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师落实立德树人及多部门协作育人现状的实证探析
作者: 胡记磊 邹文君 徐潇宇 郭飞 左清军
摘 要:研究生导师落实立德树人、与多部门协作育人关乎研究生培养的效果。该研究以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为例,调研30名研究生导师和2位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旨在呈现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现状和多部门协作育人过程中面临困境。研究发现,研究生导师更重视学生毕业要求相关的内容,对于立德树人职责的认知还有待提升,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与过程育人有待加强。此外,探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预警机制、多部门协作、加强导师能力建设角度的改进需求。
关键词:立德树人;过程育人;预警机制;多部门协作;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4-0047-04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by graduate student supervisors and the collaboration with multiple departments are crucial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graduate student training. In this study, 30 graduate student supervisors and 2 staff members of related departments were surveyed in the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of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to presen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mplementing the duties of graduate student supervisors in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multi-departmental collaboration in nurturing student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graduate student supervisor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tent related to the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of students, but their knowledge of the responsibility of moral education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the ideological guidance and process of educating students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In addition, the need for improv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arly warning mechanisms, multi-departmental collabor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capacity building of instructors in the postgraduate training process are discussed.
Keywords: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process cultivation;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multi-department collaboration; training quality
硕士研究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教育部于2018年1月制定《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2],明确指出要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明确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而研究生导师要完成这一职责,也不得不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做好和相关部门的协作。如今,各个学校早已制定了对应的实施细则,在落实过程中研究生导师们是已经完全落实还是依旧面临困境?本文以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为例,旨在从研究生导师的角度指出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现状、困境,探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预警机制、多部门协作、加强导师能力建设角度的改进需求,希望能给相关部门一些启发。
一 调研方法
(一) 调查问卷编制及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的研究方式,使用了问卷调查法和无结构性访谈法[3]。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的编制均在使用了卡片法和预调查反复修改确保其信度和效度后,才形成最终问卷和访谈提纲[3]。本研究数据分析以定量分析为主,对于某些问题深入研究用定性分析的内容做补充。
(二) 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简称研究生办)负责人以及研究生辅导员。本研究对于研究生办负责人和研究生辅导员均采用一对一无结构性访谈的方法进行调研。本研究对于研究生导师采取系统抽样的方法,在该学院96名研究生导师中抽取30名导师(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作为调查样本。样本中小于30岁1人、30~40岁19人、40~50岁10人(其中男性导师26人、女性导师4人),因此收集的样本具有代表性。本研究采用网络自填式问卷的方法发出问卷32份,回收有效问卷30份,问卷有效率为93.75%,并对有兴趣接受进一步访谈的2名硕士生导师进行了一对一无结构性访谈。
