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六结合模式创新研究生课程思政的隐性育人功能
作者: 孙继兵 郑士建 张兴华 丁贺伟基金项目:河北省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现代材料测试方法与分析”(YKCSZ2021019);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大型专业基础课程中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研究”(2020GJJG524);河北省研究生示范课程项目“材料测试方法与分析”(KCJSX2018016)
第一作者简介:孙继兵(1970-),男,汉族,河北张家口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金属材料的研究与教学。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06.015
摘 要:结合研究生迫切的创新能力需求、加重的功利性思想及淡化的思想政治素养的典型特征,提出研究生的课程教育要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从国家-学校-学院-课程-教师-学生六个维度构建思政素材,以“六结合”模式把立德树人隐性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纵向实行“案例导入→问题提炼→本质挖掘→归纳引申”的探究式四步教学法,横向贯穿价值观引导、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人格养成四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增强思政的隐性育人功能。
关键词:教学改革;课程思政;研究生课程;融入模式;隐性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6-0064-05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duate students' urgent need for innovation ability, increased utilitarian thought, and weaken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curriculum educ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should take improving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core, constru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aterials from the six dimensions of country-school-college-curriculum-teacher-student, and implicitly integrate foster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the mode of "Six Combination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exploratory four-step teaching method of "case introduction → problem extraction → essence excavation → induction and extension" is implemented vertically, and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value guidance, knowledge teaching, ability training, and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is run through horizontally, so as to enhance the implicit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Keywords: teaching reform;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postgraduate courses; integration mode; hidden education
研究生教育是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建构满足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生教育模式[1]。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工作主线,先后实施两轮综合改革,加快建成研究生教育大国,整体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稳步迈进,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近十年来,研究生教育规模突破性增长。通过不断深化培养机制,研究生教育坚定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2]。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3]。王义康等[4]总结认为,当前研究生课程思政实施中存在课程思政教育目标被矮化、课程思政案例设计浅表化、研究生自主研习能力没有被充分激发、现有管理机制对课程思政引领作用不足等问题,并提出通过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政水平、激发研究生主动参与的方式解决。李勇威[5]认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需要从高校层面、学科层面、课程层面、导师层面共同作用。而从狭义上讲,课程思政是指如何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特别是如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润物无声地实现立德树人。本文针对研究生教育特点,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现代材料测试方法与分析课程为例,提出以“六结合”模式创新研究生课程的隐性思政育人功能。
一 研究生教育特点
研究生教育是以发现与解决科学或工程问题为背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为目标。现阶段的研究生教育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一) 迫切的创新能力需求
研究生教育的第一特征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较高科学研究水平的高级专门人才。所有研究生在入学之初都对科研抱有饱满的热情与殷切的期望,但同时对如何做科研项目,以及做科研到底需要哪些能力又缺乏足够了解。因此,学生在第一学年的课程学习中,最基本的想法是希望通过课程学习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能尽快发表高水平论文。
(二) 加重的功利性思想
学生攻读研究生的动机大多是为了找份高薪、舒适、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工作,而钟情于科学研究的思想在遇到复杂问题又难以创新性地解决时逐渐变淡,并对自身的创新研究能力提出质疑。低估了科学研究的难度,入学之初的信仰变得模糊,饱满的热情与殷切的期望衰减,不愿承受失败的试验结果,自信心不足,精神负担加重,情绪焦躁不安,这些思想的根源都在于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缺乏创新的思路与方法解决科研中遇到的难题,功利性思想会逐渐加重,总希望找到捷径快速毕业,而不是专注于某个科学或工程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三) 淡化的思想政治素养
研究生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三个,其中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高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通过研究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研究需要的勤奋、严谨、求实、进取的精神,要有追求科学真理的勇气与科学的规划,要学会批判、质疑与肯定别人的成果;要有甘于寂寞、绞尽脑汁思考、刻苦钻研、忘我的境界,从而获得一种可以终身不断提高自我创新能力的学习态度与能力;要有大局观,培养学生可以设计、组织、实施新科研项目解决复杂科学或工程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实现宏大理想与抱负的奉献精神。而实际情况是,大多研究生由于自身创新能力提高不足而只能目光短浅地专注于短期目标的实现,将思想政治目标也简单化成形式主义地学习,而忽视了自身思想素养的整体提高。少部分同学甚至将暂时的困难极端化成严重的心理问题,都表现为一种缺乏高阶思想政治素养的短视行为。
研究生通过四年的大学教育,已经建立了自己比较稳固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而他们对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热情与期望、研究生阶段不同的教育目的与方式又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新的纠偏与提升的空间与时间,这就需要研究生教育阶段两手同时抓创新能力与思政教育,把立德树人融入专业教育,而且要相互紧密融合,最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二 制定立德树人融入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要把立德树人融入专业教育,需要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和增强综合素养等多个方面下功夫[6]。首先,需要结合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学校与学院特色、课程特点制定合理的课程思政培养目标。本文重点以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的现代材料测试方法与分析课程为例进行分析。
河北工业大学的办学传统是“兴工报国”,办学特色是“工学并举”,校训是“勤慎公忠”,校风是“勤奋、严谨、求实、进取”。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材料学科包含金属材料、矿物功能材料、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和半导体材料为主的13个可以覆盖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等所有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在国内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而现代材料测试方法与分析课程针对这些研究方向,设计了三个模块的内容: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学、光谱与能谱,实现从元素开始到原子、离子、化学键合、晶体结构、物相、组织到力学、物理、化学性能全覆盖的表征分析,为所有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提供必须的材料测试与分析方法。因此,课程思政培养目标就可以结合学校、学院、学科的特色与学生特点制定为:结合学校立足京津冀面向全国的地位优势,坚持“工学并举”的办学特色与“兴工报国”的办学传统,课程思政建设坚持把材料测试方法与分析知识传授、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理想与专业素质教育及科学精神融为一体的总体设计。
(一) 课程思政总目标
把立德树人与哲学思维融入课程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与三观教育,提高学生使用现代仪器对材料测试方法与分析全过程的科学认知,增强其坚持不懈与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强化科技报国的专业使命感。
(二) 思政融入知识目标
在仪器原理链“X射线衍射仪—电子显微镜—谱仪”中融入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在知识链“成分测试—物相鉴定—微观组织分析—电子结构与分子相互作用解析”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与科学认知。
(三) 思政融入能力目标
借力哲学思维,通过坚持不懈的科学追求,具备“正确地选择测试仪器—测试与表征—处理数据—在论文中描述与表达”的能力链,同时强化科技报国的专业使命感,具备更强的科学研究能力。
(四) 思政融入素养目标
明确定位自己的三观,主动结合文献研究与先进工具学习,具备发现与解决材料中复杂科学与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与高阶素养,具有更全面的创新理念与更强的创新能力。
三 依“1轴多点1法”路径,以“六结合”模式创新研究生课程思政的隐性育人功能
如何将这些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溶入课程的创新能力培养中才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在现代材料测试方法与分析课程授课过程中,我们是以“六结合”模式(结合国(家)-(学)校-(学)院-课(程)-(教)师-(学)生),依“1轴多点1法”路径,即以“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谱仪”为轴,以材料“成分-物相-组织-电子结构”为扩散点,侧重应用大量典型图片与实验数据为案例进行“探究式”教学,最大程度地实现理论基础、仪器原理与科学及工程项目研究的有效融合;从而将“专业使命感-改革创新-科技报国”的科学价值观与精益求精的学术研究态度等思政元素全程融入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一) 结合科技强国思想与中国梦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