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文化课程思政研究

作者: 韩元

摘  要: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的重要平台是中国文化类课程,主要目标是立德树人,引导其了解中国文化与国情从而提升中华文化认同,传播正面积极的国家形象。核心内容包括仁的思想与以人为本、和的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等。在树立互等对话的文化传播与思政教育立场的基础上,有效路径包括了解留学生文化背景、寻求中外文化共同价值点,注重文化传播与思政教育内容的形象化与生动化,课堂教育与课外体验相结合,引导来华留学生成为中华文化传播主体等。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类课程;课程思政;文化认同;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3-0001-04

Abstract: Chinese culture courses are important platfor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to condu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main goal is to establish the moral and rear people, guide them to understand Chinese culture and national conditions, so as to enhance their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and spread a positive China's national image. The core contents include the idea of benevolence and to be people-oriented, the spirit of harmony and to build the human destiny with a shared fu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virtues, and the aesthetic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Based on the equal and interactive position on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effective paths are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eek common value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 attach great attention to the visualization and vividness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 content, combine classroom education with extracurricular experience, and guid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to become the main body of Chines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Chinese cultural courses;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ural identity;  implementation path

全球化时代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与质量每年也在不断增长。庞大的留学生群体既是中国教育的接受群体,也是中国文化、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对象。在现有的来华留学生课程中,中国文化、中国概况类课程是传播中国文化及积极国家形象的重要媒介,因而是最适宜进行课程思政设计的。做好来华留学生的文化类课程教材编写,挖掘其中的思政要素,改进教学方法,既是来华留学生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国文化与积极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渠道。

教育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中规定“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这些内容中既有属于中国文化认同层面的,也有思政层面的,对来华留学生来说,思政教育的内涵应该更为宽泛和独特,知华友华就是留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标,而知华友华目标达成的重要路径就是中华文化传播、接受与认同。

一  来华留学生文化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一)  将道德修养的内容浸润到专业课程中,对留学生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这里的德育内容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认可的,也是世界各国共同认可的伦理价值观,比如诚信守法、正直公正、勤奋坚韧等。在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许多内容比如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追求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等,同样适用于留学生的道德教育。

对留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仅是《规范》的要求,而且也符合世界各国的教育规律。《规范》强调来华留学生应当“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不同形态的文明与道德观念也在发生交流碰撞,各个国家开始重视道德教育的地位与发展,因此世界范围内的德育开始兴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品格教育复兴”运动在美国学校广泛推进,重视个人道德品质养成的品格教育模式。至于哪些品格属于美德范畴,1994年第26届盖洛普民意测验结果显示,公众认为美德包含尊重、勤奋、努力工作、坚韧、公正、同情心、文明礼貌、自尊、自信。美国的课程体系中没有专门的德育课,但是会将美德内容融合到学科教学中,类似于我国的课程思政。亚洲国家比如韩国和日本则将儒家伦理视为学校德育的灵魂,所以其德育内容与中国有较多类同之处。

综上所述,东西方关于美德的范畴有许多重合之处,都有融合在专业学科中的道德教育,在中外比较的跨文化视野中,通过相关课程对留学生进行课程思政,传递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是必要的、可行的。

(二)  通过相关专业课程让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国情和文化,潜移默化地引导留学生形成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优秀人才

《纲要》要求通过课程思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比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这些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现实性和世界性,是中国文化中值得让留学生深度了解与认知的核心层面的内容。

《规范》要求来华留学生要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具备包容、认知和适应文化多样性的意识、知识、态度和技能,能够在不同民族、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团结中发挥作用。前者是认知层面的,是“知华”,后者则属于文化认同,是“友华”。文化认同既有对本国族文化的认同,同时随着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不同文化之间不断相互借鉴融合,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的繁荣发展,所以文化认同也应包含对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尊重。增强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既符合留学生培养的规范要求和课程思政目的,也是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沟通交流、繁荣发展的有效路径。

(三)  通过相关课程中当代中国国情与文化的学习,引导留学生认识正面积极的当代中国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是一国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该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地理等方面状况的认识与评价,可分为国内形象与国际形象。国家形象的主要传播载体是大众传媒和文化产品,对外传播的主要目标群体是国外公众,包括来华留学生。对外汉语的各类教材,尤其是中国文化、中国概况教材就是传播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对外汉语教学过程属于人际传播,是面对面的直接传播,也是国家形象潜移默化传播的过程。

二  来华留学生文化课程思政教育核心内容

目前对外汉语文化教材及教学对中国当代文化关注不够,偏重传统文化。单纯强调突出中国古代文化会使外部公众对中国的印象停留在古老、神秘、守旧的一面。文化是具有时代性的,当代中国国家形象构建要以具有当下时代特色的文化为支撑,挖掘中国当代文化精神的思政要素,加强留学生对当代中国国情的了解,重点拓展中国当代文化的范围,紧密结合“中国梦”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习近平同志倡导的三个“共同体”理念,“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将呈现当下国家文化软实力、体现中国文化当代性的内容纳入对外汉语中国文化教学体系中。

(一)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思政内容

1  仁的思想与以人为本

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人本主义。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仁”,具体含义就是爱人,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见中国文化的仁爱精神境界非常宽容与高远,而且立足人类现实生活实践,与日常人伦紧密相关,易于理解与把握。比如,通过日常课堂教学实践观察,留学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够很快理解,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做出进一步解释。在讲完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人本思想之后,可以自然地引到当代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扬弃,介绍党的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当代中国的各项民生政策。

2  和的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贵和尚中,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和”即是事物的多样统一,中国文化的中和思想塑造了中国人爱好和平的民族性格,也奠定了中国文化千百年来兼容并蓄、有容乃大的格局。对来华留学生讲授中国文化“和”的精神,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一是“和”的精神与自然环境保护。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和”的精神与世界和平。中国文化一向重视人与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所以中华民族有爱好和平的传统。中华民族重和谐、讲包容的精神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不同民族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沟通都有积极的意义。

从传统文化中“和”的精神可以引申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也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外交理念,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也是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以“和”的精神为主线,可以介绍当代中国的环保政策、和谐的民族关系、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的努力等具体举措与案例。

(二)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思政内容

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就是以善为中心,真善美统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体现中华文化的优秀质素和动人魅力,其中有的升华为民族精神并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肯定,比如爱好和平、勤劳等。爱好和平前面已经论及了,下面重点论述传统美德中其他几个层面的内容。

1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

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对于维护家庭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在孝悌之道的基础上,中国人形成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博爱精神及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这些内容在来自东南亚国家的留学生中很容易获得共鸣与认同。即使是欧美留学生,也是认同爱自己父母家人的。2  诚信

中国美德由于性善的信念占主导地位,所以特别强调诚信的品德。在《大学》《孟子》《论语》中都有关于诚信的相关论述,汉语的词汇中也有许多关于诚与信的,可以通过相关典籍的阅读及词汇的学习对留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既传播了中国文化,也是对世界各国诚信教育的丰富与补充。

3  勤俭坚韧

勤俭一直是中国人的格言和家训内容之一,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也一直抑奢尚俭。坚韧不拔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在民族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有相关的内容,比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都表达了一种坚持不懈、坚韧不拨的精神。勤劳坚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品格,也是世界各族人民认同的一种品质。或许不同的留学生对于俭朴基于自身文化背景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可以结合当今世界能源和环境危机,以及部分国家年轻人中流行的极简生活方式,引导留学生理解中华民族俭朴传统的现代价值。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