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行业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矛盾分析与实践探索
作者: 吴东姣 路媛媛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行业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研究”(23JDSZK121)
第一作者简介:吴东姣(1987-),女,汉族,江苏淮安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12.043
摘 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系统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工作内容。处理好内容维度上的“系统”与“全部”的辩证关系、育人维度上的全面发展与行业特色的统一关系,便可以破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系统融入行业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理论难题。以航空航天类伟大精神为例,从“知—情—行”的逻辑出发,对伟大精神融入航空航天类院校进行教学设计,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系统融入行业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探索可行路径,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整体性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行业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2-0178-06
Abstract: Systematically integrating the spiritual pedigree of the CPC into the China Modern History is an important work to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Party. By properly handling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ystem" and "all" in the content dimension, as well as the unified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in the education dimension, we can solve the theoretical problem of systematically integrating the spiritual pedigree into the China Modern History of university with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Taking aerospace spirit as an example, starting from the logic of "knowledge-emotion-action", the teaching design for the integration of great spirit into aerospace universities is carried out to explore a feasible path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piritual pedigree of the CPC into the China Modern History of universities with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and to provide ideas for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the spiri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Party; spiritual pedigree of the CPC; university with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China Modern History; teaching method
党的二十大报告与以往历次党的代表大会报告的不同之处在于,首次在大会主题中强调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具体内容的精神弘扬的主题,并明确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要求,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要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部署[1],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2]”“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3]”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弘扬光荣革命传统、赓续红色革命血脉,深入探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科学内涵,认真探寻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实践路径,有助于凝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价值意蕴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铸魂育人的基础课程、培养人才的核心课程[4],是全面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主渠道。宣传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校思政课责无旁贷。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作为高校思政必修课,承载着通过讲授中国近代以来面临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两大历史任务,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四个选择”和“三个为什么”,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的教学目标。在纲要课中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对于推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在纲要课中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时俱进丰富教学内容。现有第一批入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46种伟大精神,在时间维度上完整地包含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与纲要课教学内容高度契合,是很好的纲要课教材“辅助读本”。通过对伟大精神内涵、内容的阐释,将纲要课较为概括抽象的教材内容转化为丰富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用生动的语言、图像、影音代替枯燥的文字,有效提升纲要课的丰富度和生动性。后续随着越来越多伟大精神入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纲要课的教学内容仍然会不断充实和更新。因此,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纲要课的宝贵资源库,要用好、讲好伟大精神,为纲要课教学不断引入新的内容,不断完成教学内容的迭代与更新。
其次,在纲要课中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不断增强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华文明的高度凝练,更集中反映了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就和英雄人物的精神品格,在纲要课中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有助于丰富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和政治认同,鼓舞青年学生以更加积极的精神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在新时代新征程继续弘扬光荣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再次,在纲要课中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有效提升育人质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5]”这无疑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高校可以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奋进力量[6]。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成就、重大历史事件、伟大英雄人物汇聚而成的精神资源,通过纲要课这一重要且主要的思政课渠道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增强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有效提升育人质量,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最后,在纲要课中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明确了思政课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主阵地作用。纲要课作为大学思政必修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责无旁贷。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把信仰的道理讲深刻、把真理的味道说清楚、把德行的作用谈明白;及时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传递给青年学生,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7]。切实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现状和问题
(一) 教学现状
1 教材有涉及但不突出
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年版)》教材进行梳理发现,在第一批正式发布的46种伟大精神中进入教材的仅有15种,分别出现在第四、五、六、八、九、十章。其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出现4种,分别是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抗战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出现6种,分别是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出现3种,分别是特区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出现2种,分别是抗疫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教材对这15种伟大精神的内涵、意义均有阐述,但并未展开做充分的介绍,与之相关的内容并不多,甚至在第八章中还将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归纳为“时代精神”进行了统一的评价。以上表明,目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纲要课教材中有涉及但并不突出。
2 教学理论充分但实践不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者们从“为何融”“融什么”“怎么融”三个角度围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首先,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何融”,即融入纲要课教学的价值意蕴有比较充分的认识。李丹等[8]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教学可以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付胜南[9]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教学可以彰显纲要课内蕴的正确党史观,丰富纲要课教学的历史资源,强化纲要课教学的政治育人功能。其次,对在纲要课中“融什么”,即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的具体内容展开了丰富的理论研究。丁镤等[10]从信仰、担当、奋斗和奉献四个维度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刘爱章[11]从历史、理论、国际和文化四重视野分析脱贫攻坚精神融入纲要课的重要性;还有学者主动挖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46种伟大精神之外的其他宝贵精神,如铁道兵精神[12]、英模精神[13]、北京冬奥精神[14]等。最后,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怎么融”,即伟大精神融入纲要课的教学路径和方法提出了很多可供参考的建议。陈立中等[15]提出要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教学,必须从提高思想认识的高度、把握理论教学的精度、注重实践教学的广度、用好网络教学的热度及提高制度保障的硬度和温度等多个方面着手;何成刚等[16]以长征精神为例,设计了融入历史教学的实践路径。首先要根据长征精神的内涵设计教学目标,其次立足精神层面分析长征的关键史事,如遵义会议体现了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精神,最后设计指向长征精神感悟的研习活动,如通过让学生阅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讲话的部分内容,体会讲话所体现的精神。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对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的价值意蕴有比较充分且深刻的认识,也在积极探索融入的具体精神内容和路径方法。但从文献数量上来看,关于“融什么”和“怎么融”这两个问题的研究整体数量偏少,且多是理论层面的探讨,教学实践工作显得尤为不足,特别是“怎么融”的问题,还未形成一套成体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