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西部高校引智工作探索与实践
作者: 黄观文 李晓菲 周珍珍
摘 要:高校引进国外智力(简称“引智”)工作是提升学校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西部高校由于深处西北内陆,地域空间优势和经济发展能力远不如沿海城市,吸才引智工作举步维艰。“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西部沿线城市带来国际合作的新机遇,该文在分析西部高校引智工作现状的基础上,着力探讨如何搭乘丝绸之路顺风车,突破引智局限,改善引智方法;建立“顶层规划、多元模式、稳才留才、提质增效”的创新型引智体系,为西部高校打开国际化新格局,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关键词:一带一路;引智局限;双一流建设;引智成效;引智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2-0019-06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intelligence (abbreviation "introduction of intellige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of schools.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wester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located deep in the northwest inland, their geographical space advantag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apabilities are far inferior to those of coastal cities, and it is difficult to attract talen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o cities along the western rout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alent introduction work in western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how to ride the Silk Road,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talent introduction, and improve the introduction of talents, and it also explores the way of establishing an innovative intelligence introduction system of "top-level planning, multiple models, stabilizing and retaining talents, and improv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 to open up a new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for western universities and better serv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 implementation.
Keywords: the Belt and Road; limitations of introducing intelligenc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effect of introducing intelligence; the system of introducing intelligence
高校引智工程的成效情况是学校国际化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引智工作顺利与否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国际影响力、科研创新能力和“双一流”建设水平等[1]。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形成,到2016年国家《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政策出台,西部高校的文化交流和人才引进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2]。目前国内对于高校引智现状、政策和趋势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聚焦西部高校引智工作难点和创新举措的研究成果较少。基于此,本文首先从资源、模式、效能三个方面梳理西部高校引智的局限性;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现实背景,从国家倡议导向、西部高校地域和西部高校制度三个维度出发,探索“因地制宜、倡议助推、化劣为优、全面提升”的引智工作新思路,构建西部高校“顶层规划、多元模式、稳才留才、提质增效”的创新型引智体系。最后,分析长安大学基于该体系的引智实践和成效,为持续探索、优化引智方案提供现实依据。
一 西部高校引智工作的局限性
按经济区域划分,西部为十二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组成的地域大区,所占国土面积71%,由于地域辽阔,西部高校在数量规模上并不弱于其他地区,但是整体办学实力存在明显差距。据上海软科2021年中国大学排名数据显示,西部高校在2021年全国百强高校名单中仅占席12所。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首批双一流大学名单显示,在36所A类世界一流建设大学的名单中,西部高校只占比六分之一。“双一流”大学的各项指标都离不开引智工作[3],可以说引智成效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建学水平和发展高度。绝大多数西部高校的引智工作在引才规划、智力资源、引才政策和用才机制方面局限性明显,在整体提升办学实力方面桎梏重重。
