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全英文课程的青年教师导师制研究与探讨
作者: 吴晓欢 魏昕 韩略 田峰 苗美媛
摘 要:导师制是快速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手段,随着近年来高校陆续开设全英文课程,如何在全英文课程中顺利开展导师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介绍在全英文课程中开展导师制的路径探索。首先介绍导师制的现状及实施过程。随后分析全英文课程的特点和导师制在全英文课程中遇到的困难。最后提出导师制在全英文课程中实施的若干改进办法,帮助快速提升青年教师全英文授课能力,助力建设一流全英文课程。
关键词:全英文课程;导师制;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改进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2-0169-04
Abstract: Tutorial system is an effective ways to rapidly improve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young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all-English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cent years, how to smoothly carry out tutorial system in all-English courses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way to develop the tutorial system in English courses. Firstly,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utorial system are introduced. Then we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ll-English course and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the tutorial system in the all-English course. Finally, we put forward some improvement measures to implement the tutorial system in the all-English courses, which helps to quickly improve the all-English teaching ability of young teachers and help to build first-class all-English courses.
Keywords: all-English courses; tutorial system; young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improvement method
随着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青年教师已逐渐成为高校教师的重要力量。有数据显示[1],目前我国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人数占高等教育专任教师人数的比例已接近50%,大多数高校的青年教师学历较高,且经过研究生阶段的科研锻炼,基本都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但是,大部分青年教师刚刚从学生阶段迈入教师岗位,普遍在以下几个方面与高校对任课教师的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首先,高校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师风并且对教学岗位充满热情。而青年教师刚刚进入高校,难以及时转变其学生定位,对师德师风和教师岗位缺乏深入了解,同时对教师职业的热情还需正确引导。其次,尽管青年教师都经过了严格的科研训练,在自己所从事的研究方向上做出了较好的科研成果,但大多青年教师仅对自己所钻研的领域的某一个方向较为了解,而在本领域专业知识的广度方面还较为薄弱,知识框架不够完善。这使得青年教师在面对并不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本科生时缺乏应变能力。最后,青年教师在学生阶段较少得到教学方面的锻炼,在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上均有所欠缺,不能很好地把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2]。因此,如果没有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其指导,青年教师往往会在繁重的科研和教学压力中间疲于应付,长期发展下去将极大降低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因此,如何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完成从学生身份到一名合格的任课教师的身份转换,是高校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3]。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完善教师队伍的传帮带机制,重点面向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全面开展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4]。而青年教师导师制是传帮带机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5-10]。
一 青年教师导师制发展现状
青年教师导师制主要是指高校遴选一批师德高尚、教学经验丰富、常年在教学第一线的骨干教师作为导师人选,新入职教师和从事高校教学工作不满三年的青年教师及确需培训的教师作为培训对象,在双向选择的前提下完成导师和青年教师一对一的配对。导师在整个导师制的培训过程中对培训对象进行专门指导,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学校建立培训和考核机制,帮助青年教师尽快了解教学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先进的教学思想,树立职业自信,快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针对青年教师的导师制培养机制。例如,中国药科大学建立了由资深教师一对一指导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机制,帮助青年教师打好教学基本功,同时还指导青年教师做好教改课题申报,加强科研指导,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复合型教学科研人才[5]。刘雪芹等[6]分析了河北省的青年教师现状,针对师资队伍较为薄弱、青年教师培训活动较少等问题,提出了以“传帮带教”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有效机制,并从紧跟形势、结合需求、整合资源、强化激励和加强管理五个方面给出改进建议。南京邮电大学针对青年教师普遍重科研、轻教学的特点,建立了完备的导师制培养体系,要求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为期一年的导师制培训,并通过中期检查和结项考核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情况进行考查。考查通过的青年教师才能够申请独立授课资格,进而保证了任课教师队伍的授课水平[7]。针对导师制中存在的问题,黄晓敏[8]提出了包括增强任务导向、完善激励机制、建构相应的保障机制等在内的多项改进措施。亓媛媛等[9]对青年教师导师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导师制实施的意义、形式、效果,并对现有导师制进行了反思。王喜凤等[10]立足青年教师的教学现状,从外部环境及青年教师自身需求入手,提出了岗位培训、参加教研活动及科研教学一体化等方法,为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供指导和帮助。
