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策略与思考

作者: 张财生 黄勇 张林 陈小龙

摘  要:混合式教学设计体现的是老师的教学水平与综合智慧。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精心开展混合式课堂教学设计,采用各种新颖的课堂模式开展教学。针对教学设计中各个环节,分析课程教案设计应有的要素,给出撰写步骤与要求,提出评价教案质量的标准,给出课堂教学的备课、课件制作与使用、课堂讲授的建议,指出注重教学方法、板书和课件之间的合理组合运用问题,最后给出提高课堂讲授效率和教学设计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案;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9-0107-04

Abstract: Blended teaching design reflects teachers' teaching level and comprehensive wisdo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we must innovat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 key to innovate classroom teaching is to do a good job in teaching design. In view of each link in teaching desig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lements that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design of course teaching plans, gives the writing steps and requirements, puts forward the standards for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plans,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lesson preparation, courseware production and use, and classroom teaching in classroom teaching.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rational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blackboard writing and courseware, and finally gives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 level of teaching design.

Keywords: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plan;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 blended teaching design

近年来,采用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师越来越多,其也越来越受学生欢迎。而开展混合式教学设计是高校课程教学最基本的教学环节。要希冀每一堂课都精彩,老师就需要认真完成混合式课程教案的设计与撰写,完善混合式教学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提升知识传授效率,提高学生能力,实践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1]。现在的大学年轻老师学历都很高,对各种信息化教学设备能够快速上手,灵活应用,也愿意尝试开展混合式教学,但在从事混合式教学工作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一是教学基本功不扎实,主要表现在教案编写、课件制作、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板书和课堂设计上等;二是忙于混合式教学活动的设计,但对教学内容不熟练、教学重难点不突出、不熟悉学生能力需求等[2]。

而教案是老师开展课堂教学的蓝本,关系到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度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混合式教学对应的教案编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过程,体现了老师上课的总体设计、教学活动安排、教学内容组织和呈现的思路。

一  混合式教学课程教案的设计

混合式教学的流程可以多样化,但课程教学的核心是教案,也是检查和评价老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业务水平的高低及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力等方面的重要依据[3-6]。混合式课堂教学教案的撰写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能力的集中反映。教案要根据课程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应有课程实施基本要求,体现出线上自学需要的内容和要求,线下课堂教学的讲授重点、难点和时间分配,在讲授过程中需要强调和注意的知识点最好标注出来,检验学生的理解,同时每次课都应有归纳总结。优秀的教案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是混合式教学质量的保障,特别有助于青年老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会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撰写合格的教案,需要投入足够的精力。

(一)  教案要素

教案是课堂教学按节(次)实施过程的具体方案,是老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教案的内容包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重点内容的解构思路、核心难点的讲授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预案及其与PPT的配合使用、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课后作业或思考题等。老师根据课程教学实施计划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方式,把握要点、突出重点、分解难点,给出解决的措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课程教案;依据教案的设计,选择合适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详细撰写出每个授课单元的讲稿;授课讲稿还要进一步提纲挈领地凝练成讲课提纲,其目的就是将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从讲稿(外存)转化为大脑中的记忆(内存),为在课堂上能游刃有余地脱稿讲授提供支撑。

(二)  教案撰写流程

撰写教案时,教学内容是核心,内容为王。在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呈现其具体内容,因此混合式教学设计是关键。撰写教案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4个步骤:一是针对全新教学内容的导入方法,精准找到学生的需求,然后用讲故事的方式,简明扼要地将教学内容自然地引出;二是核心教学内容的呈现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和特点,思考如何解剖教学难点,展示教学重点,如怎么设计问题,才能保证问题的横向逻辑和纵向递进关系,实现环环相扣,而不是太随意的一种互动,保证启发学生思维的同时,学生还能够跟上老师的思路,实现在思维层面的深层互动;三是习题设计,需要高度的针对性,同时避免学生可以直接利用教材上的原话来回答习题,并结合社会时事、军事热点问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四是课堂总结,如果让学生来总结,能不能抓到核心要点,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抓住关键知识,提高听课的效率。

(三)  教案撰写要求

第一,科学性。教案撰写时,首先需研读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计划对知识点深度和广度方面的要求。按照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和内部逻辑关系,提炼出整个课程的主线,有机关联起不同知识点,形成知识图谱。然后按照大脑对新知的认知规律,重组教学内容,调整内容呈现的顺序。

