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现状及展望

作者: 唐磊 林菁菁 赵翼

摘  要:我国国际地位与发展战略给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而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是落实新要求的关键环节。该研究系统评述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发展趋势、理论立场、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并通过与国际外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对比,发现此方面研究尚属新兴阶段,研究总量少,理论立场尚需探索,研究主题有待拓展,研究方法亟需规范。基于此,该研究从理论立场、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教师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9-0156-04

Abstract: China's international prestige and developing strategy have raised new requirements 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plays a key par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ch new requirements.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theoretical positions, research theme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China's research on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Through comparison with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related subjects, it is found that Chinese research in this area is still in an emerging stage with a small research amount, single theoretical position, limited research topics and immature research methods. Based on this status quo, this study suggests the prospects of research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oretical positions, research topics and research methods.

Keywords: college English teacher; professional identity; teacher developmen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及“讲好中国故事”等国际化发展战略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落实新要求,“不是通过专家自上而下方式贯彻的大纲、教材、教法和培训,而是教师本身”[1]。研究证明外语教师职业认同在教学实施、教学质量等诸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3]。然而,相对于国际外语教师职业认同丰硕的研究成果,我国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整体尚属起步阶段。因此,有必要参照国际相关研究,反思我国研究现状。有学者曾对国内外外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进行了梳理[4-5],但是聚焦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综述仍然缺乏。因此,本研究从研究趋势、理论立场、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四个维度梳理了现有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通过对比国际相关研究,明确我国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现状,并展望研究方向。

一  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趋势

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约起步于2005年,并于2010年以后快速发展。以“外语教师”并“认同”、“外语教师”并“身份”、“英语教师”并“认同”、“英语教师”并“身份”、“二语教师”并“认同”和“二语教师”并“身份”等为检索词,以“题目”为检索字段,依次在CNKI期刊CSSCI来源数据库、CNKI博士论文数据库、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并通过阅读题目、摘要、关键词最终仅获得共33项有效文献,其中实证研究23项,博士论文10项。对33项目标文献进一步按照研究对象筛选,发现有至少22项研究是以大学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反观国际外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其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经过1997—2006十年的研究探索阶段,自2007年起国外的外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稳步发展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以至于“在大多数语言学习和教学的百科全书或知识手册中都有‘认同’的一席之地”[6]。

可见,我国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开始较晚,研究数量不足,总体仍属起步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研究总量少,但以大学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却在我国现有外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中占主体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  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理论立场

我国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绝大多数采用了社会文化视角作为理论基础,并基本按照“话语身份”和“实践身份”的思路进行分野[3]。前者有的采用定位理论,有的采用Trent提出的教师身份的理论框架,有的采用批评隐喻分析理论[7-10]。尽管采用的具体理论不同,这些研究都认为外语教师的职业认同是在其职业相关的交际语境中被建构或变更的。相应的,后者则认为外语教师职业认同是在其职业相关实践中被构建或变更的,这些研究或采用实践共同体理论,或采用活动理论[11-12],它们从外语教师所处的实践活动情境中分析其职业认同建构过程中的各种因素。总体来看,社会文化视角下的外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将教师认同发展置于其职业所处的实践情境当中,拓展了传统教师研究仅关注教师心理认知的研究视域。

而国际上对于认同的研究则经历了从心理学立场,到社会文化视角立场,再到后结构主义立场的演进。外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兴起较晚,正值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的“社会学转向”,因此该主题研究的理论视角从一开始就带有社会文化传统。之后,其越来越受到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将外语教师职业认同置于历史、政治、教育、经济和社会等更大的时空情境中,探讨其与种族、民族、文化和性别等这些带有丰富时间和空间内涵的问题之间的关系,以期揭示外语教师职业认同错综复杂的属性。

对比可见,我国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在社会文化视角理论的支持下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缺乏将教师职业认同发展置于整个大社会之中,探究其个人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之间种种权力博弈的后结构主义视角研究。

