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分类协调发展研究

作者: 陈金圣

摘  要:法国高等教育存在大学和大学校“二元区隔”的问题。其院校之间的分类协调发展,仰赖于高等教育运行市场化、高等院校办学地方化、高等教育分流与整合和人才培养兼融职业化等核心路径。借鉴法国的实践案例,推进我国高校的分类协调发展,似应利用国家-市场-院校协调机制解决院校分类的短板和堵点,通过优化高等教育生态、加强院校分类管理、推进院校内外共治、加强微观教育改革等举措提供保障和支撑。

关键词:法国高等教育;双轨多元结构;高等教育生态;三角协调机制;院校分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4-0023-04

Abstract: There are institutional difficulties such as the "dualistic sepa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Grandes coles among the higher education in France. The policy and practice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French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 marketization, localization, diversification and integration, diversification and voc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Drawing on France cases, it seems that we should formulate plans and guidelin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er education's internal functions and external needs, utilize the state-market-institution coordination mechanism to solve the shortcomings and blockages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institutions, to optimize the ec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provide safeguards and support through effective initiatives.

Keywords: French Higher Education; Dual-track Pluralistic Structure; Ec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 Triangular Coordination Mechanism; Classification of Institutions

法国创建了大学(Université)和大学校(Grandes ?魪coles)并行发展、精英高等教育和大众高等教育并立的高等教育格局,在高等教育体系和制度方面别具一格,但也存在两大体系间区隔固化、割裂加深、交融困难等问题。为促进高等院校的协调发展,法国持续推动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地方化、职业化改革,引导高等教育合理分流与科学整合,以实现高等教育促进多元类型学生发展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目标。深入研究法国推动诸类院校分类协调发展的实践案例,可以为我国“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地方院校分类协调发展提供域外借鉴。

一  法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双轨多元”格局

法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在中世纪就已诞生一批以巴黎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进入18世纪,一批高等专科学校应运而生。这些专门学院后来统称为“大学校”[1]。至此,法国形成具有明显“二元分化”特点的高等教育,精英高等教育和大众高等教育并行发展。其中,综合性大学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任务,接纳了大部分大学在校生。而精英教育取向的高等专业学院,包括工程师学校、高等师范院校、高等商科学校、政治学院和艺术学院等,通常被称为“大学校”,主要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精英、政府管理人员、企业管理和文化艺术人才。其中,巴黎理工、巴黎高师、巴黎路桥等院校,在全球享有盛誉。

“双轨”格局是法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但双轨化并不意味着其高等院校在院校类型和办学定位上就失去了多样化的特点。尽管法国多科化、综合性的大学总体上呈现出某种标准化、均衡化倾向,但其高等专业学院涵盖军事、农业、工程、医学、建筑、商业、政治和艺术等众多学科专业,且多样化办学和发展的趋势有增无减。此外,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对工科人才的巨大需求也极大地促进了工科学院的发展。这类学院往往由企业家和地方当局联合主办,直接培养和造就工业人才[2]。法国还先后创办了短期高等教育性质的高级技术员班和大学技术学院,使法国高等教育机构更趋合理、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2]。同期的高等教育改革还使短期培训课程、有选择进入的长期学习课程和非国家授予学位的特殊大学学位课程这三种新型高等教育得以发展起来[2],进一步完善了高等教育体系。至此,法国高等教育也具备了多样化的特征,学生和教育机构的异质性因产品的专业化和高等教育的扩展而得到了加强。依据法国教育主管部门统计数据,2019年法国共有公立大学71所,工程师学院275所,大学技术学院108所,商业和管理类学院334所,高等艺术、文化学院298所,医药类院校552所,以及其他法律、新闻、教师培训与社会事务等专业性学院[3]。

二  法国诸类院校分类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

法国诸类院校分类协调发展源于不同类型受教育者的多元教育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需求,是在国家、市场和院校三种核心力量的推动下,通过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地方化、职业化和高等教育的分流与整合等途径来实现的。

(一)  高等教育运行的市场化

法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国家主导倾向突出,高等教育体系的市场化程度较之美、英、澳等国相对滞后[4],但同样是运行在由国家、市场和院校等多重力量交织的制度与技术环境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背景下,法国高等教育运行的市场化倾向日渐加强。

