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思政课:“一核两驱三维四融”模式探索

作者: 高盼 黄丹 祁文博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1VSZ054);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精准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21JSJG571)

第一作者简介:高盼(1988-),男,汉族,江苏淮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

*通信作者:黄丹(1978-),男,汉族,江苏启东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06.025

摘  要:精准思政课以学生需求为核心(“一核”),以前沿信息技术、机制创新为驱动(“两驱”),以时代发展、现实需求、理论创新为维度(“三维”),以融入思政课堂、智慧校园、实践课程和教师信息化素养为路径(“四融”),是一种契合时代、平衡供需、引领未来的思政课模式。

关键词:精准思政课;供给侧;信息技术;思政课模式;“一核两驱三维四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6-0107-05

Abstract: The preci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akes students' needs as the core ("one core"), cutting-ed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 as the driving force ("two driv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practical needs, and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s the dimensions ("three-dimensional"),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es, smart campus, practical courses, and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as the path ("four blends"). It is a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at conforms to the times, balances supply and demand, and leads the future.

Keywords: preci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supply sid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mode; "one core, two drives, three dimensions and four blends"

大数据、智能算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人机交互等前沿信息技术正促发思政课全方位、多层次深刻变革以及革命性重塑。信息技术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载体与教学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理念和根本逻辑上与前沿科技深度互嵌,正在实现技术性变轨”[1]。然而,当前思政课改革具有一定的迟滞性,无论相关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都滞后于信息技术发展、更新的速度。而“00后”大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是网络时代的“土著”,而思政教师则是“移民”,前者对信息技术的了解、认知以及使用熟练程度远超于后者,这就造成了后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与前者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如何利用前沿信息技术,推动其与思政课深度融合,构建精准思政课模式,满足大学生广泛、深远的个性化需求,是智能代思政课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崭新课题。

一  以学生需求为核心

网络是“00后”大学生的“儿时玩伴”与“青春密友”,他们亲身经历、亲眼见证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需求亦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智能时代大学生的需求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平等性需求。网络不受中心控制,是随机的,去权威的,具有草根性。话语权的下移使得更多的“草根”拥有了发声的机会。大学生在网络相对自由的空间放飞自我,彰显个性,微信朋友圈晒晒照片、发表感悟,微博评论热搜,抖音分享视频成为日常。大学生在网络中增强了平等意识,对思政课的需求也趋于平等,“一言堂”“单向灌输”只会遭遇更大的抵牾。二是即时性需求。随着5G技术的成熟、WiFi的广泛覆盖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无论何时何地,大学生只要一部智能手机,就能随心所欲地浏览、阅读信息,分享所见所闻给不在场的网友。大学生热衷追逐即时性事件,渴望思政教师能够选择新鲜的素材和案例,并进行深度解读与剖析。三是互动性需求。大众传媒属于“点对面”的单向传播,而智媒则属于“点对点”的交互式传播,比如,微博用户可以通过文字、图片以及评论、回复、转发和“@”等功能,实现与其他用户“一对一”线性互动或“一对多”网状互动,这种互动是自发的,而非强制的。受网络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对思政课的互动性有着强烈的诉求。思政课是师生交互实践的过程,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可以畅所欲言,深度沟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因此,精准了解、把握学生的需求是精准思政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思政课针对性的关键一环。

二  以前沿信息技术、机制创新为驱动

坚持技术、制度“双轮”驱动。一方面,与时俱进,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平台展开教育教学,增强精准思政课的时代感与科技感;另一方面,加强制度保障,健全激励机制,增强精准思政课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一)  以前沿信息技术为驱动

第四次工业革命(简称工业4.0)扑面而来,人类正由“自动化时代”迈入“智能化时代”。克劳斯·施瓦布[3]深刻指出:“这次革命刚刚开始,正在彻底颠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互相关联的方式。无论是规模、广度还是复杂程度,第四次工业革命都与人类过去经历的变革截然不同。”前沿信息技术对思政课的改造也是全域性的,是建构个性化、差异化思政课模式的重要驱动力。杨仁财[4]认为大数据和强算力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强大技术支持,可以区分不同情境和特定阶段,精准联系教育对象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和个性心理,通过主题式、菜单式教学促使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吴满意等[5]归纳了思想政治创新发展的三种驱动,即数字驱动、网络驱动与智能驱动。首先,数字驱动是根本前提。思政教师主要对学生的基础数据、资源数据、行为数据和思想数据进行挖掘,精准了解学生的个人“画像”,精准把握其需求,为精准思政课的实施做充分准备。其次,网络驱动是内生逻辑。“网络化的发展进路为精准思政和智慧思政搭建了全时全员全域全景式的践行场域。”最后,智能驱动呈现出对数字驱动和网络驱动的高度综合,是一种整体性体位突破,主要体现为在人工智能全域性介入下多元主体协同合作、主客体样本分析、研判供需关系、有机嵌入主流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二)  以机制创新为驱动

