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院校大学生农村情感培养模式探索

作者: 黄海平

摘  要:农科院校必然承担着为我国乡村振兴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责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立足于农科院校特色优势与高校乡村振兴领域人才培养使命,通过教学过程的“三融合”机制探索培养学生农村情感的教学改革模式,提高学生对农村的热爱情感。

关键词:农科院校;乡村振兴;农村情感;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9-0160-04

Abstract: Th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must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new talents of "knowing and loving agriculture"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in China. The social work major of Zhongkai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actively responds to the national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mission of cultivating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explores the teaching reform mode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rural emotion through the "three integration" mechanism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improves students' love for the countryside.

Keywords: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rural vitalization; rural emotion; social work; talent training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的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做了具体规划。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涉农高校要担当起“强农兴农”,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责任,为乡村全面振兴做出贡献。因此,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懂两爱”人才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而农科院校又是培养“一懂两爱”人才的主要阵地之一,探索如何培养“一懂两爱”人才势在必行。

一  农科院校培养大学生农村情感的研究与实践现状

农科院校是培养“一懂两爱”人才的重要阵地,而培养大学生的农村情感又是培养“一懂两爱”人才的重要内容。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是一所具有近100年建校历史的农科院校,我们从其建校历史来看到农科院校培养农村情感人才的必要选择以及从当前农科院校在培养“一懂两爱”人才的实践探索现状来说明进一步探究如何培养大学生农村情感的必要性。

(一)  农科院校培养具有农村情感人才的必要性

农科院校培养“三农”人才不仅是其建校的使命担当也是回应当代中国乡村振兴人才的需求。大多数农科院校都有发展农业、扶助农民的历史沿革,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也不例外。该校的前身是农工学校,成立于1927年3月,是近代民主革命家何香凝先生为纪念扶助农工的廖仲恺先生而创办的一所农工院校。何香凝先生作为首任校长,确定了“扶助农工”的办学理念,提出“不徒鹜高深学理,而注重实验”的办学方针,以培养有真实学识之实业人才。校门向农工子弟敞开,免收学费,并发放伙食补助。学校一直秉持“扶助农工、注重实践”校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农业人才。

然而改革开放后城镇化高歌猛进的年代,大学生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远远超过了对农村的感情,大学毕业后极少选择返乡就业,更多的是以进城务工为读书的目的。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返乡创业。除了国家政策红利、乡村环境改善以外,培养大学生的“三农”情感也是其返乡就业和生活的重要前提。

因此,从国家乡村振兴发展的人才需求、农科院校的办学沿革、办学理念以及人才培养使命来看,农科院校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三农”事业做出积极贡献是必然的选择,培养学生怀有“一懂两爱”农村情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

(二)  农科院校在培养学生农村情感上的探索

当下高校在农业教育中缺乏培养学生农村情感的思政教育环节,在理论与实践、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以及功利与素质教育的发展议题上,往往存在重前者而轻后者的问题[1]。而高校因普遍出现课堂与现实社会相割裂、理性认识与人文素养相分离等情况导致了学生缺少对农村的现实感和情感,无法真正地懂农、爱农和亲农[2]。笔者在知网输入“大学生”与“农村情感”或“三农情感”或“一懂两爱”等关键词时,能搜索到的文章不到10篇,主要从就业涉农意愿[3]、服务“三农”意识[4-5]、乡村振兴人才培养[6-9]。中国农业大学有尝试在“当代中国的农业、农村与农民”课程中重新把现实和情感导入课堂,使得学生拥有对农村的现实感和情感,内化为“一懂两爱”的素养[2]。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农科院校在培养学生建立对农村感情上的探索还处于初始探索时期,其可操作性和切实可行的方法和路径有待进一步的探究。

因此,农林院校探索大学生的农村情感培养教育实践路径,突出农科院校的特色优势,培养“强农兴农”的人才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二  农科院校大学生农村情感培养的教学过程与成效

社会工作是一门具有公平正义理念,强调社会实践、服务弱势群体、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而农村社会工作是我国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和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社会工作者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可以广泛发动各种社会力量在农村所开展的社会服务,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增进农村的社会福利,推动农村的社会发展。笔者所讲授的社会工作研究方法、社区文化项目策划实务课程以及每年组织的农村专项实习正是面向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课程通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成效等方面来探究农科院校大学农村情感培养的教学模式。