(一) 人才制度有缺陷,引才规划不科学
首先,大多人才短缺的西部高校对于外籍专家引智工作的实施存在固有的刚性引才思维,柔性引才意识不足[4]。针对引智制度方面存在的现实阻碍,如外籍专家的引进政策太过强硬、外籍专家晋升、职称评审等制度不够柔性,往往扬汤止沸,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制度的缺陷问题[5]。
其次,部分西部高校在人才引进计划上缺乏长期规划,政策导向性不强,与重大战略需求的结合度不高,引才结构过于单一,盲目引进的问题也时有发生[3]。对于人才引进计划的制定缺乏两级单位——机关与学院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得人才引进计划偏离学科建设和国家需求导向,未能从整体和系统上满足学校以及国家的发展规划。另外,自身引进智库的结构规划也过于单一,多以语言类专家为主,高层次科研类专家较少。
(二) 智力资源较缺乏,引才渠道不畅通
首先,西部高校地域吸引力没有东部城市大,且生活科研条件、薪酬水平、人才配套、资金支持也相对薄弱,吸才引才层次和资源不如东部高校优越[4]。其次,欧美国家是高校引智的主阵地,但从2020年开始,西方国家对中国引智进行人才管控,本就不多的欧美优质专家多被吸引到相对办学实力更强的东部高校,西部高校已有的人才资源外流严重。再次,西部高校自身引智渠道比较单一,优质外籍专家资源获取途径有限。高校间的智力资源统筹能力弱,不同高校资源共享率低[5]。
(三) 引才政策不灵活,引智模式较单一
西部高校大多引智模式较为单一,主要原因是西部高校长期以刚性引才为主,柔性引才意识并不强[3]。这就导致了西部地区在引才政策上限制较多,许多只想兼职的外籍人才因无法接受长期落地落户工作的要求而被拒之门外,刚性地引进人才政策无法与人才需求相平衡,以致引智效率远低于东部高校。
西部高校在拓宽引才引智渠道的创新意识方面做得还不够好,主动开发利用国家政策、国际科研平台、国际合作等渠道挖掘引进高端外籍专家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政府和企业的联系还不够紧密,灵活开展引智工作的水平,自主创新引智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 用才机制不完善,智力产能待加强
经过走访调研发现,绝大多数西部高校在用才机制方面还不够完善,引进和服务外籍专家的衔接做得不够好,稳才留才的系统性服务模式还不清晰[6],导致外籍专家合作往往一次而止,资源利用不充分。另外,大部分西部高校申请的引智项目数量和金额往往大于需求,经费花不完,成效不显著。主要原因是“内智”(本校中国籍人才)与“外智”(外国籍人才)结合度不高,分工不明确,有时会出现“内智”大包大揽,“外智”无事可做的情况。这导致引进外籍专家在开展科研工作时,成效不明显,达到预期的文教专家引进项目少之又少,智力产能与投入不成正比,外籍专家来访的成效没有最大化的体现,外籍专家智力促进学科建设的目的未能充分实现[7]。
二 “一带一路”倡议下西部高校创新型引智体系构建
“一带一路”倡议为西部高校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新机遇[8],本文从国家倡议导向、西部高校地域和西部高校制度三个维度出发,结合西部高校引智工作资源、模式、效能特点;针对西部高校存在的引智规划、智力资源、引才政策和用才机制方面的局限性,整体优化西部高校引智工作模式,探索构建“顶层规划、多元模式、稳才留才、提质增效”的创新型引智体系,主要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西部高校创新型引智体系示意图
引智前期的准备工作:如思维模式转化、优化引智制度;确立引智目标,制定引智规划,为引智工作的开展夯实基础。引智时的拓宽引智渠道、多元引智模式为“引进来”提供实现路径。引进后的改良管理体制、夯实留才措施,为“留下来”提供制度保障。而优化用才机制,提升引智成效为达成引智实质目的提供方法指导。具体的引智工作体系构建思路和实践路径如下。
(一) 优化引智制度,制定引智规划
西部高校应当转变人才引进观念,从刚性引才思维转向柔性引才理念[9]。面向优质外籍专家,如无原则性问题,可适度调整引智制度,优化顶层设计。在出现诸如外籍专家工作时长无法与引智条件相匹配、外籍专家的晋升条件过于苛刻等问题时,应当建立专案专办的逻辑思维,运用问题反推制度或规定,从而进一步完善学校国际化建设的制度缺陷[10],破除原有的制度弊端。从制度上秉承“应引尽引”原则,不拘泥于固有刚性制度而造成人才流失,最大限度保证外籍专家引进无困难,实现机关制度服务于高校整体建学规划的顶层设计。
西部高校在引智目标的制定时,第一,应当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争取多元支持,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投入、政策支持的引导及实际需求的驱动作用,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学术团队和顶尖人才的深层次交流与合作。例如以“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学科、专业、产业需求为引才立足点。第二,应紧抓政策导向,充分运用政府的人才项目,以引导学院积极申报各类引智项目为切入点[11]。明确引智目标。第三,应当立足学科优势,根据学科发展重点做好科学、清晰、可行的整体规划。由机关牵头,二级学院实施,协同制定引智规划,具体到人才类型、工作任务、科研目标、引进层次等智力指标,同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充分支持,发挥和调动好机关和学院之间的联动协同作用[12]。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在学科建设层面进行团队式和平台式外籍专家引进,从而带动一系列重点学科、强势学科、特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利用学科人才聚集虹吸效应吸引更多外籍专家智力的加入,实现学科建设与国际接轨。另外,应当做好人才储备的顶层设计,优化智力结构[13]。不仅要在人才招聘上向科研类专家倾斜,也要做好专家转型的政策支持。对于学历符合要求、科研能力强、成果丰富,但有些条件不达标的外籍专家适当放宽科研类专职教师的入职门槛,建立智力的职位提升转换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