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业心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框架构建
作者: 傅亚强摘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教学目标,构建教师教育专业心理学基础的课程思政教学框架,系统阐述钉钉子精神、科学思维、教师师德、人民幸福感、“两山”理论、自我革命和不忘初心的心理学理论框架,帮助学生在学习心理学理论过程中,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领悟自我成长与百年奋斗目标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框架;教师教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4-0173-04
Abstr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New Era and the teaching goal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framework of Psychological Basis for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psychologic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spirit of driving nails, scientific thinking, teachers' morality, people's happiness, "Two Mountains" theory, self revolution and never forgetting their original intention, and helps students unequivocally know for whom to cultivate people, cultivate what kind of people, understan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growth and the centennial goal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psychological theory.
Keywords: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Psychological Basi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framework; teacher education major
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以下简称“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1] 337-340。心理学基础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要充分匹配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用心理学原理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就支撑心理学原理,用“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指导教学全过程,鼓励师范生掌握知识传授与品德培育的心理学原理,实现教师职业理想升华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心理学基础系统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框架,探索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新时代教师教育新思路和新机制。
一 学习意识的思政教学框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依靠学习创造了历史,更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2]252-254。师范生要努力进入静心学习、刻苦学习、知行合一的学习三层境界,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要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即使“衣带渐宽终不悔”,在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3]。
(一) 钉钉子精神的心理基础
理解学习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素养,是指导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学习心理的教学要深入体现学习的意义,培养师范生的“钉钉子精神”[2]251,这种精神的心理机制包含:意志自觉、动机激励、元认知监控、知行合一。
学习的基础是意志的自觉性。在一线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审美教育、底线教育、阳光教育改革,通过情境设置、动手实践、主动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教学改革,让学生充分经历实践、体验、内化、表达的过程,落实以学定教,实现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学习者的潜能开发,体现学习者的内在价值[4]。在学习心理的教学中,师生共同讨论:师范生的学习目标有哪些,诸如学科前沿发展、学科教学新方法、教育新理论、社会人才培养需求等;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新时代人民教师要将全部精力致力于培养有社会主义信念,热爱党、热爱国家,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接班人。
学习动机以自我发展需要为基础,表现为对知识的渴求。在漫长的育人生涯中,教师有必要始终维持满腔热情,持续地学习专业理论与教学技能,结合社会发展与学科发展,不间断地革新教学方案。
学习过程是长期的、艰苦的,难免遇到困难与挫折。在此情景中,师范生需要借助元认识策略持续地监控学习进度与成效,通过纵向与横向比较,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激励,调整学习方法和内容,借助社会支持,确保学习跃过高原期,进入新的发展通道。
学到的知识,既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也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实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师范生需要多了解国家与社会对教师队伍的要求,了解学科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主动地协调主体我与客体我的关系,形成和谐的自我同一性,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更具有方向感与意义感。
(二) 科学思维的心理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2]244-245。思维能力是教育智慧的核心成分,是教师理解知识、领悟教学的基础。科学思维的心理基础可以包括: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
思维是高级心理活动,课堂教学和课外育人均依赖教师的思维过程。思维教学可以展示逻辑命题的各种类型。例如,充分非必要条件:只要圆锥和圆柱体等底等高,那么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充分且必要条件:如果给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的作用,那么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家庭梦才能梦想成真。还可以展示推理规则,如: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要发生调整和变革。
辩证思维是指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5]。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要求我们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6]。例如,用矛盾观去分析育人与育才的统一,基础知识与前沿信息的统一;用重点论发现学生的关键特长、知识的关键缺陷、教学的薄弱环节;用全面观点,评价学生的多元发展成就,解释知识的丰富应用场景。
思维教学应着力突出创新思维的概念理解与领悟。师范生要成为创新思维者,善于在有意义的情景中,提出疑问,构建假设,反复检验,善于变通。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从一堂课、一次作业开始,以发现新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现有理论与材料,以新的组合方式和呈现形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案,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目标。
二 幸福感的思政教学框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354-357。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劳动来创造。
(一) 幸福感的心理基础
幸福感是在比较社会、国家宏观发展和个人劳动付出的基础上,对自身与家庭需要满意程度的认识评价,包含纵向价值增益判断和横向的价值差异比较[7]。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性本质的共同基础是利益和需要,这应当是理解自然世界、人类生活和社会的一个重要原理。因此,师范生有必要理解老百姓和师生的需要,理解教师获得幸福的途径。
中国人的需要是幸福感的基础。在需要的教学过程中,有必要结合国情,归纳中国老百姓的需要:小康富足、出行便捷、病有良医、老有所养、子有所教、公平公正、有难相助、蒸蒸日上、国家强盛、尊重劳动和劳动者。老百姓的需要是具体的,它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实实在在的收益和生活质量的改善;需要的层次是不断提升的,中国人民对高水平生活的需求不断丰富,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断深化;需要满足与否的认知评价是多维度的,群众会比较自己的付出和收入的比例,会和周围的人比较,也会和自己的过去比较,更会比较自身发展与全社会发展。
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幸福感,更要挖掘学生幸福感的形成机制。因此,有必要归纳中小学生幸福感的需要基础:新奇、游戏、肯定、支持、表扬、模仿、成功、进步、友谊、关心。中小学生的需要具有双向性,比如新奇需要,既指获得新鲜、奇特的知识,也指希望自己能展示新奇的表现;关心需要,既指希望获得关心,也指愿意关心他人。中小学生的需要具有很强的能动性,获得老师和同学的支持和肯定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基础,也是学业进步的动力源泉。中小学生的需要具有导向性,新奇需要是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方向,友谊需要是其社会担当的发展方向。
人民教师可以从多种途径提升幸福感:全面关注祖国新发展,体验民生改善,不断追求公平公正;积极了解学科新发展,坚信自我成长的力量,设置多样化的专业发展目标,实施自我发展长远规划,以小步积累换取大成就;对成功采取积极内向归因,对失败采取努力归因,在反思中体验目标感与获得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适时排解消极情绪,以长远眼光和开放格局理解教育、接纳学生[8]143-156。通过需要理论的学习,师范生真正领悟幸福的教师教出成长的孩子。
(二) “两山”理论的心理基础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9]。“两山”理论是生态伦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生动阐述,塞罕坝林场建设、毛乌素治沙正是中国人民践行“两山”理论的经典例证。
环境心理学认为优美环境对人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有着积极的影响,改善视觉功能,满足心理需要,缓解精神压力。首先,自然之绿色特别适合人类视觉系统。人类来源于自然,成长于自然,远眺郁郁葱葱,使眼睛处于放松状态,缓解视觉疲劳,保护视力,令个体更好地投入学习与工作[10]。
其次,绿水青山是人们最基础、最美好的需求之一,干干净净的生活环境会令人心情愉悦,心旷神怡:一沿青溪可让三两儿童嬉戏半日,捉鱼、筑坝、追逐、浇灌,其间规则、友谊、协作、忍让、分享均得到萌发。
再次,绿色环境相比于人工环境更能缓解个体的压力,缓解抑郁、焦虑情绪,降低心理疾病的风险,使个体体验更乐观、更愉悦的生活态度[10]。
三 人格健全的思政教学框架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如果没有信仰、没有理想,或信仰、理想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必然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2]227-2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