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工科研究生多维度全过程培养探讨
作者: 李盈利 姚松 彭勇 宋晓东 饶燕妮摘 要:交通运输工程研究生培养面向国家交通强国建设需要,培养适应未来科技进步、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系统人才,能够胜任大型工程技术研发与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领导意识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该文从培养方案顶层设计、学术素养与国际视野、导师多方位跟踪制培养、课题组团队精神文明建设、高年级学长逐级传帮带、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教育、年度思政与过程考核、工程项目研究与技能训练、学位论文撰写与评审九个维度开展新时代工科研究生的全过程培养。
关键词:轨道交通;研究生;多维度;培养模式;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5-0153-04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s in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is to cultivate systematic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wh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transportation power, adapt to futur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develop morally, mentally and physicall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master the basic theories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These students should be capable of large-scal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work, with good innovation ability,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leadership consciousness of high-leve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pplied talents.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whole cultivation process of engineering graduates from nine dimensions, including top-level design of course program, academic accomplishment and international vision, supervisors' multi-directional tracking training, team spiritual civilization, senior students guidance,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social practice education, annu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nd process assessment, engineering project research and skill training, dissertation writing and evaluation.
Keywords: Rail transit; graduate students; multi-directional; cultivation mode; education reform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建设交通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研究交通运输系统构成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是需求导向型的应用学科。因此,培养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国际视野、领导意识、担当精神、能够胜任大型工程技术研发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系统人才,对发展交通强国至关重要。
李广强[1]提出了线上线下结合、科研实践导向、全过程综合成绩评定三种改革途径来提高工科研究生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种道彤等[2]调查了全国40余所高校的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情况,提出了基于STEM教育理念提出强化学科交叉融合能力的实施方案。韩建海等[3]提出要加强校企合作,搭建以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为核心的多元协同实践教学平台。张学敏等[4]提出创建牵引驱动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实践基地。罗清海等[5]讨论了地方高校提高专硕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思路和成效,突出创新协同育人模式。邹艳红等[6]提出构建“四位一体”的启航式地球信息技术方向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探索了学科交叉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与个性化培养途径。肖曦[7]追溯了我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索历史,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推进的思考。姚未来等[8]阐释了创新实践教学的基本理念和讨论实践教学环节在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机制。亓钧雷等[9]提出建立合理的学科交叉型研究生联合培养制度。唐磊等[10]探讨“双导师制”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改进方法,提出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本文从培养方案顶层设计、学术素养与国际视野、导师多方位跟踪制培养、课题组团队精神文明建设、高年级学长逐级传帮带、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教育、年度思政与过程考核、工程项目研究与技能训练、学位论文撰写与评审九个维度开展新时代工科研究生的全过程培养,强化严谨求实和精益求精的观念,培养攻坚克难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线上线下、组内组外、理论与实践、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实现研究生培养铸真知、升能力、拓思维、涵素养目标。
一 学科特点与学生现状
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创建于1953年,1981年和1998年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设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学科依托中南大学在列车空气动力学、列车撞击动力学、列车状态监测及运输组织方面的优势,近年来在铁路提速、高速铁路、重载铁路、青藏铁路、兰新铁路、城市轨道和高铁“走出去”战略实施等重大工程中,解决了空气动力影响行车安全,标准动车组和出口列车碰撞安全保护,运输组织优化,列车运行在线监测与无线重联控制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取得系列原创性和工程应用标志性成果。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60多年来,为国家输送万余名轨道交通专业人才。
