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国际中文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析

作者: 寇振锋

摘  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更名后的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优化势在必行,突出“中国系列”课程尤为必要,从中华文化知识课程、中华才艺课程、中外融合课程三大模块中提炼“文化自信自强”之精髓,由此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的课程体系。只有掌握“文化自信自强”的精髓,才能成功培养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人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自豪地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自信自强;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中文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4-0051-04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aking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as the guide, promot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Therefor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renamed cultivation model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is imperative, and it is particularly necessary to highlight the "China Series" curriculum. The essenc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is refined from the three modules of Chinese Cultural Knowledge Curriculum, Chinese Talent Curriculum and Sino-foreign Integration Curriculum, thereby constructing a curriculum system of Chinese discourse and Chinesenarrative. Only by mastering the essenc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can we successfully cultivate graduates majoring 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Everyone can tell the story of China well, spread the voice of China well, and proudly showcase a trustworthy, lovely, and respectable image of China to the world.

Keywords: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major; course settings

在2023年10月7日至8日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将文化建设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位置。此前,习近平总书记于202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可以说,这就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如果我们从国际中文教育的视角予以解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详细阐明了与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息息相关的内容:“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另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明确规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和博士更名为“国际中文教育”[2]。毫无疑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也即将正式更名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本科。因此,由“汉语国际教育”到“国际中文教育”名称的转变,更应该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理念的转变。针对当前的国际中文教育,崔希亮[3]就曾指出:“现在进入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到了对事业的发展和学科的发展进行反思和总结的时候了。”可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在倡导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培养未来国际中文教师的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相关问题。

毫无疑问,作为新时代的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自信自强尤为必要。只有对中华文化有深入了解,才能做到“文化自信自强”,才能更有底气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换言之,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自强”这一目标是重中之重,必须切实掌握“文化自信自强”的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海外汉学精华。

故此,在努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有必要重新审视与探讨更名后的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不仅要使“教得好”与“学得好”之间做到完美统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我们还要思考如何把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自信自强的高素质人才。

一  课程设置的基本目标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根本遵循,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版)(以下简称《国标》)为蓝本,对焦其课程设置要求,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  明确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核心目标

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自强”之间的姻缘关系。我们要继承和传播什么样的文化?如何彰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文化自信自强”视域下,明确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科的发展需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国际中文教育人才所需的“文化自信自强”这一核心目标。

(二)  注重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操——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在制定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建设方面,要熟知加强中华文化教育就是为了推进和展示“文化自信自强”,明确作为未来国际中文教师的青年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三)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华文化和汉语言文字的教学者和传播者,在提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同时,全面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效能。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发展需要,立足中国实践,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扎实底蕴,同时具备向全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能力。

(四)  对焦《国标》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对焦《国标》的同时,并紧密结合“文化自信自强”,突显培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文化软实力。《国标》本来是主动对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而建立的教学工作质量保障体系。《国标》最关注的是学生最后“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和“学好了什么”[4],最终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服务。

(五)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模块体系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模块体系。打造突显“中国系列”的模块化课程,其中包含中华文化知识课程、中华才艺课程、中外融合课程三大模块,从中提炼“文化自信自强”之精髓。

(六)  开拓跨文化与中外融合视野

更名后的国际中文教育专业需进一步增强中外融合的国际化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力度,对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进行全面梳理和调整,增加国际化视野强和中外融合度高的课程,同时增加“文化自信自强”的思政课程元素。

故此,我们只有突出“文化自信自强”目标体系建设,才能满足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培养合格国际中文教师这一总体目标。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优化,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  课程设置的基本方案

根据习近平文化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及国家发展战略所需,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优化要以“文化自信自强”为根本遵循,以“中国系列”课程为出发点,同时对焦《国标》,优化课程设置[5]。我们可以尝试实施如下具体的课程设置方案。

(一)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强化“文化自信自强”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完善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现行的“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坚定的民族精神。”这一培养目标调整为“立足中国实践,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底蕴。”如此调整,必将更有利于彰显培养学生“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素质与能力。

(二)  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中国系列”课程

立足中国实践、讲好中国故事,打造“中国系列”课程是关键所在。明确在“中国系列”课程中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力。关于“中国系列”课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中华文化知识课程、中华才艺课程、中外融合课程三大模块。

1   设置中华文化知识课程模块

这一模块课程基本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当代中国国情等能够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精髓的课程。

2  设置中华才艺课程模块。

这一模块课程基本包括,中国书法、中国剪纸、中国茶艺、中国京剧、太极拳和中国武术等能够突出中华文化技能的课程。掌握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才艺和手工技能,能够为毕业生将来从事国际中文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打好基础。

3  设置中外融合课程模块

这一模块如海外汉语教学研究、世界汉语教育史、中外文化专题研究、跨文化交际和海外志愿者讲习等。尤其是海外汉语教学研究、世界汉语教育史课程,是掌握海外各国保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是展现“文化自信自强”的最佳形式。回顾世界各主要国家汉语教育的经典案例,尤其认识到各国汉学家对中国文化传播的突出贡献,更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培养未来国际中文教师所具备的“文化自信自强”的厚重力。

三大模块之间形成互为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做到传统与当代并行、理论与实践并重。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当代文化彰显了时代精神与自信自强。可见,在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突出三大模块的教学比重,从三大课程模块中充分提炼出“文化自信自强”的精髓,有利于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充分了解,培养“文化自信自强”理念。与此同时,熟悉和掌握中外文化,并能自觉进行中外对比与跨文化交际,能够满足对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

总之,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文化自信自强”这一总体目标,做到“文化自信自强”与专业课程高度融合。通过“中国系列”课程,不仅可以展现学术自信[6],更能够体现“文化自信自强”,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只有如此,学科建设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才能符合国家要求的课程育人、专业育人的总体目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