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作者: 王晓瑜

基于“立德树人”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探索0

基金项目:2021年省级教改项目“立德树人,以行践知,强化实践,培养新工科应用型创新人才——以西安航空学院自动化专业为例”(21BY165);陕西省省级一流线下课程“PLC原理及应用”(陕教〔2021〕107号);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课题“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实现路径研究——以《PLC原理及应用》为例”(SGH23Y2647)

作者简介:王晓瑜(1974-),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工学博士,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自动化教学与科研。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06.035

摘  要:立足区域经济及通航产业发展需求,落实“突出应用、强化能力、注重创新、彰显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一流本科建设需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制定基于电子信息大类培养模式下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构建“三平台+二模块”的课程体系和“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学科竞赛,依托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专业教育教学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紧密结合,达到以行践知的目的,为区域经济及通航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一流本科;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方案;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6-0148-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general aviation industry, the talent training concept of "highlighting application, strengthening ability, focusing on innovation and highlighting characteristics" is implemented, combined with the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standard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the needs of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construction, and centering on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virtues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of automation professionals based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re formulated.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three platforms + two modules" and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five in one" have been constructed, and the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has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talent training. Through discipline competitions, relying on three summer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in the countryside, we carry out social practice and voluntary service, cultivate and practice socialist core values, realize the close combin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training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hieve the purpose of knowledge by practice, and provide talent guarante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general aviation industry.

Keywords: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first-class discipline; cultivating virtues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automation

2018年8月,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提出地方普通高校人才培养首先要以德为先,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提出地方普通高校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目标、模式和方法,构建并优化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的双一流本科教育体系[1-2]。

随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持续推进,近年来,不少教育工作者对“立德树人”条件下,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吴朝晖[2]认为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关键在于真善美教育相互渗透,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齐在前等[3]开展高等学校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究;李聪波等[4]则以重庆大学为例,开展了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国家级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探索;朱翠明等[5]则强调要凸显受教育者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注重突出互动、科学、开放和以人为本的思想;马昕[6]以自动化专业为例,深入探讨了“CIMC”大赛在提高该专业学生工程创新思维和能力、巩固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作用。

西安航空学院是2012年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遵循《意见》对地方本科院校“双一流”的教育战略路线,立足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以及航空产业(通航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最新标准,落实“突出应用、强化能力、注重创新、彰显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针对西安航空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传统工科自动化专业,构建基于电子信息大类培养、多元化应用型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方法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培养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并将其内化到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课程思政“盐”融于专业知识教学入“水”的过程,使教者传授专业知识,学者学习人文素养教育,探索与实践培养具有“心中爱国,科技报国”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一  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战略、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自动化专业立足航空产业(通航产业),以电子信息大类下的工业自动化及应用为特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政治立场坚定和社会责任感强,具有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具有报效国家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系统掌握工业自动化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工业自动化的基本方法与主要工具,具备工业自动化系统分析、运行控制、维护能力,具有良好的自动化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和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能在航空、工业企业、科研院所等部门的制造系统自动化、工业过程控制、运动控制和工业控制网络等方面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1)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热爱劳动及所从事的专业,能够在工程实践中遵守法律法规、职业道德。

2)能够运用工业自动化领域相关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采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研究、解决工业现场自动化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成为具有设计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工程技术骨干或技术管理者。

3)具有探索创新精神和良好的学习能力,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途径,能够适应自动化专业及其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与产业的转型升级。

4)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能够在多学科团队和跨文化环境下工作,能够在工业自动化产业领域担当管理骨干。

二  毕业要求

以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最新标准为指导,结合西安航空学院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向,综合考虑12项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调研国内同类高校毕业要求、行业/企业、研究院/所、校友等人才需求和专业培养要求,纵向分解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和社会素养三个方面,制定了 12 项毕业要求,从广度和内容上覆盖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通用标准。毕业要求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12项毕业要求指标体系

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支撑矩阵见表2。

三  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

构建“三平台+二模块”的课程体系涵盖电子大类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与技术基础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大平台,以及集中性实践教学、第二课堂两大模块。构建“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工程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实践能力为导向,设置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及创新实践三类实践教学课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及学分统计表见表3。

1)前两年学科与技术课程按电子信息大类培养,第三年第一学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体现了电子大类特色。

2)本着培养自动化专业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目的,强调了外语类、数学类、物理类和计算机类等公共基础课程及电子大类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为专业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增加了“四史”教育课程,且要求选修类美育课程不少于2学分,心里健康教育类课程不少于1学分,外语拓展及计算机文化类不少于2学分,在确保学生心里健康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4)专业核心课程兼顾学生深度学习和工程应用学习需求,课程内容整合后确定为7门。

5)专业必修考察课程充分体现我校人才培养及课程特色,有机融入省级一流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航空航天概论。

6)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专业课程思政等教育教学理念;增加选修课程学分比例,确保其学分为规定选修学分的2倍以上。

7)学科与技术基础教育课程中,在保持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2门课程总课时不变基础上,将原课内的8课时实验,分别调整为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2门课程,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8)整合部分课程设计及课程实践环节。如: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整合为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强调多知识点的训练;将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和电子技术创新实验整合为自动化创新设计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多课程的专业知识贯通能力,培育专业创新意识,具备解决工业现场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四  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各类公共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承担育人责任,做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我校公共类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航空航天概论,该课程既精准体现我校航空特色基础知识教育,潜移默化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又有效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

专业类课程深度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历史渊源,关联人文知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强化和提炼现代科技知识培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内涵;专业实验实践课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如我校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省级一流线下课程PLC原理及应用和该课程的综合实验环节PLC综合设计实验以及校级开放实验室“西门子科技创新训练项目”。该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服务于自动化及相关行业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分别从历史、时代和实践三条路径探索思政教育融入点,历史包括国际自动化学科发展史、我国近代和现代自动化学科发展史等;时代是指关注全球热点、新闻案例,新时代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等;实践是指通过实践教学、学科竞赛等增强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弘扬职业素养,践行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实践中敢闯会创,增强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元素从三条路径出发,逐渐探索出新闻报道、人文素养、爱国电影、行业信息、名人名师和劳模工匠工六个维度,如图 1 所示,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和趣味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建设课程思政“主战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