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实验班专创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模式探索
作者: 张东 赵伟国 王晓晖 安周建 南军虎
摘 要:新时期高等学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厚植积极进取的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创设灵活多样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构建较为完备的创新创业保障体制,亟需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该文从互补性、聚合性和延展性视角构建专创融合与思政教育的内在逻辑,详细阐明“双碳”背景下新工科实验班“课程+平台+项目+团队”的专创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典型模式及案例。
关键词:新工科;专创融合;思政教育;实验班;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0-0058-04
Abstract: In the new ag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based on vigorou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ulture. The flexibl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eaching system is establish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guarantee system is constructed. It is urgent to deeply integrate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realiz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internal logic of innovation-professional and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mplementarity, convergence and extensibility. Integrated model and case of innovation-professional and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expressed as "course+platform+project+team" are analyzed in detail based on the new engineering experimental clas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innovation-professional integr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xperimental class; educational model
我国于2020年提出“碳达峰”及“碳中和”战略,即“双碳”战略。“双碳”战略的提出既符合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又体现了大国责任担当,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决心和成就也证明了中国有能力、有义务、有决心站上世界的舞台并发挥自己的作用。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国家未来的希望,“双碳”战略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一步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1]。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在“双一流”建设推动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取得长足发展,使得“双一流”建设与专创融合教育相得益彰、相辅相成[2]。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等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灯塔和指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历来是党和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双一流”建设与专创融合教育更不能脱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将思政融入专创教育,如何在“双碳”背景下培养符合历史发展与当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是新的历史机遇下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尤其对于与“双碳”战略紧密相连的能源动力类专业更是如此。
兰州理工大学于2020年组织创办了新工科节能减排创新创业实验班,立足国家“双碳”战略需求,以培养具有爱国情怀、专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标,采取“小规模、个性化、立足专创融合及思政育人”的培养原则,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资源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按跨学科门类招生和培养,采用多元化的培养模式、灵活化的管理模式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及创业能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创业卓越人才。
一 实验班专创融合与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在逻辑
专创融合旨在依托高校专业教育的坚实基础,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持[3]。课程思政强调课程德育、协同育人,要在育人全过程中构筑整体育人理念和主动建构意识,在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价值尺度,将思政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环节[4]。专创融合注重能力培养,而课程思政强调价值塑造,两者贯穿于我国高等教育“三位一体”育人理念全过程,价值塑造是育人工作第一要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5];能力培养是育人工作核心目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新工科节能减排创新创业实验班的专创融合与课程思政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教育活动既以实体的‘事实’出现,又存在于观念的‘价值’之中,教育是‘蕴含着价值的事实’”[6]。专创融合与课程思政存在互补性、聚合性和延展性,其内在逻辑表现如图1所示。
(一) 专创融合与课程思政教育互补性
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要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021年4月19日,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考察,勉励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这其中就蕴含了思政教育融于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从“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角度,课程思政与专创融合有着自然的互补性,专创融合教育在课程思政引领方面往往具有成功的可复制、可示范、可推广的经验与模式。两者相互补充、相互衔接、彼此贯通、深度融合,其相互作用过程始终贯穿于新时代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要素、全环节、全过程中。
(二) 专创融合与课程思政教育聚合性
新工科节能减排创新创业实验班充分顺应国家人才培养需求,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以实验班为载体有机融合,不但进一步拓展了学生专业知识与视野,而且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实现了创新创业能力的全方位加持,实现了“课程+项目+团队”的成熟模式。将课程思政贯穿于专创融合教育全过程,不但实现了两者属性的互补性,而且能够产生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的聚合效应,即聚合性,两者在人才培养、实施路径、组织形式和实践模式等方面均有鲜明的聚合性。大学毕业生等高能力人才往往是引领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走向和安全稳定程度。在大学生专创融合教育中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给予的功能,不仅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且能够让高等学校发挥出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优势,为更好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储备人才力量。专创融合与课程思政教育中的聚合性体现,是专创融合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时代召唤。
(三) 专创融合与课程思政教育延展性
兰州理工大学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基础理论实、专业口径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远大理想、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专创融合教育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抓手,课程思政是实现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二者从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层面构筑了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石和大厦。专创融合是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工程教育的一种实现方式,专创融合教育中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既要以人才培养的目标成果为导向[7],也离不开人才培养过程中价值塑造。专创融合与课程思政教育贯通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基本属性,也丰富了人才培养的外延特征,其涵盖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创业能力、核心价值塑造和社会服务贡献等,引导学生将自身发展规划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结合在一起,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二 实验班专创融合与课程思政教育的典型模式
新工科创新创业实验班是兰州理工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专创融合教育模式改革的示范和先导,是学校探索和实施本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试验田。新工科节能减排创新创业实验班以专业基础教育为依托,以创新创业系统教育为基础,以节能减排领域创新新技术、新理念、新产品等教育为支撑,以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开发和产业化为实践抓手,以培养具有爱国情怀、专业素养、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为目标,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企业家精神,并为“节能减排、绿色中国”服务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经过多年运行实践,新工科节能减排创新创业实验班已逐渐形成了“课程+平台+项目+团队”的专创融合与课程思政教育典型模式,如图2所示。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课程、前沿课程和实践课程,即“专业基础课程+创新创业核心课程+节能减排前沿课程+节能减排实践课程+项目孵化实践课程”。在实验班实际运行过程中,课程的教学打破了常规“课堂讲授+实验教学”的基本范式,将上述几个模块进行交叉融合,从基础理论传授、多专业学生头脑风暴、行业专家报告交流、知名企业游学、创新实践训练、创业实践集训、优质创业项目培育、重点赛事引领和公司运营及管理等方面开展就业创业教育与实践。
(一) 专创融合课程思政化
通过充分挖掘基础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增强“双碳”背景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嵌入“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内涵,充分体现中国“工匠精神”和“中国力量”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点。在前沿课程中,围绕“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老一辈科学家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要服从于国家利益,个人价值的实现要建立在国家整体利益的基础之上,使学生树立“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家国情怀。在实践课程中,围绕“四个自信”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围绕“大国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8]。结合提高系统效率、节能降耗、低碳环保等节能减排领域热点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全球目前的能源危机以及自身专业的重要性。结合当代优秀科学家和工匠们为获取可靠数据而进行千百次实验的事例,向学生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将敬业奉献、开拓创新、持续专注和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融入到课程中,在学生心里埋下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种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
(二) “平台+项目+团队”思政教育
新工科节能减排创新创业实验班依托西北低碳城镇支撑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甘肃省生物质能与太阳能互补供能系统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流体机械及系统重点实验室和兰州理工大学节能减排创新中心等平台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实践训练。针对大学生缺乏一定社会经验及阅历,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典型特征,在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过程中,不断强化思政教育,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思辨能力和思想觉悟,使其逐渐认识到遵守商业道德的重要性,为其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障[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