科整合[6]。CDIO理念要求发展学科、课程之间的集成化,构建多学科、多门课的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改变以往各学科、各课程独立设置课程内容,一个教师一门课的现象。CDIO理念突出体系性,不同学科、课程之间集成,大大降低了课程的冗余,增加了学生知识体系建构的系统性、整体性。通过项目学生掌握了不同课程知识之间的关联,提升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性。CDIO理念的应用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该理念可以用于现实的工科人才培养之中,二是它有助于平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提升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应用性,实现新工科建设要求培养本硕贯通人才。CDIO理念实现多模式本硕培养,统筹安排本科课程体系,加强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安排实践教育,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科研兴趣,扩大学生升学的适应面;增加了学生专业复合、学科交叉的可能性,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为学生就业提供宽口径。

二  EIP-CDIO理念下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相比较传统的工程教育而言,新工科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本,是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背景的,探索工科教育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分类的一种新型工程教育[7]。新工科建设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应对变化、塑造未来建设的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8]。反观地方院校当前对工科人才培养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人才培养理念,学科之间交叉性,培养途径等方面都存在亟待改进之处。

人才培养理念转变不足。人才培养理念的树立与更新是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先导。新工科建设要求,工程教育改革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9],因而,工科人才培养也应秉持“大工程观”下的“通才”培养,而反观当下,许多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还不能够坚持与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许多地方高校为推进工程教育的改革,实施了“卓越计划”,开设了卓越班,改革结果也表明卓越班学生的培养质量显著好于普通班的学生[10],卓越班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提升较为理想,但是非认知能力还有待提升,实际培养与预期设定的培养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究其根本是高校在工科人才培养理念转变度不够,对于工科人才仍以学生专业技能发展为主,对学生非认知能力等综合素质重视度不高。此外,当前地方高校还存在学科专业划分过细,专业方向过窄,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很强的专业界限,专才多于通才,培养出来的工科人才更多是具备了理论修养和专业知识,而面对复杂的工程缺乏系统的视野,不具备从多学科视角审视工程问题能力。

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了专业知识的系统性问题,知识呈现冰山效应,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老师讲到什么程度就学习到什么程度,老师未讲授的内容学生也较少主动学习。人才培养过程中,设置的课程体系单一,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有些课程包含的知识结构陈旧、已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与实践不衔接,当前依然存在理论课程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也是理论课程的现状,知识建构和实践训练呈现脱节,二者之间没有同频共振,也没有形成知识与实践的反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程体系建立不完备。当前地方高校对工科人才培养体系通常是以理论课程教育体系为主,而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比重不足,体系构建不完善,尤其是工程实践课方面。地方高校受到资源限制,工科人才培养以“课堂-教师”的模式为主,实践课程、实验课程开设都受到限制,未能全部开出;此外,高校与当地企业联系较少,导致很多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就脱节,呈现出培养是培养,就业是就业的二分格局,毕业生就业后还需要再次“培养”。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都还处于探索阶段,仅有少量课程内容涉及,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主观上对创新、创业的重视度不够,参与度低。此外,传统教学模式让教师担当了课堂中的主要角色,学生多更像是一个旁观者,课堂内外学生明显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了培养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