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运动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孙婧瑜 褚航 钟菁 陈颐清 卢天凤

摘  要:运动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体系构建是新时期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深入挖掘运动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提出在高校运动健康教育中并行思政元素的重要性,在构建高校运动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体系时,需从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和结构上进行改进和创新。通过该研究,以期充分释放高校运动健康教育的思政育人魅力,实现运动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运动健康教育;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体系;体育教学;体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0-0086-0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nergistic education system of sports health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initiative for the reform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By deeply exploring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sports health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mportance of paralle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sports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need to improve and innovate in term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bjectives, contents and structure in constructing a synergistic education system of sports health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proposed, and an outlook is made. Through this study, in order to fully release the char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ports and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best effect of synergistic education of sports and health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realized.

Keywords: exercise health education; ideological education; synergistic education system;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的重要使命,而思政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如今,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提升学生思政水平的方式已不能满足高校立德树人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办好高校思政课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强调了思政元素要有效地蕴含在课程教学中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思政育人功效。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体育类课程要秉承健康第一的育人理念,促进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三者有机融合,推动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2]。这些指示既提供了高校办好运动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发展的根本遵循,又指明了高校运动健康课程教育改革的具体方向。因而高校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体系构建并非简单提出的思政话语,而是要实打实将运动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思政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教育,与运动健康教育结合后,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运动健康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促进运动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发展,而且有利于构建高校大思政工作体系,形成强大的思政教育的合力[3]。

一  高校运动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在体育教学中,开展运动健康教育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开设运动健康课程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院校及大中专院校所有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核心所在[4]。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长期的运动不仅能发展身体的美和动作的和谐,而且有助于形成人的性格,锻炼意志品质。高校运动健康教育课程应不仅侧重运动健康知识和运动保健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等工作。将“课程思政”理念与运动健康教育密切联系,达成高校运动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把握运动健康教育课程的独特价值,发挥“育体铸魂、德体兼修”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参与运动过程中不仅提高对体育锻炼的热情、掌握健康知识,还能培养其坚韧的意志品质,拥有强健体魄和健全人格,实现全民发展,成长为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深化教育改革、贯彻教育大会精神的需要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5]。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高等教育中,每一门课程都是以人为本的,每一位老师也都是以教育人为己任,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三者都汇聚于高校思政工作的育人之本——立德树人。学生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结合为提升学生知识技能、锤炼意志提供了有利载体,这也正是立德树人的价值。因此,高校各类课程都应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功能,并与其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推动运动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充分认识到运动健康教育在提高学校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上所起的积极作用。长期以来,大学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运动技能、参与等目标,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运动健康。高校运动健康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工作会议和教育大会精神的要求所在,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次重大尝试。

(二)  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要把重点放在培养有能力承担国家复兴重任的新一代的人才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为了遵从党的教育方针,培养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校开展好运动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以体育人”源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对于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具有决定性意义[6]。把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到各种类型学习课程中,是为了解决以往很多学习课程仅强调知识与技能,而忽略了德育与人文的作用与使命。在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能全面提升学生意志品质在内的综合素养,实现铸魂健体的统一,通过运动健康教育,使他们的个性和意志得到健全。高校运动健康教育应该和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7]。

(三)  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各类体育课程是高校通过体育教学全面育人的重要载体,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基石。体育教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往体育教学注重学生体质、运动技能的培养,而体育教师更多地注重实践而非理论、技术而非文化。体育教师普遍认为,思政课教学是由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承担的,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思想政治因素,更没有意识到体育教师在构建大学德育工作中的角色与职责[8]。在《体育之研究》中,毛泽东指出了体育对于德育和智育的重要地位,他提到:“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9]。因此,应重新审视包含运动健康教育的各类体育相关课程的固有功能,课程的固有功能应是传授课程知识和育人相统一,体育课程也不例外,应顺应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发展趋势,深入挖掘内在的思政元素,引领教师将运动健康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对大学生健全人格有机结合起来,在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要把运动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发挥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回归高校课程应有的育人功能。

二  高校运动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路径

推进高校体育思政课程建设,实施运动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是人才培养体系的结构优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10]。因此,需将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相结合,要切实打破日常管理和学校纪律制度之间的壁垒,在科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

(一)  高校运动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体系的基本框架

1  体育课程目标构建

体育课程目标是指体育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高校应从制度上对体育课程进行重新审视,强化思想引导,突出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的价值。体育课程的目标应体现五种属性:运动认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和运动乐趣[11]。

1)运动认知: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有关的认知活动,包括体育运动中的知觉、记忆和思维[12]。通过参与不同种类体育运动项目,可以完善大学生关于空间、时间、速度等方面的认知,从而运用体育运动思维,更好地去掌握各项运动技能。

2)运动能力:高校大学生运动能力是身体形态、素质、机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表现[13]。在体育教学中,应培养大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开拓创新、自我管理、适应体育锻炼的环境和条件等能力,促使每个大学生掌握1~2项运动项目,进而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3)健康行为: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有利于发泄不良情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运动能调整情绪,提高精力,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并能有效地进行自我保健。

4)体育品德: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方面。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具有自尊、自强、积极进取、勇于挑战、追求卓越的精神;能在比赛中正确地处理胜负,体验不同的运动环境,真正做到胜而不骄,败而不馁。

5)运动乐趣: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味到的乐趣是学习和挑战的成功。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应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注重教学和比赛中学生的集体意识,以帮助学生挑战自我,体验运动的乐趣,享受运动的成功。

2  体育课程内容构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