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精准供给的理路探赜
作者: 宋辉 张强 姜洋摘 要:精准供给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实现思政课教学精准供给,需要准确把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和思政课教学的内容要求。在此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和三大育人规律,推动供给侧与需求侧平衡互动,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精准供给的逻辑理路。
关键词:思政课;问题导向;精准供给;系统思维;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9-0164-05
Abstract: Accurate suppl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eaching. To realize the accurate suppl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eaching, it is necessary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needs of young students' growth and talent and the content requir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Based on this, adhering to the problem oriented, systematic concept, and the three major laws of education, promoting balance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upply and demand sides are the ways of accurate suppl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Key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eaching; problem-oriented; accurate supply; systematic concept; reform and innovation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实现精准供给提出新要求,为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明确新方向。高校思政课教学实现精准供给,强调思政课教学要通过精准把握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精准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要求,推动思政课教学供给与需求精准契合,实现教学供给的高质量和高效能,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和获得感。
一 精准把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功能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具言之,就是强调思政课教学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要立足青年学生成长需求,回应学生成长困惑、满足学生发展需要,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
(一) 聚焦青年学生成长的精神需求
在哲学层面,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具有包括知、情、意在内的特殊心理结构,有着自己的精神需要,包括求真、向善、尚美的需要。人们主要是通过习得特定的精神文化,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满足其精神需要,实现其对精神价值的追求。青年学生的精神需求主要是指:青年学生群体为了不断发展进步而逐渐扩展的精神享受和精神愉悦的需求,它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远大理想抱负的选择,高尚道德情怀的培养以及对坚定的信念、融洽的社交关系、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的文化娱乐的追求等[3]。大学期间是青年学生成长至关重要的“拔节孕穗期”,其精神需求也随之不断变化。这就需要高校思政课能够切实发挥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紧密结合新时代发展形势,准确把握青年学生“拔节孕穗期”的思想行为特点,结合个体的现实需要精准引导其精神需求,有针对性地解决青年学生在思想、学业、情感、经济和职业规划等方面存在的困惑与疑惑,切实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二) 立足学生成长发展的现实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4]”。青年学生的成长发展,总体上体现为其各方面综合素养伴随时代进步而螺旋式上升的多维度、多层次、渐进性的发展变化过程。青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臻成熟并逐渐确立的重要时期,能否以科学的思想引领青年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和文化自信,关乎青年成长成才,关乎社会和谐发展,关乎国家前途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5]。思政课作为承载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教会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使命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改革创新要坚持以政治引领为根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准确把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价值观引导规律,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 遵循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要求
思政课作为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的主渠道,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挥思政课在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关键作用,并多次对思政课应着力培养什么样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要求,明确思政课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战略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1]。思政课要发挥主阵地作用,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培养奋斗精神。要引导和告诫广大青年深刻认识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6],要培养教育学生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成长成才的系列论述和对思政课建设提出的目标要求,为我们深刻认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要求,精准把握人才培养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 精准把握思政课教学实践的内容要求
精准把握思政课教学内容要求,是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基本前提。在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对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做出详细要求,为我们准确全面把握思政课教学内容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1]”。所谓铸魂育人,体现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信仰、价值和精神构建而成的精神之我,其熔铸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寻求人生价值意义的互促共进过程,是培养学生从满足个人发展生活需要的‘小我’成长为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大我’的过程。[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时代中国的科学运用和发展创新,是指引新时代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强大思想武器。思政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根本上就是要通过加强对青年学生精准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教育,切实做好理论内化和实践转化工作,使广大青年学生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一是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要通过思政课教学,让青年学生系统全面领会这个思想体系的核心要义、内涵精髓、精神价值及实践要求,深入把握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讲深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伟力。要结合各门思政课的主要内容和理论要点,讲深这个思想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守正创新所遵循的理论原则与实践逻辑,讲透其根据时代和实践变化与时俱进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所取得的新时代历史性伟大成就,引导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增进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三是要讲好讲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按照“八个相统一”①的方法论要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教学,通过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特别是讲好与青年学生最为贴近、身在其中的新时代故事,引导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活学活用地转化为坚定执着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转化为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识和执着追求,在青春奋斗中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二) 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一是要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思政课是党和国家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自觉主动“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8]。以更大的热情拥抱马克思主义,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原原本本学,熟读精思、学深悟透,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9]。二是要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教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作为社会主义和中国人民伟大实践的历史记忆源泉,是高校思政课学科体系的基础,其中所蕴含的经验教训和历史智慧能够有效升华思政课的理论品质与思想高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应通过深入挖掘“四史”本身所蕴含丰富的教学案例资源,从历史必然性和主观能动性角度讲清楚中国共产党过去为什么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历史根基与历史合法性,引导学生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中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在学习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三是要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党的二十大提出“两个结合”与“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守正和创新的科学方法和内在规律,为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创新发展提供了路径指引。高校思政课在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应注重将“两个结合”和“六个必须坚持”融入思政课,以中国共产党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历史事实,讲深、讲透、讲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兴”,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什么“对”等一系列关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的重大命题,让思政课成为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指路明灯。
(三) 深入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点的思想品德与身心健康教育
青年成长成才需要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思政课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就要精准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育引导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和健康体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是要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1]”爱国主义情怀是“一种德育心理活动,其形成要经历认知—情感—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10]。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须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下功夫。具体而言,就是要将中华民族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新时代爱国主义新内涵新表达全面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通过增强学生对爱国情感的直接体验和间接感悟,引导其磨砺为祖国建功立业所必需的坚强意志和理想信念,切实将爱国主义情怀转化为抵制不良社会思潮冲击、勇于应对风险挑战的爱国之行。二是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要通过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法治内容,加深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民主政治制度的学习认知,引导其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提高民主参与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三是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主动向道德榜样学习,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实践中感受道德魅力汲取道德力量,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文化的实践中将高尚的道德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四是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心态。青年群体的身心健康状况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思政课要引导青年“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