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价值塑造到机制构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

作者: 赖继年 陆青

摘  要:“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从价值塑造到机制构建动态发展的过程。“四史”教育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须从融入前提、融入优势进行展开。在融入前提中精准把握“四史”教育的重要意义,纵深研究“四史”教育对教育主体价值塑造、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守正创新、开展立场鲜明的政治教育的意义;在融入透视中探究“四史”何以融入的优势条件,在本质属性、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三个方面既本质相同,实现目标一致具有优势;在融入途径中诠释“四史”如何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向度。从人才培养实践、思政教学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和理想信念机制构建中提供融入具体路径,激发“四史”教育在高校育人环境中的创新能量,切实做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四史”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塑造;机制构建;三重向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7-0172-05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dynamic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value shaping to mechanism construction. How to integrate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on the premise and advantages of integration. In the premise of integration, we should accurately grasp the significance of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and deeply study the significance of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 shaping the value of education subjects,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arrying out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fresh positions.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on, we should explore the advantages of integrating "four histories".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essential attributes, educational goals and educational content, the essence is the sam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goals has advantages. In the way of integration, we interpret the practical dimension of "four histori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ractice of talent trai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ractic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ideal and belief mechanism construction, we provide a concrete path to stimulate the innovative energy of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 the education environ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ffectively do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Keywords: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value shaping; mechanism construction; triple dimension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表明“四史”教育在推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任务,如何实现“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系统、全流程和全环节,要在高校人才培养,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校园文化的宣传建设,在理想信念教育制度上下功夫,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思政教育实效性。

一  融入前提:精准把握“四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  有利于实现对教育客体的价值塑造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实现对教育客体的价值塑造,通过“四史”教育实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与学史力行的重要作用。价值塑造涵盖教育客体的价值观塑造,同时又包括学生主体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认同、形成和实现。理论灌输是价值观塑造的重要前提,个体价值观塑造经由理论灌输、主体思考、价值认同到具体实践。毕竟“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2]”。价值观塑造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涵盖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综合素质教育。如何教育、用什么教育以及怎样教育,关系到主体价值塑造是否有效、是否可行。其一,将“四史”应用于教育客体的价值塑造有效契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完善人格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主体的价值塑造,价值塑造须由科学教育、历史教育、文化教育以及专业教育进行具体支撑。因而“四史”教育在引导学生自觉树立追求真理,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创新,树立家国情怀的价值塑造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二,思政课是实现学生作为教育客体的价值塑造的重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3]”青年学生的价值塑造需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讲深“四史”,即在思政课中讲明“四史”相关事实的基础之上,深化对“四史”背后内涵机理的重点解读,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讲透“四史”,即透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历史本质及社会发展规律,掌握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的分析方法。讲活“四史”,积极探索“四史”教学的创新方法,构建立体式和沉浸式的“四史”课堂。在把握思政课的话语内容、构建合适的话语方式、实现话语转换的基础上促进思政课的价值转化[4],让“四史”所承载价值塑造的元素“渗透到群体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5]”,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二)  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守正创新

“四史”教育为高校思政教育守正创新注入活力。一方面,“四史”教育的守正要在内容守正上下功夫,内容守正是方法创新的重要基础。守正即在内容上守正,在讲清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重要内容的基础之上守好马克思主义之正,坚定立场、信念和信仰不动摇。在内容上守正要求在党史的学习中学透为什么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党的百年发展史实质是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奋斗史;在新中国史的学习中,领会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渐进历程。在改革开放史中,重点讲明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在社会主义发展史,理清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过程,诠释从历史到现在,从过去到将来的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另外一方面,方法创新是实现内容守正的重要驱动力。“四史”教育的方法创新不仅为促进“四史”教育“质”的有效提升提供科学方法,也为覆盖“四史”教育的目标群体“量”的合理增长提供具体指导。此外,在方法创新中进行聚焦,一是方法创新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不动摇。“四史”既是历史也是事实,“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6]”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因地制宜,坚持问题导向,探索教育创新方法。二是方法创新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通过大数据和互联网,借助新媒体宣传的联动优势,在创作上聚焦“四史”,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三是在方法创新中要注重协同教育的作用。在具体方法中要实现从传统的理论灌输教育向协同教育的转变。借助家庭、高校和社会的重要力量,让“四史”在思政课堂学,在家庭教育中学,在红色基地学,在交流研讨中学,在实践活动中学,传承好红色基因,建设“四史”协同教育共同体。让“四史”教育既坚持内容守正又实现方法创新,达到“四史”教育内容守正与方法创新的有机统一。

(三)  有利于开展立场鲜明的政治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四史”教育的本质是在历史教育基础之上的政治教育,具备明确的政治性原则和鲜明的政治立场。深刻理解“四史”教育的本质属性要在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史实学习中,切实把握以党史为核心的“四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深刻理解“四史”教育的鲜明立场是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人民立场既涵盖人民主体的广泛性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广泛性,同时又印证历史公正性和普遍实践性。在“四史”的学习中,人民立场也是精准透视历史规律、掌握历史发展趋势的逻辑前提。“四史”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在重大时刻做出重大抉择的根本立场。“四史”教育的政治性原则和鲜明的政治立场统一于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当前历史虚无主义试图以碎片化形式,利用所谓的“多重真相”的方式,对既定的历史事实进行污名化。“四史”教育不仅能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当中的“新自由主义”“西方民主”等普世价值的影响,更能通过开展政治教育“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7]”。引导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在“四史”学习中既讲原则又讲立场,实现“四史”教育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的有机统一。

二  融入透视:“四史”教育何以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势条件

(一)  从本质属性看,实现历史教育与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

政治性是“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四史”教育本质是以党史为核心开展的政治教育,依托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丰富资源开展的历史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包括政治性、社会性、科学性等,其中政治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本质属性。高校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空间场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为党育人的重要功能。一方面,“四史”建构出在党的领导下,带领人民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体的历史。学习“四史”目的在于坚定政治信仰,树立强烈的政治自觉。读懂“四史”,方能知晓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另外一方面,高校历来重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历史教育,既是光荣传统也是育人优势。通过开展“四史”教育引导学生理清红色文化如何产生、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从何而来,解读“四史”的内涵逻辑,理清历史事实与发展主线,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认同和政治认同[8]。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认同”。“四史”教育和高校思政教育在实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目标中瞄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政治属性鲜明,二者在本质属性上高度相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