二 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实施方案
目前,大部分高校均建立了完善的青年教师导师制培训制度,尽管在一些制度细节和具体实施方面略有差别,但大部分导师制主要包括导师培养和学校培训两个部分。在导师培养方面,学校或学院给青年教师安排师德高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突出的老师作为其导师,进行为期一年的一对一指导,指导青年教师如何进行备课准备、教学设计、课后辅导等教学活动,全方位为青年教师提供教学能力方面的指导工作。同时,学校定期邀请校内外教学名师为青年教师组织教学培训。培训主题涵盖了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包括基本教学规范、教师道德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如何制作优质课件及如何录制微课等,全方位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提升教学素养和课堂教学水平。
尽管一对一的导师指导和学校的专业培训能够有效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但真正走上讲台才是快速提升教学水平的最佳方法。青年教师在导师制期间须在导师课堂上进行不少于1课时的试讲,由导师和资深督导听课并给予指导。同时,为了提升青年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并熟悉在线课程建设,青年教师须录制一个完整教学阶段的微课视频。
在接受导师制满半年及满一年的时候青年教师须分别参加中期检查和结项考核,学校将组织专家对青年教师的接受培训情况进行考查。青年教师通过汇报培训情况、模拟授课、微课等形式进行介绍。专家组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情况和上课能力进行严格把关,给出相应的评定。通过导师制考核的教师可申请“主讲教师资格证”,获得独立授课的资格。而未能通过导师制的教师须认真整改,并延期至下一次结项。导师制培训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青年教师导师制培训流程图
随着高校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很多高校陆续开设全英文课程,旨在开拓学生国际化视野,增强国际竞争力。以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在2019年开设了通信信号处理全英文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无线通信中的信号处理技术,还能够提高英文思维能力,提升专业领域内的国际交流水平。但有别于传统的中文授课课程,全英文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全程采用英文进行授课,这给教师和学生带来较大挑战。而在全英文课程的背景下开展导师制培养更加具有挑战性。因此有必要对全英文课程背景下如何顺利开展导师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三 全英文课程的教学特点
目前,高校开设的全英文课程多数为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采用全英文形式进行授课,这不仅要求采用英文教材、英文课件等教学资料,同时要求教师采用英文进行授课。全英文课程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加原汁原味的课程体验,学会在英文环境下进行思考,给学生提供使用英文表达的空间,锻炼英语思维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另外,国际交流水平不仅包括英语思维和运用英语的能力,还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素养。而全英文课程可以同时把英语思维的提升、英语能力的提高、专业知识的构建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一体化,统一置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国际交流水平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形成。更重要的是,全英文课程能够为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良好支撑。把教学内容放到具有国际化背景的课程环境中去,使学生在课堂中实际参与体验国际化的环境,在体验中成长,最终具备国际竞争能力。通过一至两个学期的针对性培养,参加全英文课程学习的学生往往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不但有助于未来在深造中获得国际交流、访问、深造的机会,还能在求职中更容易获得青睐[11]。
然而,由于授课语言不同,全英文授课必然会给老师授课和学生听课带来较大困难。例如,在中文课堂上,授课教师在讲解某一个重难点时会采用比喻、举例等手段辅助讲解,帮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知识点。然而在全英文课堂上,教师用英语举例或比喻可能反而会增加学生理解难度,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需要教师设计其他手段来配合讲解。而在全英文课程中开展导师制会带来更多困难。
四 导师制在全英文课程中面临的困难
在传统中文授课的课程中,青年老师可能会遇到教学设计过于单调、教学方式较为死板、课堂缺少互动和教态不够标准等问题。而在全英文授课的课程中,青年老师还需要面临英文授课带来的挑战。这不仅需要青年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及对所讲授内容非常熟悉,还需要较高的英文表达能力。尽管大部分青年教师在博士期间都经历了英文形式的科研锻炼,特别是英文口头报告能力的锻炼,但以教学为主的全英文授课和以科研为主的研究工作报告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区别。
(一) 面向对象不同
全英文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专业基础较弱的本科生,他们没有经历过英文形式的科研锻炼,对课程中所涉及到的专业词汇、专业用语等较为陌生。同时对全英文授课可能存在不适应的情况,需要授课教师动态调整上课时的语速、难度等。而研究工作报告的汇报对象是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具有较好的科研素养和专业领域知识,同时对英文讲授的环境也较为熟悉。因此,面向对象的不同使得全英文授课比研究工作汇报具有更高的难度。
(二) 目的不同
全英文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全体学生能够了解或掌握所讲授的内容,这意味着任课教师必须考虑到每一位同学的英文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而研究报告的目的是通过同行交流碰撞出学术火花,因此不需要所有的听众能够完全掌握所讲授的内容。这一目的不同之处使得全英文教学需要更加关注听众的接受能力。
(三) 汇报内容不同
研究工作报告汇报的是研究者自己的工作进展,研究者对所讲述的内容非常熟悉,能够游刃有余地完成一个精彩的演讲。而全英文课程大多属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对任课教师需要掌握专业知识的广度要求较高。而大部分青年教师仅对专业领域的某一研究方向较为精通,对整个专业领域知识面的掌握程度可能稍有欠缺。这使得青年教师在准备全英文课程时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同时青年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备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