三  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主题

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主题大致分为三类:对于教师职业认同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对语用身份类型的研究、对认同整体现状水平的研究。第一类是过程导向的研究主题,其余可以归为结果导向的研究主题。其中第一类主题最为普遍。比如许悦婷[13]分析一位大学英语教师在测评方式改革中认同转变的过程,并发现教师职业认同的构建受社会和历史两大维度、职业认同和自我认同两大力量的共同作用。又如刘晶等[9]研究了课程改革中大学英语教师从被动的改革实施者转变为积极的改革参与者的职业身份转变过程,并认为个人、人际、机构三层面因素参与了这一过程。总体来看,这一主题的选择倾向契合了研究普遍采用的社会文化视角理论立场。

结果导向研究主题类别中,首先关注的是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的语用身份类型[7]。这一类的研究尽管关注的是教师角色分类,但仍然是将整个研究置于教师职业认同发展的复杂情境中。而另一类主题,即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整体现状和水平,则将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视为阶段性结果,采用问卷或量表的方式进行描述或测量。这方面研究说明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不仅是协商过程,也同时是一定阶段相对稳定可测的结果,这无疑增进了学界对于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的理解。

国际相关研究主题也可分为过程导向的研究和结果导向的研究。与我国研究相一致的是,国际相关研究最为普遍的主题同样是对外语教师职业认同过程的探究。对此滕延江[5]及寻阳等[4]也分别在其相关综述性研究中有所总结。除此之外,国际相关研究还关注外语教师中弱势群体职业认同发展中的不公平问题、外语教师职业认同的构建路径、外语教师职业认同在一定阶段呈现出的状态或水平。其中前两个主题在国内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中尚未得到充分讨论。少数研究对此稍有涉及,比如刘晶等[9]发现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发展中会受“教学负担重、……学校政策支持不到位”等问题的困扰。刘熠[11]发现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发展具有“意义协商权利逐渐下降”“悖论式的职业地位变化”等特点。但这些发现均是在对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构建过程研究中的零星发现,而并非立足大学英语教师弱势群体地位去深入分析其所面临的特有的、不公平的职业认同困境。

四  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方法

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以质性研究范式为主,其中不同研究问题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不同:布占廷等[10]研究采用话语分析方法探究了大学英语教师如何建构不同类型的职业身份;杨鲁新等[12]使用个案研究方法揭示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发展或转变的过程;许悦婷[13]应用叙事分析方法侧重对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发展过程和相关因素进行讨论。此外,目标文献中有8篇采用了定量研究范式,使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的状态或水平进行调查描述[14]。

国际相关研究方面,质性研究同样占主导地位。其中,叙事分析(narrative analysis)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15]。其余还包括个案分析法、民族志、自我报告法。极少数相关研究使用了定量研究范式。

国内外研究对于质性方法的一致性选择证明了其对于理解外语教师职业认同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较为有效。相反,定量研究方法目前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现有研究基本采用自编问卷作为测量工具。由于理论立场不明,不同研究对职业认同的定义和理解不尽相同,测量工具也就不同,相应的研究结果也不甚一致。有研究认为大学英语教师在职业中感到的积极情感明显多于消极情感,积极与肯定的评价居多[16];另一研究则发现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整体水平一般[14]。研究时间不同可能一定程度影响调查结果,但研究工具的信效度水平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五  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展望

根据以上对比分析,可发现我国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以下发展方向。

(一)  理论视角

研究发现外语教师职业认同是持续的构建和协商过程,该过程复杂、多变,并且贯穿权力关系的博弈,单一理论视角的研究恐难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同时,不同的理论对于研究外语教师职业认同的不同方面各有所长,比如实践共同体理论侧重群体层面的互动,而对社会结构层面的因素缺乏系统解释力;后结构主义视角又因关注社会结构层面的问题而忽略对群内或群际互动的细致理论。因此将不同理论视角相结合对全面认识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是十分必要的。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上文提到的外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起步时间问题,心理学视角鲜被采用。但心理学理论作为认同研究的发源理论,其对于从个体心理层面理解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现有研究也证明了将多种理论立场相结合不仅必要而且可行[3],“不计其数的相关研究使用了不止一种理论框架”[6]。如Xiang[17]在其对旅英汉办语言教师职业认同研究中综合了Wenger的实践共同体理论、Foucault的话语和权力理论、Erikson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从而呈现出了该教师群体职业认同构建和协商过程中的复杂景象。因此,心理学理论、社会文化视角理论、后结构主义理论三个理论立场的结合,应是未来我国外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理论走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