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作者: 刘虎摘 要:围绕立德树人构建“大思政”格局,开展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指向,专业教师是提升育人成效的重要力量,要针对影响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中发挥作用的现实问题,积极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引”“培”“助”“促”,紧密结合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理想和追求,构建基于专业志趣的贯穿课内外的并喻式师生共同体,有效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内生动力,贯通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推动专业教师深度参与课程思政、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工作,切实提升育人成效。
关键词: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师生共同体;动力机制;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7-0168-05
Abstract: Building a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attern and carrying out the whole process and all-round education around moral cultivation is the new dire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Professional teachers are an important force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influence professional teachers to play their role in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guide", "training", "assistance" and "promo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closely integrat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deals and pursuits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to construct a metaphorical typ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based on professional aspirations throughout the class community, which effectively stimulates the endogenous motivation of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uns through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class, promotes professional teachers' deep participation i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al education and online education, and effectively improves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Keywords: professional teacher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tudent community; motivation mechanism; group of teachers
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要形成“三全育人”格局,构建“十大”育人体系[1]。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出台《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以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全面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质量[2]。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3]。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这为构建内涵外延更加丰富的“大思政”格局拓展了思路、指明了方向。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重点解决开门办思政课等问题。从以上出台的文件精神逻辑脉络来看,就是要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力量,形成合力开展立德树人教育。很显然,作为大学师资队伍中的主力军,专业教师在其中应该发挥更加独特和有力的作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互融共进的良好态势,积极探索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更深度结合、线上和线下教育相互协调的育人新路径,这些都在深刻改变着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培养的传统范式。但从实践来看,高校在课程思政中仍然存在着“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以及育人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相互融合协同不足、着力点不甚清晰、教师融入大学生圈层困难及对学生亲和力不够等问题。因此,需要不断创新理念和载体,激发各育人主体特别是专业教师的主动性,有机协同教师、管理人员、思政工作者和社会力量等的合力,在泛在信息社会环境背景下,形成稳定的师生共同体新平台和新机制,切实增强育人实际成效。
一 高校专业教师对于“三全育人”的重要作用
雅思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4]。而教师则是落实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是教师的职业目标和精神追求,授业解惑是为人师表、育人增智的基本手段和途径。解惑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的讲解、释疑,更包含着按照人生理想和职业要求,带领学生树立科学的认知思维和价值理念,通过思想碰撞构建正确的三观,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品行、品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也对教师应履行的义务进行规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等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指明了“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5]。可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价值引领工作本身就是所有教师职责所在和教育本真的应有之义,是专业教育中固有的内在组成部分,因此,所有教师都应该既是“经师”,也是“人师”,努力成为培育学生的“大先生”。
