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下大学日语词汇教学研究

作者: 张昀

基金项目:2022年度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日本主流媒体有关新冠疫情对旅游业冲击报道的话语分析”(2022B225,主持人为张昀)

作者简介:张昀(1984-),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日语教学。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06.024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将该理论与外语教学相结合开展多方面的研究。该文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着手,归纳大学日语词汇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该理论应用到教学中的意义,同时详细阐述该理论在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方法,最终提出该理论给日语教学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日语词汇;教学模式;应用能力;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6-0103-0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based o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recent years, many domestic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various academic study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is theory wit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theory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Japanese vocabulary,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to teaching, and elaborates the specific practical methods of the theory in teaching. Finally, some inspirations from the theory brought to Japanese teaching are discussed.

Keywords: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Japanese vocabulary; teaching mode; application ability; teaching method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日语作为一门语言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大学日语教学中,词汇是日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孤立的词汇教学为主,忽视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日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导致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限。因此,本文将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大学日语词汇教学研究的启示和应用,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日语水平。

一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发展及概述

20世纪50年代末,系统功能语言学创立并发展成为一种语言学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内涵由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部分构成,其涵盖了韩礼德语言学模式的所有内容。其中,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来源于伦敦学派奠基人弗斯的学术思想,是对深层的纵聚合关系之间的研究。1967年,基于对深层纵聚合关系和横组合关系的研究,Halliday提出“经验功能”“逻辑功能”“话语功能”“人际功能”四个功能的功能语言学理论。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音频、视频、图像等非语言符号随之出现,传统的以文字为主体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语言学发展的需求。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以Halliday、Kress及Leeuwen为代表的学者开展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研究。多模态话语是指人们通过借助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感官,运用语言、声音、图像、情境和动作等多种方式,以及符号资源进行的一种有效交际现象。而多模态强调的是人们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知信息通道,即通过视觉、听觉或触觉等多种方式,实现彼此之间的交际。正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可以利用更加多样的信息载体获取和进行信息交流,从而使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得到了广泛应用。

之后,新伦敦小组于1996年开启了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教学研究相结合的新思路。他们提倡运用多种符号资源,即通过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不同模态开展教学研究。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指导下,教学中教师着重培养学生多种模态相互转换的学习能力,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最终目的。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广泛普及,多媒体教学资源日益丰富,在线开放课程日趋成熟,教学模式也更加多元。教师可以结合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建设课程资源,设计教学环节,利用视频、音频、图像和动画等多种资源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感官,协助学生在多模态交互学习环境中理解课程内容。

二  大学日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词汇是外语学习的基础,是提高外语综合能力的必备要素。日语词汇与英语词汇有着显著的不同,其最大特点在于日语词汇是由汉字和假名组合而成,它们都是由中国文字流传而来。而日文词汇中的汉字在书写和含义方面有很多与中国汉字相同或相近。日语词汇的这些特点进而决定了日语教学的特殊性。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词汇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词汇教学的理论知识体系,从而致使学生没有形成对于词汇学习的基本认知。目前,我国各高校在日语词汇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  教学方法陈旧

在日语词汇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时间、赶进度,采用了“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在词汇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只看重学生是否记住了词汇的读音和含义,忽视了关于词汇中的读音规则以及词汇背后所反映出的语言功能和文化内涵等深层次的认知方面知识的传授。这些教师将词汇知识与语言文化环境分离开来,致使学生只了解了词汇表面的含义,并没有真正理解其词汇背后蕴藏的本质内涵。古希腊学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分别从本质和习惯两个角度对语言活动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语言的表述与习惯、生活、客观对象之间存在着极为重要的联系。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将其关联性和语言功能与词汇教学分割开来,致使学生在词汇学习中无法感受到语言蕴含的价值。

(二)  教学形式单一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我国各高校正积极投身于线上学习资源和线上课程的建设工作,线上视频、音频、图像等学习资料的出现,使教学形式不再单一,现代化教学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可是,在词汇教学中,有些教师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将“教”放在课堂教学的主要位置,忽视了运用引导式、启发式等方法以及利用线上丰富的学习资源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  词汇教学不够深入

