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政矩阵的传感与测试技术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及实践

作者: 张金 王鑫 姚莹 汪旻达

基于思政矩阵的传感与测试技术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及实践0

基金项目:2020年安徽省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面向首次任职岗位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学质量提升途径研究”(2020jyxm1873);2020年安徽省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金课背景下《传感与测试技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2020jyxm1872)

第一作者简介:张金(1973-),男,汉族,安徽潜山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精密仪器与测试技术。

*通信作者:王鑫(1994-),男,汉族,山东青岛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位精密仪器与测试技术。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06.045

摘  要:为深入贯彻习近平主席关于教育系列重要论述,该文以军队院校专业背景课程传感与测试技术为例,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研究课程思政教学规律和内在机理,分析专业背景课程实施课程思政可行性,挖掘凝练课程思政元素,构建传感与测试技术课程思政元素库及思政矩阵,探讨课程思政实践经验,将课程内容学习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实现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做到三尺讲台无杂音、无噪音,确保军队院校始终成为党领导的坚强阵地。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背景课;知识体系;思政矩阵;传感与测试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6-0193-04

Abstract: In order to carry out President Xi Jinping's series of important discussions on education, taking the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course "Sensing and Testing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focusing on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his paper makes a deep research on the law and internal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implemen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course, excavates the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and constructs the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Sensing and Testing Technology" and matrix.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rganically integrate the course content learning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alize political guidance and value guidance, ensures that there is no noise in the platform, and ensures that military academies always become a strong position fo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course; knowledge syste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atrix; Sensing and Testing Technology

习近平主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作为军队院校,培养出的学员不但要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而且要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同时,学员毕业后作为基层指挥军官还要会做思想政治工作,这就对军队院校的思政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专业背景课进行课程思政既是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的具体举措,也是军队院校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现实需求。

一  军队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特点

军队院校课程思政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是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思政课程,更不能将其看作是课程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更宏阔的视角看待课程思政,其核心本质是加强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军队院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互为增补,同向同行,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效融合,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构成了院校立德树人的课程主渠道和课堂主阵地。课程思政涵盖面广泛,而军队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有其独特的内涵特点,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入”,对于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有重大意义。

(二)  革命军人身份的认同

教育学员深刻理解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引导学员自觉认同并实际践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增强责任感和荣誉感,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和有品德的新时代“四有”革命军人。

(三)  知装爱装情感的培养

武器装备是军人的第二生命,是军人走向胜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教育培塑学员爱装意识,增强学员爱护武器装备的责任心,强化知装爱装、科学用装的情感态度。

(四)  严守纪律观念的塑造

从严治军是战斗力生成的重要途径,要教育引导学员学思践悟习近平主席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重要论述,用强军目标引领军事法治建设,强化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

二  军队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课程思政归根到底是一种价值观的引领和教育,推动院校课程思政,必须深入研究本学科、本专业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挖掘出有温度、有厚度、有热度的隐性知识,在课程授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员的思想认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真正做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为全面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促进思政教育精准滴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针对当前军队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研究发现,课程思政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课程教员桥梁纽带作用发挥不明显

课程思政的有效推进需要课程教员正确处理好“知”与“德”的辩证关系,真正发挥出桥梁纽带作用。现阶段,青年教员逐渐成长为院校教学科研的主力军,其突出的教学科研能力、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都是青年教员具备的优势,然而小部分青年教员受到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存在“重业务、轻思想”的问题,对思想政治理论体会不深,对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低、水平差,课程思政形式生硬乏味,反而容易引起学员的反感和排斥。

(二)  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有难度

工科知识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课程思政教育则注重价值的引领,课程思政的难点在于如何将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以传感与测试技术课程为例,该课程是军队院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背景课,由于军校课程的特殊性,存在课程学时较少、内容较多的矛盾问题,难以将知识内容系统完整地讲解透彻。从知识内容上看,该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对学员进行系统的信息感知和概念、方法、途径的教育,引导学员理解实战化训练过程中涉及的传感、测试领域知识,提高分析信息感知问题的能力,是一门典型的工科专业课程,与传统思政教育相差较大,很难将二者结合讲授。若授课中单独拿出时间进行思政,内容毫无关联,会割裂教学内容,学员抵触心理会更加严重。

(三)  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设计有差距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不是脱离原来的教学体系另搞一套,而是基于课程体系分门别类找准突破口,要根据课程的性质和授课教员的现实能力,设定相应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新的教学方法设计。传统授课方法不利于课程思政教学的展开,进一步拓展教学设计的宽度十分必要。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有很多种方式,有隐性显性之分、有言传身教之别,既对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学情分析和课程开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  军队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但实际教学中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的特点,开展课程思政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以传感与测试技术课程为例,其作为专业背景课程,重点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与科学精神的培育结合起来,注重科学思维方法训练和科学伦理教育,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开放性。下面以此门课程为例,结合课程特点,具体谈一下课程思政探索实践的几点经验。

(一)  多措并举着力建强思政队伍

一是狠抓学习强思想,课程思政的实践基础在于军校教员自身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为提升教员政治素养,教研室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为立德树人把好源头关,坚持支部集体学习、讨论辨析、参观见学与自我学习相结合的长效制度,教研室领导定期开展思政党课教育,融合推进主题教育与学院思想作风专题整顿,营造了“勤谨教研”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擦亮教员队伍政治底色。二是提高认识强素质,教员作为课程思政效果的最关键因素,要想在课程中贯穿融合家国情怀、价值引领等思政元素,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因此,日常工作不仅仅要强调提高自身业务能力,还要注重思想、道德、情感、心理和性格等方面的气质修养,只有这样才能从纷繁的教学素材中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华,才能实现知识讲授与思想教育的有效融合。三是教研实践育新人,以思政建设为牵引,加强老带新传帮带,骨干教员开展思政示范课,新教员组织思政试讲课,加强教学反思制度,积极参与课程思政能力培训、军地单位调研、基层部队锻炼等活动,通过“结对子、搭台子、铺路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动起来”等多种形式,为教员开展思政建设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帮助新教员尽早进入状态,形成一支擦亮思政底色、厚植教育情怀、恪守职业道德的教员队伍。

(二)  加强引领逆向重构顶层设计

要开展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充分体现出课程思政铸魂育人功能,必须加强顶层引领,强调知识传授与价值培塑相融合、课内与课外相衔接,将课程思政要求贯穿于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计划等各个顶层设计文件。传统的顶层设计文件通常更注重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实现,往往忽视了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从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凝练出来的,而对于课程思政这个新问题,需要教员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反思,根据具体课程内容和学员反馈,形成新的行之有效的思政素质目标,将课程思政要求切实融入顶层设计文件,并最终落脚到具体课程和具体知识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