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教师是开展育人的最关键主体,是最具挖掘潜力的活跃因子,也是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群体。而课程思政正是建立“三全育人”大格局的突破口[6]。课程思政实质就是课程德育,强调课程价值属性,旨在引领教育回归本真[7]。由于高校所特有的学术性特点和传统师承文化,学生对教师有着天然的信赖和崇敬,往往会不自觉地以教师为自己榜样和追随目标,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终生的。高校教师除了思政课教师外,占绝大多数的是各学科专业教师,如何有效调动专业教师内在动力,发挥专业教师的学术权威、科学精神、道德情操和崇高品格,深刻影响和引导学生,有效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从各自不同的渠道发挥正确价值引领作用,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至关重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社会分工不断变化,各学科门类的划分越来越精细,学科之间的壁垒越来越明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强化了专业性而忽视了交叉协同性。由此造成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传授相互分离,成为两个不同的体系,分别由不同的专业群体开展相关工作,形成了以思政课教师和党务、学生工作人员为主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专业教师专注于所在学科知识教育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也更多是作为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环节和体系,与专业教育相对割裂,而占培养计划主体的专业课程和实践实训等环节则较少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专业教师在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思想熏陶中发挥的作用明显不足,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深度融入专业培养的核心过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近年来,中央系列重要会议充分运用科学思维、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将新时代思政工作与专业教育等相互融合,丰富和完善了传统高等教育的育人理念,可以更加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员工各自特点,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思政课老师应深耕精研思政课程,从面上开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教师则应依托专业、学科、行业,有机融入家国情怀、职业理想、科学精神、法治观念及学术道德,同向推进课程思政、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党务、行政、学工及后勤等人员应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组织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及劳动育人,同时积极拓展校园外的党政干部、企业专家、劳动模范等力量参与到学生教育中,逐步形成人人、时时、处处开展育人工作的“大思政”格局。
二 影响高校专业教师主动参与课程思政的多元因素
随着课程思政工作的大力宣传和持续推进,各个高校对于开展课程思政的认识不断深化、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专业教师在思想上对于利用自身学术优势,将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依托专业平台和教学科研实践参与学生价值塑造的认识不断增强。不少学校成立了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一些教师开始尝试探索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新模式。一些教师通过兼任班主任、班导师及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等途径,参与到课程思政工作中,取得了可喜进展,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多种现实障碍影响着专业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广度、深度、力度和温度。
一是思想上还存在一定认识误区,不少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 “不想做”。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苏联教育思想和模式的深刻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基本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涉及的行业分工门类进行院校专业划分,各学科分类专业化程度很高,学科之间的界限很清晰。高校教师在长期严格的专业训练下,思维方式明显带有这样的学科烙印。目前,教育主体对“在专业课中真切践行课程思政”的内心认同不够强烈,尚未普遍形成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共识和实践自觉[8],往往不能从内心真正深刻理解在新的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应然性和必然性,特别是对于理工科的教师,表现得更为明显。在专业授课和实践中容易产生误解,认为不同的教师各有专长、分工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和党务政工干部的职责,而专业教师从事本学科学生专业思维训练和知识技能的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自己分内的事情,不能“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因此缺乏发自心底参与和推动课程思政工作的内生动力,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甚至个别老师还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
二是开展思政教育知识和经验不足,不少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不会做”。不少专业教师在本学科领域具有扎实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阐释科学原理能力强,习惯于与书本、数字、数据和实验设备打交道,但不擅长做人的思想教育工作,甚至不愿意与人开展深入的面对面交流。思想价值引领和良好品格培养是一项要求很高、对人进行深层次沟通和影响的学问。首先,要求教师本身具有比较高的综合素养,有正确的价值坚守,能够身正为范。其次,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教学科研实践活动中有其内在规律,需要对教育、心理、社会、管理、法律和人文艺术等学科均有所涉猎,需要跨学科综合性知识结构和高超的教育教学沟通技巧,专业教师往往缺乏相关知识储备和实际工作经验,对于数字时代的学生思想特点和精神需求了解也不充分,对于课程思政和相关教育活动的精准定位、组织设计、实施路径吃不准,对创新性开展课程思政的方法思路不多,对如何引导学生常常感到无从下手。
三是符合教师实际需求的平台缺乏,不少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不能做”。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压力比较大,科研任务比较繁重,往往占据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其中,不少高校年青教师还有“非升即走”的职称评聘和成家立业的生活压力,中年教师有大量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多重指标任务,年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习惯往往已经比较固化,从而使得专业教师常常没有足够的精力去研究探索创新性的、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的育人载体,造成目前能够满足专业教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其特长、符合其心理预期和职业发展需求的、可以深度参与育人实践的平台比较缺乏,制约了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发挥。
四是考核激励机制不配套,不少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不深做”。教师在考虑有限的时间分配时一般会优先满足考核指标和对自身利益影响大的任务,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专业教师更愿意将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其次才会考虑其他任务和要求。而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恰恰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教育情怀和大量时间的付出。目前,高校对专业教师的考核主要是围绕各类学科建设指标体系开展项目化目标管理,项目化目标管理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强化了市场经济效应和实用主义思想,教师需要去申请课题、发表论文、申报奖项和竞争各类称号。在现实中,量化的指标仍然是“硬任务”,显示度高、回报好,对评优、聘岗、职称晋升有直接促进作用,而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是“软任务”,投入精力大,成效难以考量,回报不明显,从而大大降低了专业教师对深度参与课程思政的意愿,对于相关工作要求容易以简单应付为目的,思考不深、研究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