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翻译技术赋能下翻译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 高艳丽 张舒欣

摘  要:为进一步提高翻译人才培养质量,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国家对高质量翻译人才的需求,该文通过梳理分析人工智能时代现代翻译技术为翻译人才培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发现现代翻译技术为翻译人才培养提供人才需求与完善培养模式的机遇的同时,也对人才培养机构在认知与应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提出新的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和机遇,人才培养机构需要改革现有培养模式,优化培养体系,强化师资建设才能有效应对机遇与挑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语言与技术能力兼备的翻译人才。

关键词:现代翻译技术;翻译人才培养;机遇;挑战;语言与技术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7-0155-05

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quality of translation talents and meet the country's demand for high-quality translation talents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modern translation technology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ranslation talents. It is found that modern translation technology not only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talent demand and improves training models for translation talent but also poses new challenges for training institutions in terms of cognition and application, training modes, curriculum systems, and faculty teams.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alents training institutions need to reform existing training modes, optimize training systems, and strengthen faculty development to effectively respond to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producing translation professionals with proficiency in both language and technology.

Keywords: modern translation technology; cultivation of translation talents;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linguistic and technical

自2006年首次在高校中设置翻译专业以来,我国翻译人才培养规模急剧扩张。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共有301所高校设置了翻译本科专业,316所高校开设了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点,翻译人才队伍总数达到538万。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翻译(代码0551)被列为文学(代码05)下一个专门的一级学科,增设翻译专业博士学位点。至此,翻译人才培养已走上了体系化、规范化道路。无论是从翻译专业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上,还是翻译硕士学位点的数量上,都足以见得国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对翻译的重视程度已然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不断得到重视。

随着开放、多元、复杂的全球语境的建立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实施,不同国家和文化间的交流日益向纵深发展,翻译人才在其中承担了更为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翻译人才培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所收录的1978年至2023年四十多年间所刊载的3 958篇论文作为数据来源,其中2017年到2019年对于翻译人才培养的发文量最多,且绝大部分均为学术期刊发文。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一带一路”带来的翻译人才需求、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等。这与“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吸引全球关注,热度持续攀升十分相关;也与国内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特别是应用型MTI招生人数激增密切相关。对比国内的研究,国外对于翻译人才的培养更加成熟,相关研究虽相较于翻译的历史起步晚,但也比国内早了几十年,且其研究呈现纵深发展趋势,研究维度、层次和视角显示出多样性特色[1]。在翻译技术层面,国内已有的MTI学生翻译技术使用特点的调查研究发现,MTI学生多在笔译的译前和译中阶段使用翻译技术[2],且使用的翻译技术种类较为集中[3]。

国内外翻译研究及现代翻译技术的深入发展,将学界的关注重新带回翻译专业,为翻译人才培养继续向专业化发展,尽快走上规范化道路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也给翻译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们不得不思考现代翻译技术下,翻译专业人才该如何立足,翻译人才又该如何培养。

一  现代翻译技术为翻译人才培养带来的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革新和发展,计算机辅助翻译(CAT)与机器翻译(MT)等技术在语言服务业中得到广泛应用[4]。对此,有人会生发出机器翻译是否会逐步取代人工翻译的疑问。但从对翻译技术应用流程的分析来看,“技术产品,不管多么复杂,无法与人脑的创造力(creative power)相比,现在对此已毫无疑义”[5]。不可否认的是语言智能的确会对人工翻译产生影响,但同时也会为完善翻译人才培养带来机遇。

(一)  时代赋予翻译人才巨大需求

中国的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到各个领域,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随之而来的是对大量翻译人才的需求,以搭起中国对外沟通的桥梁[6]。“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拓宽了中国与沿线各国之间的经济范围,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交流,为诸多国家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中国正紧抓机遇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话语权。而这一切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都需要通过翻译解决沿线各国民族语言的多元化带来的交流障碍,这无疑激发了对于翻译人才的巨大需求。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更旺盛,翻译市场潜力巨大。

