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结构力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作者: 任剑莹 张宇 杨从娟 李海艳
摘 要:结构力学是工程力学、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是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核心,在结构力学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该文基于结构力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及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痛点问题,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学情分析,从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的培养、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课程思政融入方法等方面,研究结构力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路和方法。预期能够提升本课程的育人效果,并为相关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结构力学;思政元素;教学方法;育人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1-0168-04
Abstract: Structural Mechanics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for engineering mechanics, civil engineering,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and other major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the core of educating people in the whole process and all-round education. Incorporating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o the course of structural mechanics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course teaching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tructural Mechanics and the pain points in teaching practice. Combined with the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of student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ir academic conditions,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tructural Mechanicsare discussed. It main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he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wareness, the mining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the integration method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t is expected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effect of this course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related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Structural Mechanic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eaching method; educating effect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2]: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3]中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和《纲要》指导下,各省、各高校也纷纷出台实施方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结构力学是工程力学、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石家庄铁道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结构力学课程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并于2020年获批河北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项目,于2021年获批河北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痛点”问题,比如,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教师对思政元素的认知和感悟程度不够;课程思政案例融入还存在“表面化”“硬融入”的问题;育人目标的达成度不够,表现为部分学生学习没有目标、没有兴趣、没有动力,自制力差,管不住自己等。针对这些“痛点”问题,本文拟从教师育人能力提高、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课程思政融入三方面,对结构力学课程思政教学做一些探索。
一 提高教师育人能力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礼记》中的《学记》)。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1]:“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由此可见,教师是课程思政的“第一主角”,教师的渊博知识、言谈技巧、高尚人格和工作热情等决定着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但是,目前在专业课教师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程思政仅局限于部分教师的个人行为,全体教师课程思政的集体意识不够;教师内心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不到位;短期看不到课程思政的效果,造成教师积极性不高等。针对上述问题,建议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教师要“知”
教师团队或教研室党支部要经常组织政治学习或讨论,要多与全国同行交流、多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和培训,进一步培养强化教师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教师要真正知道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思政;知道“知识和能力”本身是“中性”的,可以造福人类也能危害社会;知道课程思政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服务的,是深层次的教学改革。
(二) 教师要“行”
教师要认真投入地参加单位或团队组织的各种政治学习和讨论;有意识地主动通过新闻、广播、网络等途径获取有价值的思政元素,比如,时事政治、重大工程突破;力学前辈名人传记和故事、教育心理学等,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政治敏锐度,通过思考、分析、研究转化为结构力学内在的思政元素;积极参加有关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的项目、竞赛,以赛促教,提升自己的思政修养。
(三) 教师要“知行合一”
只“知”不“行”,本质上还是不“知”。教师要具有“学以致用”和“用以致学”态度,要把课程思政当作一门学问、一种价值、一种信仰,用心用情,热爱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岗位、自己的学生,争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大先生”。将自己从学习中获得的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体系融入自己的言行,外化于课上、课下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每时每刻,真正做到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而不是喋喋不休地教导学生。
二 深挖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中包含的思政元素是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的基石和前提。本教学团队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基本建立了结构力学的思政案例库[4],比如,讲“绪论”时,通过力学的发展史、我国著名的古建筑、最强“偏科生”钱伟长的传奇故事等,培养学生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讲“拱结构”时,介绍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赵州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及大国工匠精神;讲“桁架结构”时,介绍茅以升先生设计建造钱塘江大桥的曲折血泪史,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和责任担当;讲“梁和刚架”时,介绍我国的世界之最:港珠澳大桥、三峡大坝、鸟巢和水立方等,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民族自豪感和“四个自信”。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虽然这些课程思政案例对学生的内心有一些触动,能激发学生一定的爱国热情、自豪感、自信心,但是学生感觉有些案例距离自己很遥远、与自己无关、没有信心完成一项伟大工程和思政元素融入的有些牵强等。这说明一些课程思政案例与学生没有连接,学生没有感同身受,不能从这些案例中汲取能量,进而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事实上,现有课程思政元素大多强调的是“果”,对于这些“果”背后的“因”挖掘不够。而大学生现阶段的学习实质上是“种因”的过程,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正是帮助学生心中“种”下正确的、积极的、向上的“因”的重要方式。
(一) 引导学生立志,提升人生格局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王阳明十几岁时就志存高远,认为“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14岁的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然而现实是,很多学生没有清晰的“志向”,从小被教育的人生目标是“好好读书,考上大学”。这造成很多大学生一旦实现这个目标,就找不到生活和学习的意义,逐渐颓废。没有志向的人,就像没有辔头的马,没有舵的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举一些优秀校友的成长案例,比如,我校杰出校友王杜鹃带领团队造出中国自己的盾构机(图1),书写了“中国奇迹”。而王杜鹃当年读大学时也跟我们一样,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由于家境困难,大学期间她通过勤工俭学挣生活费,培养了“有毅力,能吃苦”的精神。她当时并不知道自己能为中国盾构机事业做出多大的贡献,只知道要学好专业知识,打好基础,时刻准备着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以此鼓励和引导学生,大学阶段是自我提升、夯实基础的阶段,为的是在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二) 解决问题,使学生找到自我价值感
解决的问题越大越难,自我价值感就越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学习兴趣就越高。比如,进行超静定结构内力分析时,通常会总结一个结论:超静定结构的内力与各杆刚度的相对值有关。但具体是什么样的关系,教材并没有详细说明,教师可以在学习通发布活动,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找到这个规律(图2)。通过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推导能力、分析总结经验的能力、采用各种软件绘制曲线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后的价值感。引导学生认识到,必须要亲自实践、钻研、探索,总结经验和规律,才能成为行业专家,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 发现和分析身边的结构
结构无处不在,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结构:房屋建筑、桥梁、楼梯、护栏、窗框、桌、椅和手机支架等,思考它们属于什么结构、起什么作用、关键构件是哪些、为什么那些构件很关键和设计的依据是什么等。通过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结构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专业知识与生活的链接。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既能“学以致用”,又能“用以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