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个引路人”精神指引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作者: 王婷 宋少洁 彭剑飞 王鑫 史国良 毛洪钧 冯银厂

以“四个引路人”精神指引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0

基金项目: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2022年研究生教育课题,重点课题“创新实践并举注能大气污染防治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ACGS04-2022006)

第一作者简介:王婷(1985-),女,汉族,天津人,理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大气污染特征及健康效应。

*通信作者:史国良(1981-),男,汉族,安徽安庆人,理学博士,研究员,环境工程系主任。研究方向为大气污染防治与控制。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12.041

摘  要:环境工程教育旨在着眼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伴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培养能够利用系统的环境保护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环境工程问题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教师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以“四个引路人”精神为指引,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是育人的根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夯实专业知识基础,提升专业理论素养,是环保事业的基石;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激发创新活力,是科技制胜的关键;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服务国家需求,厚植爱国报国情怀,是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通过以“四个引路人”精神为指引,探索培养“有知识、会创新、懂实践、为家国”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育人模式。

关键词:四个引路人;环境工程;课程思政;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2-0170-04

Abstrac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aims to sol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s who can use the systematic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solve the practical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oblems.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spirit of "Four Guides"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morality: to be the guide for students to hone the character,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core values, which is the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to be the guide for students to learn knowledge, consolidate the professional basic knowledge and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theoretical accomplishment, which is the cornerston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be the guide for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simulate innovative vitality of students is the key to technological success; to be the guide for students to contribute to the motherland, cultivate students to serve the needs of the country and have a strong sense of patriotism, which is the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werhouse. Guided by the spirit of the "Four Guides", the paper explores a training model for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with knowledge, innovation, practical ability, and dedication consciousness.

Keywords: Four Guide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novative ability; talent cultivation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1]。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2],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为国家输送环境保护领域重大科研任务、工程项目所需的创新人才,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3]。这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锚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更加提出了新的挑战。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应顺应国家对环保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确保其专业实践性,侧重于培养在环保技术和工程管理等环境工程领域,具备解决实际环境问题、提升环境工程质量的创新实践复合型人才。通过深刻领悟立德树人的内涵要义,我们以“四个引路人”精神指导专业人才培养,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构建了环境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并通过实践检验,形成了一系列教学与育人成效,并从中不断总结经验,以期实现育人效果的持续提升。

一  推进课程思政,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种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与水体、土壤、大气形成复杂的混合体,在地球化学反应和环境生物的共同作用下,污染物不断变化,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3]。

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的主要育人理念在于,着眼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伴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培养系统的环境保护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育能解决实际环境工程问题的高素质科技应用型人才[4-5]。为此,在育人过程中,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理念贯穿课堂教学和学生培养,让学生胸怀“绿水青山”,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将思政融入课堂,厚植爱国情怀。

教师应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着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教师要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在专业教师队伍中,完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增强价值判断、选择和塑造能力,形成一支师德规范、专业过硬的专任教师队伍。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建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最新颁布的环保政策法规、“双碳”战略等思政元素。按照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的侧重点,抽取案例库中的典型思政案例元素融入课堂,将思政内容有机渗透到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学习中。

在育人过程中,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职责使命,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理论宣讲等弘扬新时代生态文明观的活动,践行南开“公能”精神,传承初心使命担当。提升学生的环境工程专业素养性、科学严谨性、职业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技报国,满足新时代对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培养的需求。

不忘初心,厚植爱国情怀;锐意进取,心怀绿水青山。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多次获得省部级优秀学生、校级“五四”奖章提名、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共青团干部等称号;青年教师获得天津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称号、校级“五四”奖章、师德优秀个人等称号。这不仅是对教学成果的肯定,也是对教师育人和学生学业的极大鼓励。作为引路人,教师坚持切实践行立德树人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指引学生奋斗目标。使学生将浓厚的兴趣和扎实的生态环境专业知识转化为报国热情,肩负起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

二  提高专业素养,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环境工程专业是应用自然、社会和工程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来保护和管理环境、预防和治理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应用型学科[6]。环境工程专业教育主要包括针对水体、大气、固废、土壤和噪声等环境介质的污染问题;研究环境质量、评估环境风险、提出治理方案,具有显著的工程特色。在我国新工科建设和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的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教育致力于培养符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复合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

大学教育是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的主阵地,因此,专任教师应具有扎实的学识和专业技能,即“打铁还需自身硬”。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专任教师要始终立足教学一线,不断学习和掌握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此外,通过教学竞赛等方式,进行教学方法的交流探讨,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使教师实现专业领域的终身学习。在顶层设计层面,在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应抓住关键环节,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结合数字化、智能化的多元教育技术,优化教学环境。

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始终坚持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工程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面向产出,持续改进[7],形成如图1所示的专业教学思路。在育人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主旨,立足我国教育国情,根据不同地区生源的特点和发展实际,对学生实施分类施策培养。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举措,定向发力,基础夯实和专业发展并重。例如,通过专业基本功“摸底”筛查,为不同水平、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具延展性的差异化训练,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夯实专业知识为本,重点讲授解决实际问题的环境科学理论知识和环境工程技术。并通过不断充分整合网络公开课和线下优秀教学资源,在环境工程课程改革中积极运用参与互动的新型教学手段与方法,不断实现由“教”向“学”转变,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实现课程教学和专业育人的持续改进。

南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作为学校首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工科专业,在教学工作中坚持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主动对标《华盛顿协议》和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通过环境工程教育培养,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成果,所培养的学生在研究领域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学生参加“挑战杯”“环境风云”等国家级竞赛并获奖,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专任教师多次获得国家“四青”人才、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省部级人才等奖励,这也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肯定,标志着教师队伍水平的不断提升。通过以上教学和育人改革措施,实现了培养过程中始终秉承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切实做到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