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英语翻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 陈秀春基金项目: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大学生英语生态读写能力发展规律研究”(19CYY051);2022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信息化环境下高校英语翻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2097047281928);2021年广东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广州华立学院翻译课程教研室”(粤教高函〔2021〕29号)
作者简介:陈秀春(1976-),女,汉族,广东潮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汉翻译、应用语言学、高校英语教学。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12.040
摘 要: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英语翻译专业教学发生较大转变,体现为教学方式由传统教学转向混合式教学,教学内容由教材文本转向网络资源融入,教师角色由主导者角色转向引导者角色。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英语翻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持,但实践中仍存在应用人才培养意识不足、翻译教学模式有待革新、课程设置亟待优化和英语翻译交互模式不足等问题。据此该文重点从强化顶层设计,夯实翻译教学技术基础;创新教学模式,提高人才翻译实操能力;完善课程设置,实现学生应用能力提升;建设交互平台,创造跨越时空交互空间等方面,提出英语翻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信息化;英语翻译专业;应用型人才;跨文化;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2-0166-04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zation, there has been a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translation majors in universities,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shift of teaching methods from traditional teaching to blended teaching, the shift of teaching content from textbook texts to the integration of network resources, and the shift of the role of teachers from the leading role to the guiding rol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provided suppor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in English translation majors, but in practice,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awareness of applied talent cultivation, the need for innovation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models, urgent optimization of curriculum settings, and insufficient interaction modes in English translation. Therefore, the emphasis of the paper is to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consolidate the technical foundation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To innovate teaching mode and improve talents' practical translation ability, improve the curriculum to improve students' application abilit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training path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in English translation, in terms of building an interactive platform and creating an interactive space across time and space.
Keywords: informatization; English translation major; applied talents; cross-cultur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慕课、微课等新型教学形式不断涌现,为实现高校教育数字化、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探索基于网络技术的学科教育新模式、充分整合多元化教育资源、提升学生学科应用能力,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步骤。英语翻译专业是英语学科专业体系的重要组成,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实践应用能力[1]。信息化背景下依托信息技术开展翻译教学,能够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强化学生跨文化思维,锻炼学生交流表达能力。然而,通过分析当前英语翻译专业教学现状可知,部分高校仍在培养意识、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交互模式等方面存在问题,阻碍了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有序推进,不利于学生所学理论内化,制约了其应用能力及实践水平提升。据此,本文将立足信息化这一时代背景,探讨高校英语翻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
一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英语翻译专业教学转向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为高校英语翻译专业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各类先进网络技术的持续赋能,加快了英语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变革,也为英语翻译专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英语翻译专业教学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师角色等方面均发生了较大转变。
