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国情怀的新商科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与反思
作者: 罗倩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经济绩效、环境效应与激励政策研究”(20BJL042);202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双一流’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化精准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苏高教会[2021]42号,2021JSJG109);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环高校知识经济圈视域下新商科‘经世济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022SJYB0168);2022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项目“《国际企业管理》”(无编号);2021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一流本科课程”立项项目“《国际企业管理》”(无编号)
作者简介:罗倩(1980-),女,回族,江苏南京人,管理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学基础。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06.001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为了响应党中央“重视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号召,积极推行的面向全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该文总结在国际企业管理课程建设中如何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家国情怀的课程使命,将中国国情与西方管理理论融合,坚持特定的社会制度、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剖析中国企业国际化独特的管理现象和实际问题的教学实践经验;具体从教学设计与思政元素、教学过程与思政融入以及教学评价与思政效果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回顾与反思,并针对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给出合理可行的建议,为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新商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家国情怀;课程思政;新商科;国际企业管理;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6-0001-05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s an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reform for the whole curriculum actively carried out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sponse to the call of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alents train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from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This paper summarizes how to practic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nd embody the course mission of "feeling of home and country" in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integrates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with western management theories, adheres to specific social system, value system and ideology, and analyzes the teaching practice experience of the unique management phenomenon and practical problem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paper carries the deep review and thorough reflection from the teaching design and ideological elements,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ideological integration, teaching effect and ideological effect three aspects.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he paper also gives feasible suggestions and some useful referenc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Keywords: feeling of home and countr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 new busines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teaching practice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工作。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并组织召开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进行全面部署[1]。可以说,课程思政是我国新时代大国崛起、人才培养的必备内容。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成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并且迫在眉睫。
伴随着后疫情时代全球化竞争复杂形势,世界经济发展显露渐缓态势,国际关系日趋紧张,反全球化浪潮呈现加速趋势[2],这些变化对我国今后的全球化战略和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道路都会带来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不过,这些变局亦是硬币的两面,此刻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大学课程作为高等教育实施的基本载体,课程体系的改革发展是发展建设高等教育的核心和灵魂[3]。在国际形势与国家战略双重改变之下,高校里的国际化课程建设也应及时将全球变化、跨文化视角、有中国特色的本土管理融入课程的目标、内容与实施评价之中[4]。抓住改革新商科能力跨界融合和国际竞争力培养的模式变革的契机,将中国国情与西方管理理论相融合,让中国传统文化和海外成长企业的故事走进大学课堂,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适合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的模式与策略。总之,通过国际企业管理这门专业基础课的培育,实现培养学生守正创新、大国自信的价值范式与文化基因的教学育人目的,显得尤为重要。
一 教学设计与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即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的各个环境,让所有的课程都体现思政政治的价值引领作用,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5]。因此,课程思政的改革并不是单纯地在每一节课上加入一些思政元素这么简单,而是包含了整个课程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的一种改革。从课程的顶层战略设计到思政思维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再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最终进行反思性改进工作,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涉及的工作量、复杂程度与投入精力都是不容低估的(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思政整体思路设计
国际企业管理这门工商类专业基础课,可结合家国情怀、政治认同、法治意识、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等许多维度的思政元素可以挖掘与融合。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团队充分运用德育学科思维,融入思政情境案例中,潜移默化家国情怀和产业报国导向,旨在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与综合素养的新一代商科复合人才。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最重要的建设工作就是区别于传统的教育方式,通过重新构建以思政价值引领、师生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将培育学生的专业素养、战略思维、创新意识、文化自信、产业报国五个方面培养目标融入课程的战略顶层设计(如图2所示),自上至下,从整体至局部贯彻到位,以课程思政理念构建育人体系,从基础框架上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完成新时代高校与教师的育人使命[6]。
五个方面的思政模块具体涵义如下:①“专业素养”主要是指关于国际企业管理的基本专业知识、理论与方法。例如,对国际企业的基本概念界定、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若干理论、战略管理与组织结构、文化分析框架、营销管理等基础知识点,这是学习这门专业课的根基所在。②“战略思维”主要是指培养学生能够洞察复杂的事物之间的关联性与变化规律,告别“非黑即白”的单线思维,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去看待个人生活、企业管理与家国发展事宜,迅速拔高自己的认知格局的更高层次的概念技能。③“创新意识”是指在课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去树立、创造新的活动的愿望与设想,尝试打破一味接收前人固有思维与结论的听课惯性与惰性,培养通过自己积极思考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内驱力。④“文化自信”是指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剖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之本源,帮助青年学生重新审视中国特有的文化基因,并树立坚定的文化信心,远离崇洋媚外,重回中华民族的精神主脉与文化主脉。⑤“产业报国”主要指鼓励学生毕业后投身于急需赶超西方的诸如“卡脖子”产业,从课堂上的动手践行发轫,毕业后为中国企业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贡献青春力量。以上五个思政模块在实际课堂中,闻一知十,融会贯通,并无割裂。学生在课堂上耳濡目睹,日渐月染;教师精心设计,春风化雨,盐溶于汤,从而达到“教会知识,更要教会做人”[7]的新时代育人目的。
图2 国际企业管理课程思政模块示意
仅仅有了五个方面的思政模块还不够,还需要在每一个章节中继续挖掘细分的思政元素,形成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依据教学大纲来有的放矢地进行课程思政的灌溉。表1为国际企业管理部分章节的思政元素挖掘示例。值得注意的是,在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的过程中,需要任课教师充分熟悉教学内容,深入融合教学内容的“骨肉”与“精魂”,将“专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8],切忌内容割裂或融入生硬,这个过程考验了教师的业务实力,需要拿出看家本领。
二 教学过程与思政融入
在课程思政顶层设计与思政元素挖掘工作完成之后,就要考虑采用怎样合适的实施方式与方法将前期的准备工作完整有效地导入实际教学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教学模式
1 线上教学
课程思政教学并不是单指加入思政元素,它的开展也需要依托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不同时空多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本课程已经开展了三轮线上教学模式,其中2022年2月于中国大学MOOC正式上线①。经过整个教学团队的精心打造,一门丰富多彩的开放课程资源已投入实际教学中使用,其中包含教学视频、教学课件、讨论巩固、拓展阅读、案例分析以及测验作业等资源。依托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同期运转,学生可以完成课前预习、课中练习、课后复习的全过程学习活动。
2 课堂教学
尽管疫情之下,“直播网课”成为一种既时髦又无奈的选择,但线下课堂具有的无可替代的师生之间的神奇互动是无人可以否认的。这需要教师厚积薄发,胸有成竹,打造一个每一分钟都在发光的教室。有了开放课程的帮助,一些纯知识性的介绍,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教师仅在课上对重难点进行辅导即可。对于商科应用型比较强的课程,如以本课程为例,每次课中尽量安排25分钟左右的小组研讨与汇报,做到主题新颖,形式丰富,以契合这个年龄段大学生思维活跃度。例如可以用手机摇一摇分组,组长“开盲盒”选题,小组对抗式辩论等有趣烧脑的小环节,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精心准备的实践活动,学生逐渐锻炼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了高级思维,萌动着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