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导下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方法

作者: 柯文德 王振 融亦鸣 胡程志 路冬 黄业绪

摘  要: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是高等院校联合科技创新型企业共同开展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方式,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推动着企业及院校技术升级并促进地方科技经济发展。该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南方科技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系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为例,阐述政府、高校、企业、导师和学生等重要利益相关方的权责及利益诉求。研究方法能够为相关高校培养研究生提供参考和经验。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校企联合;研究生;教育;利益诉求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9-0147-05

Abstract: The joint train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by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is one graduate training method carried out by both universitie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enterprises. It helps to train talents, improve the technology of enterprises and universities,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scientific economy. Based on the stakeholder theory, taking the Joint Train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Energy Engineering and Enterprises at 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herein the rights, responsibilities and interests concerned to the important stakeholders such as the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enterprises, tutors and students are analyzed. The research method can provide reference and experience for relevant universities to graduate student training.

Keywords: stakeholders; school 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graduate students; education; interest demands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显著的发展变革,从早期完全依托高校开展学术研究和理论探索,到现阶段适应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需求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凸显了紧跟社会发展、服务社会需要的特点,提升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与科学实践能力,为企业技术升级输送了高素质人才,有效地推动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一  高校研究生培养与地方科技经济结合的新趋势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推动我国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责任。我国研究生教育历程经历了五个发展周期,从新中国成立时的初步探索期(1949—1977年),逐步演变为恢复发展期(1978—1988年)、稳定发展期(1989—1998年)、快速发展期(1999—2009年)以及目前的内涵发展期(2010年至今),总体呈现从小变大、从弱变强的发展趋势[1]。

从招生数量上看,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从初期不满500人,发展到现在突破百万大关,表明我国已是研究生教育大国。通过与其他国家对比,我国的研究生培养规模与经济发展规模的比例关系超过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已经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我国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质量还不高,为顺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以受过高等教育的研究生为主体的知识分子则成为了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增长趋势体现了我国创建科技型、知识型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体现了研究生人才在推动我国实现从低质量的粗放型经济到高质量的知识型经济转化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我国高校承载着为培养更高质量的研究生而不断探索更多更有效的教育形式,其中,将高校研究生培养与所在地的科技企业技术发展联合起来,因时、因地制宜地开展产学研活动,是有助于推动所在地产业升级和科技发展的。

结合目前研究生培养情况与教育部指导意见,研究生教育要融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和海南自由贸易实验区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区域,建设区域性研究生教育高地[2]。因此,要在新的研究生教育阶段,结合所在地经济发展中对科学技术的新需求和新应用,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结合培养单位利益,充分调动相关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规划出行之有效的研究生培养方法。

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3],以深圳特区下的南方科技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系(以下简称“南科大机械系”)和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聚机器人公司”)开展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为例,阐述企业、高校、政府三方的利益诉求特点及方法。

二  利益相关参与方

Wood在1997年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4],以企业综合利益的平衡折中为目标而开展管理活动。利益相关者理论关注公司发展与各方投入之间的关系,集中在如何关注公司整体发展以及相关方利益的折中上,摒弃了以往股东利益最大化思想,对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指导作用。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校企联合培养项目是多方受益、多方参与的活动,具有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特点[3,5],通过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方法分析政府、高校、企业和研究生等不同参与方的付出与诉求,深入认识校企联合培养本质特点,以促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健康发展。分析校企联合培养的利益相关问题,在于确定项目中最重要参与者以及项目中受影响参与者[5]。

在此将核心利益相关者参与者划分政府、高校、企业、导师和学生五种,其中,政府推动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提供政策指引并落实一定经费,是整个项目的牵头人。企业主动承担培养责任,提供必备的机器人相关实验器材等客观条件,是校企联合培养的主要培养方,负责研究生科研选题、奖学金发放、实验设备安排等,并负有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以及引导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责任。研究生是主要的接受方,在工作中融入公司,定期向学校、企业双方导师汇报研究进展并促进学术沟通,严格执行公司的管理章程,服从公司规定,切实完成上级导师布置的任务,尽早熟悉公司整体氛围以及个人所接触的课题,并在了解课题后为自己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双方的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学习,完成对学生的联合培养,是项目实际的推动方。双方管理者为培养过程构建切实可行的规范、考核时间及评价指标,共同建立联合培养的项目数据库,鼓励双方共同申请国家级、省部级等纵向科研课题,承接工程界企业横向课题,鼓励校企结合积极探索工业界技术落实整合点,以期在学术理论与行业工程应用上协同解决科技创新问题。

