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测井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

作者: 谢然红 王帅 金国文 郭江峰 王兵 唐跟阳

摘  要:思政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关键一环,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进行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德智并重的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该文以地球物理测井课程为例,从家国情怀、学科使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个方面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课堂授课、实训实践、大学生科创和考核评价等教学环节,构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多元过程化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教学实践表明,地球物理测井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的教学目标,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地球物理测井;思政教育;体系建设;探索实践;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4-0046-04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key link in university education.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teaching to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is crucial for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 and achieving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 equal emphasis on morality and intelligence in the new era. Taking the course of Geophysical Well Loggi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eeply explor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course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home and country feelings, disciplinary mission,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The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re organically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links such as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al training practic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o as to build a multi-proces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throughout the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of the course of Geophysical Well Logging has achieved the teaching goal of unifying value shaping, knowledge transfer and ability cultivation, and achieved the teaching effect of moistening things silently.

Keywords: Geophysical Well Logg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teaching effect

课程思政教育是一种将思想道德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方式。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性[1]。2019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发布,明确了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总体要求[2]。因此,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建设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对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至关重要[3]。

作为石油工业十大学科之一,地球物理测井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本科必修核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涵盖了声波测井、电测井、核物理测井和核磁共振测井等多种测井方法的基本原理及综合应用[4]。地球物理测井是进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关键技术,本课程开课历史悠久,知识覆盖面广,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学习精神,引导学生建立投身祖国油气勘探开发事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为祖国能源建设奉献青春和热血的远大理想。因此,进行地球物理测井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对牢牢抓住能源饭碗、培养新时期测井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教学团队从家国情怀、学科使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个方面深入挖掘地球物理测井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建立思政案例库,并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授课、实训实践、大学生科创和考核评价等教学环节,构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多元过程化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形成德育与智育并重的协同育人新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一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一)  家国情怀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型测井仪器层出不穷,为了不让我国的测井技术落后于人,在中国测井八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测井研究人员秉持“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赤子初心,艰苦奋斗,走过了一条无比艰辛的自主发展之路。

测井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概括为模拟测井时代、数字测井时代、数控测井时代及成像测井时代[5]。每个时代都涌现出一批勇担时代使命的测井前辈,推动我国测井事业不断进步。①模拟测井时代(1927—1964年)。1939年,翁文波先生在玉门完成了我国第一次测井工作,没有专门的测井仪器,就用两根普通电灯皮线做电缆,扎上麻绳做深度记号,测出了我国第一条自然电位曲线和视电阻率曲线;1947年,刘永年先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手动测井仪,成为我国测井仪器设计制作的第一人。②数字测井时代(1965—1972年)。1953年和1954年,相继研制出了国产半自动测井仪和国产全自动测井仪;1958年,刘永年先生研制出JD-581型多线式井下自动电测仪,可以一次测出多条测井曲线,石油部鉴定指出“为我国测井史揭开了新的一页”。③数控测井时代(1973—1990年)。1975年,我国从美国引进了3600型数字测井仪,开始了我国数字测井的新阶段;1982年,我国第一台数字测井仪通过鉴定,使我国测井技术步入了数字化的先进水平。④成像测井时代(1990年至今)。2005年,中国第一套自主创新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测井成套装备开始投产实验,从此中国测井打破了长期以来国外公司在测井装备和技术上对我国的垄断;2015年,国产多频核磁共振测井仪器研制成功并正式投产使用,这项长期以来被国际三大油田服务公司垄断的高端测井技术,我国实现了自主研制。

在课程教学中,通过讲述我国测井研究人员从最初的一穷二白,到现在能够独立自主研发成套测井设备的光辉成绩,将老一辈测井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担时代使命的家国情怀传输给学生。前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艰苦的条件下,攻坚克难,为我们今天的测井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能源安全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地球物理测井作为直接探测地下油气资源的关键技术,还有诸多难题亟需解决。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投身地球物理测井油气勘探是一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事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

(二)  学科使命

学科大发展,方有大作为[6]。在我国测井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测井学科奠基者、建设者、引领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重点讲述王曰才先生、谭廷栋先生及张庚骥先生的先进事迹,培养学生们的学科自豪感和归属感。

王曰才先生是我国测井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是最早一批测井教育家。他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地球物理测井专业,指导了中国最早一批地球物理研究生[7-8]。他曾多次带领学生参与油田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他的带领下,数百名测井专业人才进入全国各地油田,从事测井工作,可谓桃李满天下。

谭廷栋先生是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李宁院士的导师之一,也是我国测井学科的重要建设者[9]。他将一生都投入到了我国的测井事业中,即使晚年患病在身,也从未停止工作。更令人动容的是,他是为测井“正名”的先驱与前辈。正是谭廷栋先生等一批学者的四处奔走、大声疾呼,才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测井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学问”。在谭廷栋先生等学者的不懈努力下,测井被确定为石油工业十大学科之一。谭廷栋先生主持撰写了《测井学》,他认为测井学只能依靠测井人自己去发展,测井内部要团结一致,年轻人更要志向高远,做油田做不了的事,做有利于测井学科本身发展的事[9]。

张庚骥先生是斐名中外的测井学者,是中国测井界的骄傲[10]。1978年和1979年完成的论文《非均匀介质电场的逐次逼近解法和直流电测井的几何因子》和《感应测井的高次几何因子》,首次对几何因子给出了严格的数学定义,是感应测井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和飞跃,引起了国际测井界关注,其一阶近似在国际上被称为张氏几何因子。著名电法测井专家Stan Gianzero称“张庚骥教授是测井界真正的先驱,我们都是他的学生”[10]。

测井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都有众多优秀的学术榜样,这些榜样为学生们提供了无穷的动力,是学生们科研道路上的北斗星。通过学习王曰才先生、谭廷栋先生及张庚骥先生等老一辈测井学者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体会他们锲而不舍的求索精神,正是由于前辈们的奔走疾呼,才奠定了今天测井学科的地位,使得测井学科具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继续发展壮大测井学科,是年轻测井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而使学生产生学科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  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源泉。在课程教学中,通过梳理测井技术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意识到创新精神对测井行业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在诸多测井技术中,电阻率测井堪称测井行业年代最久远的测井技术。第一条电阻率曲线于1927年由斯伦贝谢兄弟测出,被视为现代测井行业的诞生标志。从最开始的普通电阻率测井技术的诞生到现在的阵列感应电阻率测井的普遍应用,电阻率测井技术的发展可以看成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过程。

最初的电阻率测井方法十分简单,使用四个电极系,根据欧姆定律,测量地层的视电阻率,由于油和水的电阻率差异很大,因此可以根据电阻率判断地层是否含油。但普通电阻率测井方法没办法控制电流的流向,如果井筒中的泥浆矿化度很高,或者目标地层厚度很薄,电流就难以流入目标地层,或者难以反映地层真正的电阻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又开发了侧向电阻率测井,通过在主电极两侧增加屏蔽电极的方法,使电流更加集中,控制了电流的流向,测得的结果更能够反映地层的真实电阻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