第二,新颖性。学生对于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模式没有任何新鲜感,如果课程组都是一个教案,没有老师自己的思想,那教案就缺乏生命力[5]。即使是同一门课程,不同授课老师的教案也应该不一样。教学内容可能是一样的,但具体的教学方法、呈现方式可以截然不同,取决于老师的个性和特色。学生能够感觉到老师授课思路的独特之处,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因此,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是其教案编写既符合教案格式,又有老师个人教学风格的个性特色。

第三,艺术性。学生对美的追求是共性的,而教学过程的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要求在教案撰写过程中巧妙构思,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不仅引导学生掌握相关教学内容,而且还点出伟大先驱们在创造知识时的巧妙之处,相关思想及相关方法的可借鉴之处,相关理论知识的美感,提升学生的艺术感悟力,体会到科学在艺术“美”的层面上带来的愉悦感。

第四,灵活性。老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由于现在的学生线上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思维也非常活跃,而且在优质课程资源并不稀缺的当下,在授课过程中可能就老师讲授的内容开展多源对比分析,针对老师的讲解提出不同看法,甚至是挑战。老师无法提前设计这些因素和事件,这考验的是老师的积累和灵活处理能力,应快速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和问题核心,切中其理解的误区,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针对其疑点积极引导。要求老师在撰写教案时,对教学内容深刻理解和对本质问题深刻揭示,有足够的自信给学生提出质疑的机会,从学生表达中找到学生理解的局限性,展示自身的底蕴,进而在澄清学生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其构建知识体系。

(四)  教案质量评价

评价混合式教学设计时,针对教案的评价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衡量。①教学安排:教学目的和学习要求具体、明确。教学重点难点描述清楚、把握准确。课时安排合理,且练习、作业、讨论的安排合理。②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描述清晰、选用适当,符合教学对象特征要求,如本科生给常识、硕士生给方法、博士生给视野,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完成,有利于教学难点的解决,有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教学辅助手段准备与使用注释清楚,板书、教具或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运用自如。③教学内容:核心教学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计划,能满足其岗位任职需求,层次分明,理论正确、条理清楚、举例恰当,具有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教学过程描述具体详细,重点突出、明了易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教学互动,启发学生思考。④规范与创新:教案基本内容齐全,页面清晰整洁,格式整齐,特殊符号、文字使用符合规范。在符合基本规范的前提下,教案有创新和特色。

二  混合式教学环节的设计

(一)  课前环节与任务设计

课前精心备课是课堂授课的前提[7-9]。课前备课的工作实际上就是老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薄、厚、薄”的理解、加工和提炼的过程,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环节。要通晓整合梳理,通过仔细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课程培养目标,把握培养要求,围绕目标和依据要求进行教学;教学参考书籍以一本为主、多本为辅,先通读再精读,集各家之长,以内容主线链接知识点,依据学生的基础和认知规律梳理教学内容,撰写教案,并不断优化。通常,也需要设计好课程概念性的知识推送给学生,在课前开展线上自学,让学生建立初步背景知识。

(二)  课件制作与使用

制作课件首先要不断研究教学方法,深入理解和组织好教学内容,要规划好教学方法与手段,融入一定的教学程序。其次是要精心设计制作课件,要突出课程内容重点,引入新知识、新理论、新成果;要简明扼要,层次分明;要精心选用各种媒体,多一些加深理解课程内容、拓展知识和技能的辅助资料;要精心布局,如色彩对比、字体大小等;要多看资料,多积累和制作课件素材。再次就是多发挥老师这个媒体的主导作用,多给学生传递信息,多与学生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凝聚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三)  线下课堂讲授与研讨

课堂讲授是混合式教学的核心。该过程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老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一般将课堂讲授的过程分解为回顾、导入、展开和归纳四个阶段。①回顾:有针对性地复习旧知识,目的在于激活原有知识,以利于新知识的接受和新问题的研究。②导入:通过设置疑问、变换角度、更改方式等方法,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知识和新问题。③展开:深入浅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系统讲授新内容。通过剖析重点、分解难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时刻保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④归纳:梳理提炼出课堂要点和精华,有利于学生巩固和把握所学知识,也有利于老师对内容的反思与升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