完成对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各参与方的界定后,进一步分析当前校企联合培养各方的利益诉求以及实际权责产出,以此促使学校对之后教育政策的推进、政府对相关政策的改进等过程[6-7]。

三  核心利益相关者权责

(一)  政府方

政府在职能上体现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和政策激励等手段,通过校企联合培养项目政策,指导学校与企业合作项目落地,并促使产学研平台加强研究生的素质教育,培养一批能够解决工业界难题的实践型研究生人才,推动地方科技创新发展,以科技成果拉动经济总量提升。通过校企联合培养项目,有助于深化发展地方科技、经济水平,这是政府的核心利益诉求。

在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政府需合理制定相关政策工作以及各种规章制度,为政策环境提供有力护航和指引;在政策落实时,加强区域内资本、知识、人才在校企联合培养中的流动;增强管理机制,确保可以科学、合理、高效地推动校企联合培养项目的顺利进行;鼓励以市场机制加强技术交易的流动,不断促进高层次人才市场、高新科技企业、创业板市场与资本市场等交流,为建立和完善校企联合培养的协调管理机制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学校、学生提供方便的公共信息服务。

(二)  企业方

企业通过校企联合项目,缩短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周期,精简培养过程,对新产品的研发、市场运营及推广应用起着重要作用。通过项目,学校企业优先提供实习生资源,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素质,而且,在研究生联合培养阶段所产出的论文、专利及经济利益归联合培养的双方所有,对企业具有重要的利益作用。即使学生毕业后没有选择在联合培养的企业中继续工作,但该企业在学生的校友圈与所在高校的知名度也同样获得了提升和认同。

可见,企业是校企联培中的主要培养方,对其要求如下。

提供企业导师。通常而言,高校导师应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或博士生导师资格、副高及以上职称,以确保具有指导研究生学业的能力,以体现国家对学校培养能力的认可。为保证企业具有类似能力,高校应考核并聘请企业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作为企业学术导师。

提升实验室条件。完善的实验室条件是毕业课题得以顺利开展和完成的基础,为确保项目的持续进行,需考察企业针对本研究课题的必要硬件设备,如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专业需考察企业拥有的机器人种类及数量、机械制造专业则需要考察机床的种类及精度等,同时考察相关软件及配套教程、检测装置、保护措施等诸多实验室条件。

完善联合培养方案。培养方案规划是培养过程中成功的关键,学生个体的专业基础不同,对行业了解不同,彼此认知差异巨大。为达到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中学生的培养标准,需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能力的学生制定适应的、合理的、详细的培养方案,使其能够充分了解自己、了解项目、了解企业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深度融入项目中,实现卓有成效的培养过程,成为对企业、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优秀人才。

必要的物质支持。物资提供是学生稳定参与校企联合培养项目的保障。高校研究生从学校的学习和科研环境切换到企业的工作环境,在心理上产生相应变化,对物质需求同样有所改变。企业为保障参与联合培养学生的物质需求,需提供包括津贴、住宿、餐饮、工作环境、研究工具及耗材等在内的物资资源,以推进联合培养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考虑到学校和社会企业的经营目标存在较大差异,建议企业提供必要的人文关怀以帮助研究生渡过与公司磨合的初始阶段。

对学生的规范管理。在本质上,联合培养研究生既是公司的实习员工,也是学校的全日制在编学生,兼有工作与求学属性。企业以员工考核要求对待联培研究生是有必要的,也是对其工作态度的重要凝练。研究生在未来毕业后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如能在实习阶段养成认真工作、踏实求学的态度,对其未来职业发展影响深远。同时,作为在编学生,需要完成相关课题开题、研究、中期检查、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工作,成果以研究结果、论文、专利等形式体现,以体现其学生属性。

(三)  导师方

高校导师与企业交流沟通贯彻始终,是促进联合培养项目发展和顺利完成的关键。高校导师通过校企联合项目减缓课题组研究生培养压力,通过定期与企业导师沟通交流,熟悉并有的放矢地跟进工业界工程和技术难题,明确应用基础研究的产业价值,有助于在未来结合自身科研实现产学研转化。进一步地,导师如能组织协调企业工程师,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工作,实现工程化应用和产业落地,将项目解决方法和成果作为教学案例体现在授课教材上,则更能凝练出具有学科培养特色的教学、资料和方法。学校导师通过依托与企业的合作,与工程师协同推进科研任务,以工程化角度开拓思路、探索问题、尝试方法,实现与高校专业理论与实验室科研的有利结合与促进。另一方面,企业导师从与高校导师交流中提升对专业学科高度、系统性和严密性等的了解和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研探索方法。在双方导师的共同努力下,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得以全方位的提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