(一)  教学过程

1  教学方式:课堂理论学习与田野调研实践相结合

课程为了激发学生“知农”兴趣,会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增进学生的 “爱农”情感。在教学过程,以校史案例、教师的农村经历和农村社会学者的农村田野调查案例等,结合视频教育,引导学生关心校园和家乡的人、事,以农村中的小事情、小人物、小物件为切口理解农村社区历史脉络、社会变迁、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等,培养学生对乡村发展、乡村社会的敏感度和社会关怀,继而逐渐引导其建立对农村的热爱情感。

质性研究方法以课堂理论学习与田野调研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专业课程与专业实习在“三农”情怀培养内容上的一体化,以进入真实的社会情境为要,让学生的实践平台逐渐靠近农村,从农科院校到家乡,逐渐建立农村情感,推动学生从课堂到田野都围绕“三农”问题开展学习、研讨和行动。

2  教学路径:理论-实践-反思和课堂-田野-研究的螺旋式学习路径

构建系统的教学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知农爱农”人才培养路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是一个理论研讨学习、实践技能操作、经验总结反思三者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理论学习后会组织学生学以致用、及时运用课堂的理论知识参与农村调研,再组织学生总结反思,对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巩固,再进行下一阶段的理论学习-实践-反思的内容。同时,教学路径也会充分发挥专业教学的课堂、农村社会工作实习的田野、社会工作研究这三大场域的特点及独特优势将“三农”情怀的熏陶和培养巧妙地融合到理论学习、专业实践和研究反思当中,推动学生真正地达到“一懂两爱”农村情怀与实践的知行合一。

按照质性研究方法课程中的查阅文献、阅读文献、确定调研主题、研究问题、制定调研计划、撰写访谈提纲和观察提纲、收集资料、分析材料以及撰写调研报告等内容安排理论学习,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在课程前期就会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约8人。质性研究方法课程前期,学生开始确定调研主题、明确研究问题并制定调研计划,而课程中期则执行调研计划,开始走访观察、有目的地抽样访谈,每组同学有一次机会和老师共同外出访谈、观察。老师会现场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访谈、如何进行观察,并且共同分析访谈资料和观察资料。学生更好地将课堂知识与现实情境相结合,也更能理解课堂的知识内容,了解自己的一些知识盲点。教师会鼓励学生根据需求调研结论为社区设计一个社区项目策划,与当地村委会或社区能人商量策划的可行性。而质性研究方法课程后期主要学生分析调研材料,撰写调研报告,并制作课堂汇报PPT,由学生汇报调研成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  教学成效

1  课赛与调研报告相结合,巩固课程知识点

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三农”的热爱情感,巩固课程知识,提升农村调研报告水平,课程教师会在课程结束后以“课赛”的形式邀请学生将自己的调研报告参加校园调研活动比赛。课程负责人会邀请学院相关的教师作为评委,给学生的报告进行打分,并从选题、调研过程、研究方法和调研结论等方面提出意见。老师将评委提出的意见反馈给学生,学生根据意见对调研报告进一步完善,最后再一次以PPT汇报演讲的方式进行决赛。

2  学校发布比赛结果、调研报告集结成书

课程负责人联合学校的社团组织学生将调研报告和校园调研大赛结果在学校进行摊位展示,向学校其他师生进行宣传,将课堂的知识从课堂内带到课堂外,将农村情感从社会工作专业师生传递给其他专业的师生,对整个校园形成农村情感氛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还会将两届学生的优秀调研报告集结成书进行出版,持续地发挥影响力。

3  教学成果

课程结束后将教学成果进行规范整理,积极扩大其影响力,并将“知农爱农”人才培养模式延续成专业的教学传统。课程的考核内容以学生的调研报告和专业服务方案设计来呈现,其中调研报告是学生通过进入农村社区进行观察、访谈、分析得来,并且需要对调研进行反思以及描述自我思想变化过程;而专业服务方案设计则基于农村社区的需求调研结论设计出相应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方案。教师将会挑选优秀的调研报告和专业服务方案集合成手册,并在社会工作专业师生中推广学习,为下一届的同学提供参考范本。

总的来说,课程授课采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等相结合方式,打通时空的局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确保学习的效果。课程从培养学生热爱农科院校、热爱家乡的情感再蔓延到热爱乡村的情感,从调研校园、调研家乡再到调研乡村,逐步增加对农村的理解,达到培养大学生对农村情感的目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宏观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而且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和实践推进有真切和准确的认知、理解和逐步深切的情感。

三  农科院校大学生农村情感培养的“三融合”机制

从课程的教学过程以及成效两个方面来看,笔者总结了农科院校大学生农村情感培养的“三融合”机制,从认知、情感和行动的“三融合”设计到教育实践中的“三融合”具体实践机制完成了课程中培养大学农村情感的目标。

(一)  认知、情感和行动的“三融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