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中跨学科评价体系建构
作者: 段艳 黎春梅 刘晓平
基金项目:玉林师范学院新文科重点项目“地方高校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广西产业振兴的研究与实践”(2023XJSX09);玉林师范学院高层次人才(教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1949—2019年)”(G2020SK12)
第一作者简介:段艳(1978-),女,汉族,湖南冷水江人,经济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等。
*通信作者:刘晓平(1981-),女,汉族,广西容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技术。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06.018
摘 要:新文科建设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存在不适应新文科发展的短板。在创业实践上,产教结合度低、创新主体单一、创新领域狭窄;在评价体系上,评价要素的设置学科过于单一,在评价方式上可量化指标不足。新文科的发展,要求以服务社会为导向,对学科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在创业教育方面,迫切需要重构适应新文科发展要求的评价体系。在广西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创业教育中,以服务地方产业振兴为导向,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多学科的跨界融合,很好满足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要求。为突出学科融合度,构建跨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设置专业融合度指标、学科跨度指标和产业融合度指标。通过跨学科评价体系的建构,使创业实践切实服务地方产业,实现学科体系要素的重构,推动新文科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跨学科评价体系;学科融合度;创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6-0077-0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still has shortcomings that do not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in term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erms of entrepreneurial practice, the degree of integ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s low, the innovation subject is single and the innovation field is narrow; in terms of evaluation system, the discipline of setting evaluation elements is too single and there are insufficient quantifiable indicators in the evaluation metho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requires a re-integration of disciplinary elements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serving society.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re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system that adapts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In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Guangxi universities ser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serv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local industries, the boundaries of disciplines are broken and the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disciplines is realized, which well meets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f ser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degree of 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 interdisciplinary evaluation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constructed, setting the indexes of professional integration, disciplinary span and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evaluation system, the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has effectively served the local industries, realize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elements of the disciplinary system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terdisciplinary evaluation system; 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道路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的崛起,大国地位的凸显,充分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大国的自信需要有大国的作为;理论的自信需要有理论的重构。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迫切需要在理论界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打破西方话语体系的文化霸权,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应时而生。在教育领域,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重构新文科的理论体系;以服务地方的创新教育实践,重构新文科的创新教育体系。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必须加快绿色发展,推动产业振兴、乡村振兴和科教振兴。地方高校服务广西科教振兴、产业振兴和乡村振兴,义不容辞。
传统文科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以下三个问题:①产教分离,与地方发展结合不足;②过度依靠学校,创新实践主体单一;③创新实践拘泥于本专业,跨学科交叉融合不足。所以,加强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刻不容缓。
笔者以拟解决传统文科在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方面的问题为导向,以构建以服务广西地方产业振兴为导向,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多元化文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目标,开展研究实践。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一 构建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协同政府、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行业和企业等各有关方面,共同参与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适应广西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开门办学、服务社会,实现校内校外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达到双方和多方“共赢”目标。
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完善兼职兼课教师聘任制度,建立健全专业教师和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和社会实践制度,鼓励和派遣一线专任教师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创业实践、申报创新创业项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一职多能”师资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协同育人平台学科带头人、创新创业骨干遴选办法及目标管理办法。
对接地域协作发展,构建多主体共建共享的“双创”教育生态圈,以服务广西地方产业振兴为导向,整合广西地方产业振兴发展案例,融入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文科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机制,开发地域特色的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课程群,规范、统一协同育人教学资源管理。
围绕“创新性、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强化新文科创新创业内涵建设质量,以地方产业振兴为导向,通过采取多学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多元化评价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构建“全过程”培养的教学体系、“全方位”育人的实训体系、“全覆盖”指导的服务体系,持续推动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改革,为广西地方产业振兴提供强大的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支撑。
(二) 扩大实践教育基地
推动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跨学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主动与当地政府、产业协会、企业等机构沟通,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学校统一提供场地,配备相应的资源,成立校内企业工作室,企业方根据自身需要投入相应的实验实训设备共同培养学生。对于成熟的项目,可以联合建立“校中厂”,或由学校牵头,校企协同申报各级各类项目,争取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资助。同时建立校企合作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与企业合作的情况、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新兴产业的发展等多重因素对所合作的企业以3年为一个周期,对合作情况进行审核,以确保合作双方的利益。
(三) 推动人才培养范式改革
转变传统文科人才培养理念,以服务地方产业振兴为导向,主动对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经管法”等文科专业的需求,以创新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将创新创业贯穿于新文科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文理、文工等大学科跨度交叉融合,协同培养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引领“双创”教育目标和内容,服务地方产业转型、社会公共事业、新业态等社会产业发展。
贴合地方产业发展岗位需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多元、开放、创新型跨学科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将创新能力训练和创业意识培养整合到各种课程中,促进多元化跨学科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对目标进行精细化分解、细化和落实,能够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效贯彻到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
1 打造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建立本科生导师制,与学生建立“一对一”培养模式。企业导师进课堂,做到“产学研”深度融合;引导校内教师“走出去”,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职业能力与专业水平。
2 完善本科课程体系
根据新文科建设的时代需求、新文科专业特点、新兴行业发展现状以及学校自身特色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全方位、多层次、精细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本科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3 创新培养模式
创建并运行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模式,为地方产业振兴输送实用型、综合性服务人才。
1)师带生的项目式开发教学模式。学科专业导师以跨专业联合培养/指导的方式,以纵向研究项目为依托,邀请/组织学生加入该纵向课题组,并给学生分派适当的实地调研、资料收集、文本撰写或者校正修订等工作,师生不定期展开讨论,通过师生共同完成项目的方式将真才实学传导给学生,提升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