二 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现状
(一) 研究生导师对文件的了解程度有待加强
本研究要求研究生导师自评对学校学院关于研究生培养的纲领性文件的了解程度,5分为满分,自评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数据的标准差数值均较小,说明离散程度低,该平均分的代表性高。导师们对这5份文件的了解程度的平均分高于4分的占80%,低于4.5分的占90%,这说明对于文件的了解程度较高。考虑到受调查样本中博士生导师数量仅有7人,占比较低,所以可以理解对博士培养方案的了解程度低。但是每一项的自评最低分为2分或者1分,说明个别老师对文件的了解程度不高,需要加强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纲领性文件《三峡大学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自评平均分排在倒数第二,这说明导师们普遍存在重视具体标准,轻视纲领性文件的问题,这不利于落实导师的立德树人职责,在未来研究生的培养中容易陷入重视可量化的影响毕业的指标而轻视研究生的思想引领、人文关怀等不易量化指标的陷阱,从而影响对研究生的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 全方位育人,需加强思想政治指导
根据《细则》文件精神和硕博毕业要求,我们对研究生培养的几项重要指标请导师们根据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并且对于每个选项进行赋值,排在越前面赋值越高。结果发现,重要程度前3名分别为科研相关的日常指导、产出科研成果指导和毕业论文或毕业实践指导。后续排名从高到低分别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科研道德指导、人生规划指导、思想政治指导、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和专业实践与创新比赛指导。此外,从排在第6位的人生规划指导(得分115分,占10%)开始,后续得分开始呈现断崖式下降。这个结果与王丽华[4]的调研结果一致。
《细则》中导师的立德树人职责的第一条就指出要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指导,但其重要性排序偏低。根据与导师们的访谈结果得知:导师都知道思想政治指导非常重要,但因以下三方面原因导致实际操作中重视程度不足:①思想政治指导不涉及研究生毕业的可量化指标,相比于毕业的量化指标可以放一放;②思想政治教研也不是导师的日常工作主线;③很多导师自己的思想政治指导能力不足,无法给予指导。同时,导师和研究生自己大多也认为思想政治指导应该是研究生辅导员的职责范围。
(三) 全过程育人,部分研究生导师指导频率有待提升
研究生培养要求加强学术科研指导,学术科研指导的主要形式为开组会和一对一指导。根据《细则》要求导师每月与研究生进行学术研讨或科研进展汇报至少2次,并且在学院研究生办的文件中也要求每两周1次组会。本文调查了导师们给研究生开组会和一对一指导的频率,其中每周开1次组会共6人(占20%)、每两周开1次组会共12人(占40%)、不定期开组会(低于每两周1次)共11人(占36.7%)、逐一讨论形式仅1人(占3.3%);一对一指导中,每月4次及以上共7人(占23.3%)、每月2~3次共15人(占50%)、每月1次共7人(占23.3%)、每学期1~2次仅1人(占3.3%)。从统计结果来看,有60%的导师能保持两周一次及以上的组会频率,有接近3/4的导师保持和学生一个月2次及以上一对一指导的频率。但将两个统计数据进行重合后发现:有5名也就是1/6的导师低于两周一次组会或者1个月2次一对一指导频率,这个占比较高,因此需要加强对导师对研究生日常指导的管理,建立督促机制。
三 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需求
既然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目前还有不少不足之处,那么是否可以有一些措施改善这一现状呢?本研究期望通过研究常见的几个改进措施现状,给有关部门一些启发。
(一) 全过程育人,需建立预警机制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监管
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和“三全育人”都要求全过程育人,而全过程育人要怎么做才有效呢?欧阳光华等[5]认为应该建立研究生培养过程预警机制。本研究根据研究生培养的相关文件和实际情况选取研究生培养的13个关键环节作为预警节点,采用多选题,请导师自选对研究生失范行为的预警需求和协作需求。为了便于数据分析,本研究根据预警需求和协作需求进行离散,将所有需求分为高、较高、较低、低四档,并按照预警需求的得分对所有预警节点进行排序,调查结果见表2。从数据结果看:①学生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倾向是最需要进行预警的情况,属于高预警需求和高协作需求。②学生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是较为需要预警的情况,属于较高预警需求和较高协作需求。③学生毕业相关的科研要求都属于较高/较低预警需求和较低/较高协作需求。④学生有较严重病情影响科研及学习和学生出现违反学校纪律及规定的情况属于较低预警需求较高协作需求。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不能按时进行学术汇报属于低预警需求和低协作需求,这说明导师们对于研究生科研日常进度关注还有待提升,也和前面关于过程培养的频次相呼应。
此外,对于研究生失范行为的预警处理统计结果见表3。一般情况导师们倾向责任自理:小问题自己先进行谈话或者组内帮扶,严重的就联系家长。但是前文涉及到的高协作需求的心理问题、违纪问题就希望和辅导员共同解决。有趣的是选择负强化的惩罚机制的导师非常少,只有9人,占比30%。经过对导师的访谈了解到:导师对研究生的负强化手段有限,并且效果也不佳。
(二) 全员育人,还需提升协作育人效果
前文也提到了一些研究生的培养问题需要多部门协作共同育人,本研究也调查了多部门协作的现状和导师对合作部门的满意度情况。其中,导师与研究生办、学工办、校心理中心、学位办和其他部门有过合作的人数分别为24、7、2、5和3人。可以看出,和研究生导师们协作最多的部门是研究生办公室,其次是研究生辅导员,但是选择的频次断崖式下跌,说明主要是研究生办公室和导师们协作,其他部门协作较少。合作满意度的统计结果为:平均分8.267分(总分10分),众数和中位数均为9分,最低和最高分分别为1分和10分,标准差为1.82,说明离散程度低,平均分具有代表意义。从满意度结果可以看出,导师们对于协作部门的满意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