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委大学体制浮沉中研究生专业目录曲折演进与二级学科存亡空间研究
作者: 邱延峻摘 要:混淆专业和学科的界限严重制约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专业目录因兼有招生、培养、就业、授位、学科、评估及抽检等附加不可承受之重,已逐渐偏离研究生教育固有的立德树人任务和专精高深要求,由此导致的培养趋同化内卷和专业学科化向虚是教育强国建设中急需面对的课题。该文回顾二级学科的专业地位与部委大学的体制浮沉,说明恢复二级学科作为研究生教育主体单元之一即专业地位的必要性和作为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水平评估和就业服务的适应性,提出“宽窄并重、多维并存、校本特色、内涵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二级学科;三级学科;研究生专业;专业目录;学科目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0-0001-05
Abstract: The confusion of professional and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seriously restricts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graduate education. As a professional catalog of talent training, it has gradually deviated from the inherent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specialization and depth because of the additional unbearable weight of enrollment, training, employment, conferment, discipline, evaluation, and sampling. The resulting assimilation of training and specialization is an urgent issue to fa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powerful education countr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fessional status of secondary disciplines and the institutional ups and downs of ministerial universities, and explains the necessity of restoring the professional status of secondary disciplines as one of the main units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the adaptability of secondary disciplines as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control, level assessment and employment servic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for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cluding "both broad and narrow, multi-dimensional coexistence, school-based characteristics and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Keywords: secondary disciplines; three levels of discipline; postgraduate major; professional directory; subject catalogue
专业是高等教育的基本教学单元。研究生专业目录是规范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础文件,而专业维度的选择和专业口径的宽窄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和科学研究前沿对知识探究的判断。在我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征程中,对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全面而巨大的需求决定了研究生专业目录实行“宽窄并重、多维并存”的极端重要性和时代急迫性,以更加精准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本文回顾了我国研究生专业目录的演进历史,辨析了学科与专业的学理逻辑,提出了研究生专业目录应“以二级学科为主、多级学科并存”和学科评估中“鼓励以一级学科为主、容许以二级学科为单元”的政策建议,避免趋同性内卷,引导特色化卓越,促进高质量发展。
一 我国研究生专业目录的历史经纬与演进历程
(一) 专业目录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成功实践
由国家制定招生目录,是我国研究生制度中行之有年并不断制度化的重要内容。1953年,高等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草案)》,共计十九条。其中,规定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等学校的师资和科学研究人才,毕业后能够讲授所学专业的一二门课程并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研究生所学专业,由高等教育部统一制定,中途不得更换,学制为两至三年。1954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草案)》规定,研究生培养计划包括培养科目由教育部统一制定(此处科目是指以学科为维度进行划分的研究生专业)。1955年,国务院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共计28条,目的是有计划地培养合乎一定标准的科学研究干部,能够独立地进行专业的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工作,学制4年,论文通过后由科学院授予科学副博士的学位,标志着我国正规的研究生制度的建立[1-2]。由于国家学位条例没有公布,因此授位工作难以实现,副博士研究生也改称为四年制研究生。1956年,高等教育部颁布《1956年高等学校招收副博士研究生暂行办法》,招收目录和名额仍由高等教育部统一规定,当年共招生2 235名。1963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条例(草案)》规定,全国招收研究生的专业和招收人数,均由中央教育部根据国家需要和学校实际加以规定。1963年,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高等学校研究生工作会议,讨论了《理工农医各科研究生专业目录(草案)》,为改革开放后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的制定拉开了序幕[3]。
(二) 二级学科是研究生专业的主要口径
研究生专业作为研究生培养中的组织单元,体现了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中高层次人才需求的供求匹配和学理逻辑。因此,专业口径的宽窄和专业维度的选择,与国家发展战略遥相呼应、与社会发展阶段密不可分、与学校自身定位紧密相关,这就决定了只有“宽窄并重、多维并存”才能满足我国作为研究生教育大国对各种知识结构之人才的广泛需求。早在1963年讨论《理工农医各科研究生专业目录(草案)》时,研究生的专业应该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来确定,其口径大概相当于本科专业的专门组,由此确定了500多个通用研究生专业,并要求各校制定出研究生培养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这是我国研究生专业以二级学科为口径范围的初步共识,即研究生专业口径比本科专业口径小,这也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逻辑和专精人才培养的结构要求。
改革开放以后恢复研究生招生。1977年10月发布《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要求师资条件和科研基础比较好的重点高校在办好本科的同时,积极招收研究生,并对培养目标和专业范围做了具体规定。据此,后续几年中,许多高校和科研单位根据之前培养研究生的经验纷纷开始研究生招生,出现了2年、3年和4年三种并行学制。1980年,全国有574个招生单位和2 000余个招生专业[2]。此时,国家并未颁行学位授予目录和批准学位权限授予,因此造成无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招收研究生的问题。直到1986年,教育部规定只有硕士点才能招收研究生,将学位点的成功申报作为研究生招收的前提,才实现授予学位目录和学生培养目录的刚性统一。
