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校际教学合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 李强 刘伟东 王晓磊 张钦华 孙鹏 何沐阳 姜传国

加强校际教学合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0

摘  要: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加强校际教学合作,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校际教学合作相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该文基于学生校际交流学习,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创新,以优势互补为原则,充分实现校际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助力学校实现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校际教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人才培养质量;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9-0151-05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we strengthened inter-school teaching cooperation, made top-level design, improved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inter-school teaching cooperation. Based on intercollegiate exchange learning, the optimiz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was promoted, the principle of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was adopted, the sharing of 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was fully realize, which helped the school to realize the goal of high-level applied talents.

Keywords: inter-school teaching cooper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sharing of 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reform measures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校需要应对资金、教学资源等诸多问题和挑战,高校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发展。各类高校面临的十分迫切的问题是在竞争中,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对于这些问题的破解,仅凭“一己之力”是难以解决的,高校需要寻找一把能够摆脱困境,提升办学水平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钥匙”——校际合作。《辽宁省教育厅 吉林省教育厅 黑龙江省教育厅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关于推进普通高等学校开放办学 加强合作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辽教发〔2021〕39号)中提出:“十四五”期间,三省一区普通高校全面深化制度创新,推动开放办学,加强省际、校际、校地、校所及校企合作取得重大突破,省际校际间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聘、平台开放、协同创新、对外交流等工作全面推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构建三省一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可见高校校际合作,尤其是校际教学合作,可以搭建高校人才培养的共享平台,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优势互补,不仅可以降低办学成本、节约资源并且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  校际教学合作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对校际合作进行了探索,然而我国的高校热衷于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对于国内高校间校际合作重视程度相对不高。随着高等教育开放性的提高和国际化的发展,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校际合作才得到我国高校的重视和发展,高校相继开展国内校际合作[1-5],如图1、图2所示。

国外高校校际合作交流的机制和体制已相对完善,按照区域划分主要包括北美和欧洲高校校际合作[6-10]。

(一)  北美高校联盟

开创高校教育联盟的创始地区是北美。发展程度最成熟的高校校际合作国家大多也在北美。项目众多、形式多样是北美高校的校际合作的特点,其高校联盟形式主要有“专项合作型”和“全面合作型”。一般是在“独立项目”合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全面合作”的格局,如图3所示。

(二)  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

在欧洲的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的同时,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也逐渐形成。该教育体系的目标为构建欧洲一体化和互通式的教育,拟将欧盟建成世界优质高等教育中心,充分体现欧洲人才培养的全球视野,如图4所示。

国内外相关高校校际合作尤其是校际教学合作的实践表明,高校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校际学生联合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既能够促进高校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也能够给合作高校的学生营造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便于交流,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塑造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拓展,进而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11-30]。

目前在高校校际教学合作方面存在如下几个问题:①校际教学合作的保障体系不完善的问题;②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的问题;③优质教育资源的校际共享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省校相关质量工程的支持下,同时参加本次教改的相关成员多年来一直从事本科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参与本科生校际交流学习管理制度的撰写、参与选派本科生赴内蒙古大学等高校交流学习工作及参与跨校修读课程工作。参加国家和省一流专业、辽宁省实践教育基地、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申报工作,与许多校际教学合作高校教务部门联系紧密,有能力组织和实施本项教学改革工作。我们在校际教学合作顶层设计、校际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校际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

二  改革措施

(一)  制定校际教学合作相关制度

制定完善、理性、合法的校际合作制度对校际教学合作的顺利实施是重要保障。制度包括高校间的合作备忘录,内容应包含跨校修读专业、学生年级和人数、学生管理、经费管理及权利和义务等方面,以及校内的本科生校际交流学习管理办法等。

学校已与相关合作高校签署了本科生交流学习相关文件,包括《辽宁工业大学教务处与辽宁大学教务处本科生交流学习备忘录》《辽宁工业大学教务处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教务处本科生交流学习协议书》《辽宁工业大学教务处与沈阳建筑大学教务处本科生交流学习备忘录》《辽宁工业大学与沈阳工业大学本科生交流学习协议书》《辽宁工业大学教务处与大连工业大学教务处本科生交流学习协议书》等,同时制定了《辽宁工业大学本科生校际交流学习管理办法(试行)》。