法国的大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在办学中素有同地方行业企业、社会机构合作的传统,大学系统在大学校系统的竞争和影响下也逐渐加强同地方企业与其他机构的合作,这其中就蕴含着市场的驱动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战后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持续改革,也明显推动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准市场化倾向。许多正在进行的改革都可归并到“市场化”的旗帜下,从国家权力的部分撤出到将战略权力分配给大学管理层,以及新形式的产学关系[5]。地方政府和工商企业对高等教育进行投资,直接推动着高等教育运行的地方化和市场化。大学在国家逐步分权的改革进程中获得办学自主权,可以有效回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同时保障自身的特色办学,使“每个教育机构都在属于自己的社会地位上有自己的尊严和作用”[6]。在此背景下,契约管理等市场化管理手段也被引入,大学同政府签订四年绩效合同,政府按此对大学进行拨款,并对大学的绩效进行评估(如国家评估委员会受托对大学进行的强制性评估)。依据欧盟2006年关于市场化取向高等教育治理的愿景,法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上述改革完全符合该愿景所指出的“资金来源多元化、大学提升管理自主权和大学加强同企业的联系”[7]等改革方向。当然,这些改革也不过是国家在总体上开展市场机制和竞争制度的“试点”[8]而已,但市场机制的作用确实随着改革在逐步加强。

(二)  高等院校办学的地方化

在法国高等教育格局中,高等专科学校从其诞生之始就具备了主动面向地方需求、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因。这类院校中的工程师学校、高等商科学校直接面向地方工商业的发展需求,加强同地方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培养工商业发展所须的科技和管理精英。高等专科学校响应社会需求的办学思路和取向,也深刻地影响了包括大学在内的各类高校。

在工业化的驱动下,国家开始注重让高等教育为地方工商业发展服务。反映在各类学院的办学方面,法国各地设立的理学院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回应地方工商业的发展需求,针对本地区工商业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学习内容,例如波尔多的酿酒和木材制造专业、格勒诺布尔的造纸专业、南锡和巴黎的空气动力学专业等[1]。不仅如此,工业化的发展进一步催生了不少新型工科学院。这类工科学院主要培养以“工程师阶层”为代表的工业人才,大多数由企业家和地方当局联合创办、维持和管理[1],直接为地方工业化的发展服务。此外,法国采取学区制,结合各学院地理、经济和人口等因素来规划和发展高等教育,也推动了高等院校同地方的融合发展。

(三)  高等教育的分流与整合

法国的大学传统上趋向于基础理论教育,以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但法国高等教育职业导向也较为突出,综合性大学在开展基本理论教育的同时也日渐强调专业实践教育。相应地,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学业基础和未来打算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和修读课程,进而获得普通文凭或职业文凭中的一种。这两种性质的文凭,为学生提供了继续深造和参加工作两种不同的选择。

高等专科学校及占据其中优势地位的大学校,更是着眼于培养政府及公共部门、教育界、工商界、文艺界等高级专门人才乃至精英人士,在人才培养方面聚焦于专门领域,注重对学生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培养,人才培养活动注重与行业产业密切协同,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和精英取向。大学校的毕业生在接受精英教育后一般具有更扎实的专业知识、更突出的实践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其进入社会的最终流向也多为跻身社会的上层。

在大学和大学校之外,法国还有多种形式的短期高等教育,最典型的是大学技术学院(IUT)和高级技术员班(STS)。前者主要培养适用型科技人才,其师资由大学教师和行业企业专业人士组成,教学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完成学业者颁发大学科技文凭(DUT);后者则类似我国的高级技师学校,主要培养各类高级技术员,为学员颁发高级技师文凭(BTS)。法国高等教育的职业化倾向,保证了大学生在各阶段学业结束后的选择机会,实现了学生深造和就业的平衡,也构筑了立体化的高等教育体系。

(四)  人才培养导向的职业化

基于对大学系统学生就业出路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多元人才需求的考虑,法国在二战以后就开始注重高等教育的职业性。战后发展较快的短期高等教育,加强了高等教育的职业化倾向。1984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强调,“公立高等教育提供的培养,同时具有科学性、文化性和职业性”[9]。此后,法国在大学第一和第二阶段分别设立了新的职业性导向的文凭——大学科技学业文凭(DEUST)和新的硕士文凭(Magistere),以引导和保障大学的人才培养变革。20世纪90年代,法国大学系统开办学制为三年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大学职业学院(IUP),借助大学和行业企业共同实施的教学来培养实用人才,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其后,大学职业型学士文凭(Licance Professionnelle)正式设立,以加强对修读这类文凭的学生的就业准备,强化其职业胜任能力。进入21世纪,法国开设了专门的职业培训大学,并设立大学工程文凭(DUT),开展工程师培训[10],以进一步促进实用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的就业。

纵观战后法国高等教育领域的职业化改革,其根本动因仍然是希望通过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满足部分受教育者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后顺利就业的需求,并由此促进高等教育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客观地看,高等教育职业性的加强,进一步推动了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不同院校之间的分工协调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