二 培养方式改革思路与策略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对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面向行业,立足既有优势,培养具有一定人文素养、健全的心理素质、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观念;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熟练掌握本学科某一领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擅长工程实践、懂得经营管理、具有创新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在轨道交通和道路交通等领域从事相关技术研究和开发、管理组织、生产经营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具备使用一门外语撰写国际学术论文和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复杂技术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目前,很多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较低,实践能力不足,合作责任使命需加强。未来的求职市场,单纯依靠高学历而获取优秀工作岗位的几率在逐步降低。在高学历竞争者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硕士研究生更应该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基于工科研究生现状,通过调查问卷、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状态,在研究生培养中融入思政教育,需要在基础知识、思想精神、职业规划等方面融入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工匠精神,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科研创新人才。
本文拟从培养方案顶层设计、学术素养与国际视野、导师多方位跟踪制培养、课题组团队精神文明建设、高年级学长逐级传帮带、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教育、年度思政与过程考核、工程项目研究与技能训练、学位论文撰写与评审等九个维度融入新时代工科研究生的全过程培养。
(一) 培养方案顶层设计
目前,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学分为33分,其中公共学位课7学分、学科基础课8学分、专业课4学分、选修课6学分、培养环节6学分、学术交流与研讨2学分。公共学位课为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包含必修与选修课程,至少修2门本研究方向学科基础课,专业课至少修2门本方向专业课,选修课至少选修2门,可在导师指导下跨学院、跨学科选修一门硕士课程。直博研究生培养方案为37分,其中学科基础课12学分。考核制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学分为16分,其中公共学位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各2学分,培养环节、学术交流与研讨各4学分。
交通设备方向研究生培养方案包含自然辩证法概论等辩证思维与思政课程,交通学科前沿与进展等学科基础课程储备基础知识,振动理论及应用等专业课程为学生某专业领域的研究提供基础,学术交流与研讨课程培养学生学术素养与批判思维,培养方案课程设计从多方面为学生提供研究工作开展所需要的知识储备。
(二) 学术素养与国际视野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鼓励支持学生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大型国内学术会议、校内举办的各种学术报告和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并做口头报告、发表会议论文、听取各类学术报告并提交总结报告、在全院、系、所范围内做公开学术报告、定期与指导教师开展学术交流和研讨等。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了解本领域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在从事哪方面研究、怎么研究的、得到了哪些最新成果,与国际上知名科学家交流,学习科学家的学术嗅觉、逻辑思维、人格魅力等,通过参加国际会议,了解国外风俗习惯与生活状态、提升英语水平、锻炼自理能力等。参加国内、校内等各种学术报告讲座,了解同行的研究现状,寻找创新思路,通过口头报告锻炼自己演讲能力、交流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等。近几年因为疫情影响,很多学术报告都采用了线上形式,线上学术报告免去了差旅劳顿、会议费等支出,使更多学生能从线上学术讲座中受益。
(三) 导师多方位跟踪制培养
研究生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负责制。导师负责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研究生指导教师“一岗双责”,不仅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等工作,而且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的责任。专业研究生实行双导师负责制,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跨学科培养博士生,从相关学科聘请副导师。
导师时刻关注学术前沿与国家政策导向,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与社会发展、国家需求,实时调整制定每届学生的研究方向。导师每年制定招生计划,明确培养理念、要招什么学科背景的学生、招几个、想让学生取得什么样的学习成果、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如何保障学生能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等。每个学生加入课题组时,与导师详细交流,导师讲解介绍科研工作内容、锻炼的能力及毕业可能就业领域,导师了解每位学生的背景知识储备、学习目的、能力、素质等情况,根据差异性因材施教。导师通过每周定期讨论交流,实时了解学生学习状态与思政状态,实时调整学生每个分解目标的进度,融入思政教育。学生毕业时以及毕业后,导师与学生谈心,探讨培养目的是否达成、效果如何,反思有什么成功之道与不足之处,导师在之后教学中、学生在就业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 课题组团队精神文明建设
每学期开学开展动员会,总结上一学期学生取得的成绩,对新一学期学习研究提出阶段性目标与期望。有效组织每周组会,每周要有所进步,不能流于形式,建立组会轮值制,研究生轮流做组会主持人、组会报告人,从主持人、演讲者、听众不同角度,锻炼研究生掌控大局、演讲、批判思维等多方面能力,组会内容涵盖文献综述、项目进展、科研进展、科研技巧分享等,以及学位论文开题答辩、预答辩等口头答辩报告的预演,训练主持人临场应变、时间把控等会议驾驭力,训练演讲者语音语速、肢体语言、得体自信、个性设计等现场感染力。通过小额红包随机抓阄抽取最大额前三名向汇报者提问,全员参与,克服害羞、不敢在人前讲话等心理,增强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自信大方的人格魅力,鼓励虚心学习、博采众长、及时调整、坚持不懈,经过3、4年的训练,能够在以后的工作场合自信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方向相关的几名不同高年级硕博研究生组成学习共同体,学习同类的知识、听取同方向的报告、文献综述共享、论文交流、项目讨论等,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将待完善的论文、审稿回复意见、项目报告、立项申报和PPT等在组会上匿名展示,让学生自己分析存在的问题,怎么优化改进,培养学生从另外的视角看待自己的工作,并进一步提升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