(一) 教学方式:由传统教学转向混合式教学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英语翻译专业教学方式已逐步由传统教学转向混合式教学。越来越多的高校英语教师开始尝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借助信息技术跳出黑板教学桎梏。各类现代化技术为学生营造了生动形象的翻译学习氛围,也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特点、学科基础和知识转化等提供了指导[2]。信息化时代,教师在保留传统教学模式强互动、强体验等优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网络平台优势,运用电子投屏、多媒体放映等技术拓展翻译教学资源,创设在线教学课堂,个性化讲解英语翻译知识,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提升了整体课堂教学质量,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翻译学习中。
(二) 教学内容:由教材文本转向网络资源融入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英语翻译专业教学内容开始由教材文本转向网络资源融入[3]。相比传统英语翻译课堂教学,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英语翻译专业教学内容更加立体丰富,不再拘囿于单向度的教材文本,而是延伸至更具立体化的网络资源。高校英语教师可多方对接教学平台,灵活运用慕课、微课等网络资源,精细挑选教学素材,丰富英语翻译教学内容。与此同时,英语翻译教师还能够结合学生翻译学习需求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智能化筛选,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设置针对性的线上翻译任务,让学生运用多媒体参与线上模拟翻译,收获沉浸式的英语翻译学习体验。
(三) 教师角色:由主导者角色转向引导者角色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英语翻译专业教师角色由主导者角色转向引导者角色。在翻译教学课堂上,高校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主导者角色,而是充当具体翻译场景的引导者,即教师通过技术指导、在线发布任务、整合网络学习资源,使学生在网络平台中自主学习、自主思考[4]。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传统线下课堂学习场景搬到线上,在学习平台上增设翻译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线上小组中参与实时讨论,切实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合作能力、应用能力,全面深化学生翻译技能理解与掌握。
二 信息化背景下英语翻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一) 应用人才培养意识不足
信息化背景下,各类网络数据不断涌现,各行各业持续迭代,英语翻译作为服务行业发展的有效桥梁,亟需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支撑。目前,不少高校英语翻译专业教师已尝试从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出发,着力提升学生跨文化意识,帮助学生掌握多项翻译技能[5]。然而,在具体实践中,部分学生对翻译的实用性认知不足,更没有认识到信息化背景下自身应具备的翻译应用能力。首先,信息化背景下,部分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乏力,数字化资源、语音实验室、翻译实践平台和网络学习工具等开发不足,不利于推进英语翻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其次,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英语翻译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将大量英语学习时间用于锻炼听力和积累单词等方面,较少立足经济发展、行业变化等运用网络平台展开针对性的翻译能力训练,制约了自身实践水平和应用能力的提升。最后,部分高校英语翻译教师人才培养思维仍待转变,单纯运用信息平台开展英语翻译理论知识的强化教学,尚未从网络平台中挖掘最新行业发展素材,无法真正让英语翻译教学在信息平台中找到契合点,导致整体翻译教学质量较差,制约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效。
(二) 翻译教学模式有待革新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广泛引入微课、慕课、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翻译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运用互联网技术的灵活性不足,翻转课堂、分层提问等教学技能运用较少。首先,部分英语翻译教师只是将线下课堂搬到了“线上”,未能结合学生需求打造贴合实际的翻译资源库,学生缺乏深入探索的时间和思考空间,难以认清自身知识掌握情况,整体翻译实践性和应用性不足,翻译教学效果有待提升。其次,我国部分高校尚未创建理论与应用一体化的网络翻译教学内容,现有的网络平台教学内容也仅局限于理论层面,口笔译实践模拟机会较少,对学生翻译能力的专项考察不够,无法充分提升学生的翻译技能。最后,部分英语教师忽视学生认知现状,未能全面了解学生翻译学习实情,在线翻译资源应用较少,整体课堂内容相对单一,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浅显的翻译技巧,而翻译实战能力的培养十分乏力。
(三) 课程设置亟待优化
在英语翻译教学中,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整体教学质量,保证课程设置结构合理、时长充足,是提升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关键所在。随着高校英语翻译教育的信息化改革的逐步深入,使得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得以持续优化,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分野,为学生参与更为灵活、多元、丰富的线上翻译学习提供了便利,但线上课时远少于线下课时,学生很少有机会自由参与在线翻译应用实训,不利于应用水平的提升。此外,部分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重视翻译理论、忽视翻译训练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中,教师更倾向将主要课时用于开展词汇语义教学[6],相比之下学生参与英语翻译训练时长被削减,还有少数高校的英语翻译训练课程内容被听力训练、阅读培养等代替,学生难以接触不同专业和行业场景下的英语翻译内容,更无法将所学翻译理论转化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英语翻译课程设置仍旧存在较大优化空间,教师应结合英语翻译课程设置现状,系统优化课程结构,提升学生英语翻译水平。
(四) 英语翻译交互模式不足
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工具,英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交互场景,在商业发展、社会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英语翻译时,翻译人员应发挥自身创造性,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向受众展示精准化、丰富化的翻译内容。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借助多样化的信息手段开展交互教学,为英语翻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从目前来看,信息化背景下英语翻译交互模式存在短板,部分高校英语翻译网络互动平台建设不足,师生交互教学渠道单一,翻译训练机会较少,存在训练力度不足的问题。在英语翻译教学中,部分学生在教师指引下能够完成词义记忆、文章阅读等任务,但在网络实时交互训练等方面还存在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