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为研究生专业目录的制定提供了政策保障。1981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一次会议在汇总全国各培养单位提出的学科、专业目录的基础上(部委系统提出的专业口径相当于二级学科范围),参考国外的专业目录,拟定了《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草案)》,成为招生、培养和授位的基础文件。这是我国将二级学科作为研究生专业口径的第一个制度性安排。1982年2月,在做了若干修订后以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的形式向有关部门和单位征求意见,并形成了《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并在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获得通过、公布试行。自此,“按一级学科打基础,按二级学科培养,按三级学科确定主攻方向”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共识和经验,二级学科成为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口径[4],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化的重要经验。这种政策安排随着经济、社会、科技和教育等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二级学科的地位和作用逐渐模糊,一级学科成为说一不二的存在,并以“学科”代替“专业”,使得“专业不专”“工科理科化”“研究生本科化”的局面在激进的研究生扩招时代成为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
(三) 部委大学的浮沉与二级学科的兴亡
用于研究生培养的专业目录反映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直接需求,而专业目录的不断变化也是经济体制改革在教育领域的必然反映。部委大学体制精准满足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计划经济对技术干部的规格要求,并形成了研究生这种专门人才培养中产学研相结合的成功经验。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全国704所高等学校中,教育部直属38所,国务院各部委直属226所,地方政府领导226所。部委体制院校约占了全国高校的三分之一,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三分之二,全国理工高校的三分之二。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拉开了教育改革的序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改革的大方向。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加速了部委大学体制的解体和二级学科作为人才培养基本单元的消失。不可否认的是,精兵简政取向的机构改革将大量部委高校转隶于教育行政部门也是深化体制改革和学习国际经验的结果,与此同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研判也推动了二级学科和研究生专业数量的缩减和一级学科的霸权地位,“学科的综合化发展,要求高等教育结构也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而灵活能够满足学科综合化要求的专业目录成为适应学科不断交叉、学科相互渗透、学科逐渐整合这种科学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5]。二级学科专业地位的丧失还有一个直接原因就是无纸化办公前期的学科评估和二级博士点申报(实际就是研究生招生专业的申报)面临巨大的工作量[4],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互联网、云空间、远程办公、网络会议和高速交通方式这些现已普及的现代办公技术与出行条件此时极为受限,以二级学科为单元的各类申建与评估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以处理纸质文件并现场开会讨论,这也是科学妥协于管理的鲜活实例。不可否认的另外一点考虑是,小口径人才培养的能力和小口径学科建设的声望,部委体制大学因其行业特色鲜明、学生更受欢迎、研究更接地气,在国内的评估中具有天然优势,势必冲击以“学科”为主的综合类大学和理工性大学的尊崇地位。各种妥协最后反映在二级学科的生存空间备受限制,而以“内涵通识”为特征的一级学科不失时机地占据了学科建设的舞台。
二 专业内涵中的学科知识与学科应用中的专业机制
(一) 专业与学科的概念混淆严重影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科学院和教育部的制度设计一定程度上未能释放高等学校在科学研究中的巨大潜力,同时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科技发展,特别是高科技和基础研究水平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十余年间无形中进一步拉大,从而使得改革开放后科研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巩固。对研究生教育规律性认识的局限也使得在培养过程中将科研提高到更为重要的高度,由此形成了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特别是在博士生培养中不那么重要的历史误区和认知陷阱。有识之士对此虽无能为力,但也忧心忡忡并积极建言。如复旦大学博导杨福家教授早在1986年就致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指出,博士生培养质量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反映在教学方面[1]。时至今日,笔者作为早期留美归国的博导,在欣喜看到我国研究生培养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科研能力包括科研发表和专利申请已逐渐逼近并即将赶超世界名校的同时,痛感教学方面的差距至今仍然普遍存在并有日益严重之趋势。追根溯源,研究生培养包括博士生培养中教学方面长期存在的差距首先源自思想认识的误区,而关于研究生教育中专业和学科这两个基本概念一直纠缠着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目录的演进历程。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单元(Instructional Program),学科是知识结构的组分(Disciplinary Subject),两者各有固有内涵和学理分野。专业的内涵是学科知识的应用,而学科的内涵是科学知识的分类。研究生培养既然以专业为单元,招生、培养、就业和质量评估就应建立在专业目录的基础上,这也是为何主要用于研究生培养功能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在一级学科霸主地位建立之前,长期被简称为“专业目录”的主因。二级学科专业地位的逐渐消亡和一级学科霸主地位的渐进巩固是同时发生的。二级学科专业地位的变迁还与同步推进的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互相影响。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确立的“门类-专业类-专业”三层结构与研究生专业目录的“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遥相呼应。曾经是本科教改主流的“大类培养”也无形中影响研究生培养中以“一级学科”为主的申建与评估。1995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出了《关于准备研讨博士生培养方案和修订专业目录有关问题的通知》。“1997年颁布的新专业目录与原1990年的专业目录相比”,二级学科(专业)由653个减少到381个。1997年,教育部发出《关于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通知》(教高〔1997〕13号)。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种数由504种减少至249种,若对照1983年1 039种本科专业,则本科教育的大类培养确是在改革中大踏步前进。由于学科评估在高教事业中的巨大影响,以“一级学科”为单元进行评估的选择,从根本上直接削弱了二级学科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专业地位,并逐渐造就了一级学科至高无上的地位。专业沉沦和学科兴起的副作用就是专业学科化、研究论文化。这种“学科而不专业”的趋势因伴随学科评估的不断深化和其附加价值的急剧飙升而得到强化,趋同化发展和内卷式比拼使得部委体制大学曾经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系统性提升和整体性发展之局面不再,严重影响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