(二)  建立校际教学合作工作协调机制

一方面,交流合作的高校之间将建立职能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定期联系,互相通报教学合作信息,研究遇到的问题,推动校际教学合作工作,初步构建起校际教学合作交流平台,形成高层互访、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对接的沟通互动机制。另一方面,学校内部各机构也将建立联合协调机制,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和一位党委副书记专门负责领导相关工作,教务处、学生处、后勤处和信息中心等部门共同参与,定期召开线上或线下协调会议,统筹安排校际教学合作相关工作,定期开展校际教学合作研讨会、组织交流生座谈会、教师和管理人员互访等多种渠道,听取各方意见与建议,不断完善相关工作机制。

(三)  形成校际教学合作评估制度

为进一步推动校际教学合作工作,强化相关教师岗位意识,规范校际教学合作管理,我们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校际教学合作工作考核评价机制,为教师考核提供重要依据,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加校际教学合作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方面采取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例如:采取将校际教学合作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中和评选校际教学合作优秀工作者,并对在校际教学合作工作中取得突出成果的教师在校报、网站等媒体上进行宣传。

(四)  开展本科生校际交流学习

与相关合作交流学校签署本科生交流学习备忘录或协议书,每年定期选拔一批政治思想表现好,品德优良,平时表现突出,无违反校纪校规的不良记录、学习成绩优秀、身心健康,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的大三学生赴交流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交流生的培养及课程管理、在交流学校所修课程及学分的认定转换、成绩记载、日常管理、违纪处理、交流学习期间的评优评先评奖、党团关系、助学贷款、医疗及意外伤害保险,以及学费与住宿费等事宜按照本科生校际交流学习管理办法执行。基于校际交流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思维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以更加开放的视野面对社会,进而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021年学校已选派12名大三学生赴内蒙古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建筑大学3所高校进行为期1年的校际交流学习。2022年已初步遴选26名大三学生(专业分别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应用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测控、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广告学、风景园林、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和英语)准备赴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和大连工业大学6所高校进行为期1年的校际交流学习,见表1。辽宁工业大学与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专升本联合培养学生共计34人,于2022年3月进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学制两年。其中第一个学期在辽宁工业大学学习完成,后三个学期在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完成。

(五)  实施跨校互选优质课程

校际教学合作相关高校为进一步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按照“基于开放课程、促进资源共享、改革教学方法及培养学生能力”的思路,依托大学生在线学习平台,充分利用合作高校的省级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实施学生跨校修读课程、学校间互认学分。充分发挥各合作高校的优势课程资源,学生跨校选课,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近几年,辽宁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学生跨校修读课程257门次,涉及23所高校,参加学生约2万人次。我校高等数学课程被20所高校,65次跨校修读,累计参加学生约1.8万人次。

(六)  共享实践教学资源

鉴于合作高校的层次和学科的差异,校际教学合作相关高校不可避免会出现部分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紧张或结构性紧缺等问题。校际教学合作相关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如工程实训中心、实践教育基地、实验室和虚拟仿真项目等。合作高校间将以优势互补为原则,充分共享合作高校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以文科为主的高校的工科学生共享以工科为主的高校的工科实践教学资源;以工科为主的高校的文科学生共享以文科为主的高校的文科实践教学资源;新升本高校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共享相关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资源等共享形式。其中将重点关注虚拟仿真项目的共享,以提高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的效率和效益。

实践环节共享情况,辽宁理工学院的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专业的部分仿真实训、机械电子工程和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机械设计、汽车评估技术和汽车电器课程部分实验初步计划在我校进行。辽宁大学部分工科专业的实践环节如实验、课设、实训、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计划在我校进行。

(七)  共享图书馆资源

校际教学合作高校在历史发展中均形成了具有本校专业特色的图书馆资源。校际教学合作相关高校将组建图书馆联盟,共享合作高校的图书馆资源。资源共享的内容包括各高校的纸本文献、部分电子资源、书目资源及人力资源等形式资源与服务的合作。资源共享形式主要有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联合采购、多种形式沟通交流和联合参考咨询等,将涵盖图书馆业务范畴的各个流程和各个环节。通过校际教学合作高校加强资源共享既可以提升图书馆资源利用广度又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