词汇是语言表达的最基本单位,也是反映某一国家文化、习惯、语境的基本符号。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友好交往历史,两国文化底蕴相接近,但具体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也有各自的特点。从地理条件上看,日本是岛国,四面环海,从古至今日本人依靠稀缺的自然资源而生存。因此日本人形成了敬畏自然的生存意识,描绘自然界的词汇也十分丰富,且很多词汇都包含着一种敬意之情。此外,日本文化的另一显著特色是暧昧表达。在语言交际中,需要根据说话人的语气、敬语关系,以及上下文的行文语感来判断彼此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及对事物持有的态度。在日语词汇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没有把日语独特的语言现象融入到词汇的教学之中。

三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大学日语词汇教学中的意义

(一)  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

复合型外语人才是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各种技能,懂得该门外国语基本知识,也具有其他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求。而利用声音、图像、动作和视频等多种模态开展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中日两种不同的语言在不同模态中的转化,在此过程中输出并完成语言的有效交际,这对我国各高校在培养复合型外语应用人才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二)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相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大学课堂应具有更高的灵活度和自由性。但由于长期受到教师主导的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大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习惯。在大学外语课堂上主要有学习兴趣不高、思维固化、参与意识不强、缺乏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课外知识的能力不足等现象。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通过借助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感官,运用语言、声音、图像、情境和动作等多种方式及符号资源融入到大学日语教学之中,这些非语言因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非语言因素,学生不再只从教师讲授的单一渠道获取认知,还可以从图像、视频、动画和音乐等多种感官渠道加深对词汇的理解。随着学生学习通道的多元变化,大大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也激发出对日语学习的兴趣。

(三)  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的应用能力

大学日语的词汇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词汇的语音、语义,还要深刻理解词汇中的文化内涵,在不同语境中能够灵活运用词汇。传统的被动教学模式只能从“死记硬背”中记住词汇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用法,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词汇的深层理解和灵活应用的问题。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这一现象,通过进行多渠道的感官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词汇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听到和看到词汇在具体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实例,感受和模仿词汇的有效互动和交际,进而促进学生语言输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四)  有利于教学形式的转变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大学外语课堂陆续出现了任务式、情景导入式、翻转式和混合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要求在教学中融入多种非语言因素,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查询相关知识的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模态,在课程中添加相关知识资源,合理地编入到课程的教学环节之中。例如,针对一些比较抽象的词汇,教师可以加入相关的文化背景、读音技巧、使用场景和动画视频等多种模态,引导学生从不同感官去理解抽象的词汇,体会其背后的文化特点。通过引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对于教学形式的改革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大学日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践

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关于记忆持久性进行了实验,其结果是: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也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的教学效果。而以图像、声音、视频等为依托的多媒体话语分析理论,是将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通道输入大脑,经过加工处理后再以话语的形式输出。显然,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赤瑞特拉记忆实验有着相似的思维过程。因此,把该理论应用于日语词汇教学,将会大幅度提升学生词汇记忆的持久性,这对于大学日语教学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多模态PPT演示教学

PPT演示作为信息化教学的常用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在大学日语的教学中。现阶段,在学习日语词汇时,仍有很多教师在PPT中只展示出词汇的读音、含义和基本句式用法。这种简单地将书本上的文字转换到PPT上的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在多媒体话语分析理论指导下,教师在设计PPT时应重点将多模态思维模式应用到词汇的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将与讲解词汇相关的图片、动画等资源添加到PPT中,让学生在了解单词读音、含义的同时,理解该词的使用方法,体会与中文的异同。例如,在讲解日语指示代词“こそあど”系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同的人和物品摆放位置关系的一些图片、动画或视频,让学生理解在说话对象和相互位置关系发生变化的不同语境中应该怎样使用相关词汇。学生将更多的元素输入大脑,大脑加速整理分析,最终输出有效信息,达到加深理解和强化记忆的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