机制泛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各要素之间的作用机理、运行过程及相互关系。就精准思政课机制而言,是指为了实现思政课精准育人的实效,相关活动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的一种联结方式。这些活动构成要素包含管理、运行、控制、保障和激励等。前沿信息技术虽为思政课开辟了全新阵地,但也出现监督保障、运行管理、引领激励等机制建设滞后的新问题。加强机制创新,重新定位智能背景下思政课各活动要素的功能,契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时代境遇,丰富、发展和完善思政课教育教学载体、运行模式及组织结构,推动精准思政课科学、有效开展。首先,构建运行管理机制。成立精准思政课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委员会,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各行政部门职责明晰的领导架构。其次,构建双向互动机制。精准思政课的“教”与“学”发生了嬗变,思政教师不再“一言堂”,而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双向互动”。一方面,完善师资培训机制,提高思政教师信息化水平,缩小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信息技术水平与网络意识差异;另一方面,完善信息化载体建设机制,引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短视频直播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技术,增强课堂的智慧性。最后,构建评估保障机制。利用大数据预测和评价功能,通过痕迹技术分析和识别技术,实时了解大学生的课程反馈,精准把握学生需求,确保教学过程评价与教学结果评价最优化。

三  以时代发展、现实需求、理论创新为维度

精准思政课既是一种现实需求,也是一种未来走向。它是智能时代的必然产物,有效缓解了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性矛盾。同时精准思政课也是思政课研究范式转换,精准理论不断发展的结果。

(一)  时代维度: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之举

马克思[6]认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随着机器学习、人机交互、强算法等信息技术的提升,人工智能成为工业4.0时代的新趋势。“互联网预言家”凯文·凯利指出,人工智能将是未来20年最重要的技术;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更预言,到2030年,人类将成为混合式机器人。无疑,就如同200多年前电力颠覆人类世界一样,工业4.0时代,人工智能必将大放异彩,掀起新一轮科技浪潮。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也是思维、认知、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等重塑的过程。无疑,人工智能这个时代产物,必将对各行各业产生深远影响,思政课亦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价值引领和人的发展为宗旨,无论是主动拥抱,还是被动接受,不应也不能缺席这一具有革命性的技术和趋势,是应顺势而为,通过人工智能的赋能,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人的培养”[4]。当前教育机器人、智能语音技术、人机交互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已开始在教育领域应用。精准思政课有效实现了思政课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耦合,精准识别学生需求,量身定制教学方案,精准滴灌教学内容,精准评估教学反馈,同时智能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人机协同,深度互动。

(二)  现实维度:化解供需失衡的必要之举

传统思政课以“供给者”为本位,思政教师具有绝对权威性,学生受众缺乏主动性,自主选择、主动交流的渠道不通畅,导致思政课缺乏感染力与吸引力。有学者针对人工智能视域下高校思政教师的认知度开展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仅9.73%的高校思政教师对人工智能非常了解,13.27%的思政课教师完全没使用过学习分析平台与智能教育平台。与此同时,接近一半的思政教师认为人工智能对思政课影响较大,仅7.96%觉得影响较小[7]。也有学者针对人工智能与大学生学习现状展开调研,调研结果显示,44.56%的学生认为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66.21%的学生认为有助于个性化学习的实现,50.1%的学生认为有助于交互学习等[8]。调研结果说明,思政课的“供给”与“需求”是失衡的、不对称的。一方面,供给主体的供给能力和所提供的供给内容无法满足需求者,传统思政课带给他们的只能是历史的既视感;另一方面,需求者个性鲜明,偏好量身定制,追求网络潮流,对思政课的精准化诉求越来越强烈。因此,从现实维度来看,精准把握学生网络学习痕迹、精准分析学生思想动态、精准施教、分类指导。立足精准思政课,推动“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的质量、效度、能力,化“大水漫灌”为“重点滴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