市场对翻译人才的巨大需求,激发了翻译领域技术的不断革新。人工智能翻译在全球飞速发展,既冲击着原有的传统人工翻译模式,也推动翻译业态不断更新。信息时代翻译市场的特点是任务量大且任务周期短,这就需要大量专业的翻译人才对翻译材料进行准确而快速的处理。翻译技术的发展为翻译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大大提高了翻译效率,但技术的发展不仅未完全取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反而是越来越离不开译者在译前进行信息搜索和译后编辑以及对翻译项目进行管理。基于此,现代翻译技术的发展,不仅不会取代人工翻译,反而带来了大量新型工作,产生了大量人才需求,为翻译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  完善翻译人才培养的机遇

现代翻译技术飞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加强,高等教育在其充分发挥为社会需求发展提供高素质翻译人才方面迎来了难得的机遇。翻译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培养模式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7]。2022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的出台,表明了翻译人才的培养已逐渐倾向于应用技术型[8],高校作为翻译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国家整体趋势的引导下,纷纷开始了针对翻译人才培养的改革。在技术赋能和学科融合的新文科背景下,人工智能驱动的翻译技术不断推动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是指人才培养中专业课程布局、开课数量与具体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托。“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翻译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学平台更加多元化、教学环境更加开放、教学互动更加充分[9],为高校翻译人才课程结构调整更新带来了新的契机,也对优化课程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代翻译技术的发展也为教师自身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在语言智能化大背景下,为满足职业要求,教师十分重视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力求对现代翻译技术的掌握,紧跟最新的行业技术发展。努力提高现有教师翻译技术的学习和使用能力,为建设多元化教学团队提供了可能。各高校有意识地加强对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购置和使用,也积极聘用语言服务公司的兼职教师,为构建由本校教师、外聘兼职教师、学生实习指导老师和特聘教授组成的更加专业的教学团队提供了机遇,也为充分利用行业优质的师资和实践教学场地为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了机遇。

二  翻译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现代翻译技术发展不断冲击和推动传统人工翻译模式的改革。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对翻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翻译人才培养面临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严峻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如何将译者对现代翻译技术的认知与应用相匹配、改革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翻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及加强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

(一)  匹配现代翻译技术认知与应用

提升技术能力的首要任务和关键途径是掌握CAT技术的应用[10]。现代翻译技术飞速发展,大多数译者对于翻译技术和翻译工具的认识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出现的问题是技术认知“高水平”却未能有技术使用“高水平”来匹配[11]。且目前全球翻译市场仍有大量译者不使用或未能有效使用CAT工具[12]。

有研究表明,大约仅有50%的职业译者使用CAT软件或机器翻译系统[13],且MTI研究生对翻译技术有较强的使用意向。就读时间、工作经历和职业规划对翻译技术使用意向有显著影响[14],但强使用意向在实际技术应用过程中并未给译者带来高水平的使用体验。

最近十多年来,翻译技术、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和云翻译等的发展使翻译技术日趋成熟,传统翻译流程在现代化趋势中逐渐被革除,翻译系统在功能上得到提升,这给译者带来极大的便利,语言服务业生产力不断提高。通过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强大记忆功能,结合译员的译前信息搜索能力和译后编辑能力,极大提升了个人乃至团队的翻译效率[15],这种正向认知促进译者主动了解翻译技术。这带来了“高水平”认知,但在实际应用上,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或者学习,译者容易受到技术和操作障碍,这使得“高水平”认知未能有相应的“高水平”应用来匹配。

(二)  改革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应围绕译者专业素养和技术素养的培养构建,但由于种种限制,从培养质量上来看,翻译人才培养还存在着同质化和单一化的问题[16],人才培养局限于听说读写等外语技能和翻译技能,知识领域局限于文学、文化和语言,专业知识和技能单薄或单一、项目管理意识淡薄、翻译技术使用能力不足。传统的培养模式相应地更加集中在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技能上,对于翻译技术相关课程的设置少之又少,对于学生翻译技术的培养往往难以实现,这势必导致所培养出的毕业生与翻译行业及社会的要求所差甚远。因此,翻译人才培养在其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