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的高校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作者: 闫炳才摘 要: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压力在不断增大,容易出现心理上和生活上的压力,加上很多学生对互联网和新媒体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健康水平在不断下降。所以加大面向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力度,构建更加科学的健康教育模式变得更加重要。对此,将在分析当前高校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三位一体的高校健康教育模式,建议树立更加科学的健康教育理念,建立健全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加大健康行为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投入力度,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健康教育评价与管理体系。
关键词:三位一体;高校体育;健康教育;教育模式;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4-0087-04
Abstract: The social pressure faced by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s constantly increasing, and they are prone to psychological and life pressure. In addition, many students depend on the Internet and new media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quality and health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constantly declining. Therefore,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build a more scientific health education model. In this regard,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health education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three-in-one college health education model is proposed, and it is suggested to establish a more scientific health education concept, establish a sound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methods,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in health behavior education and value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health education.
Keywords: trinity;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health education; education model; values
提升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外界适应能力是当前高校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不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还面临各种因素的冲击,所以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身心健康水平,才能更好地学习、就业以及走向社会。同时,由于大学生的个性化素质比较强,有的学生心理发育相对滞后,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特质,个人的心理调节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挫折抗压能力和认知判断能力等需要尽快完善,这就要求高校的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体育课堂之上,过于看重生理健康教育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针对性地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正能量的宣传教育。此外,由于有的高校自身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所以很多学生的健康知识和自我调节能力是相对缺乏的,导致大学生在面对人际互动、求职就业等压力时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因此,为了确保高校更好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建议高校积极构建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模式,将“知识、行为和价值观”教育融为一体,加快实现现有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和补充,有效对接和满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一 三位一体健康育人理念的内涵分析
三位一体的高校健康教育模式,注重的是健康知识教育、健康行为教育和健康价值观教育的有机统一,是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有效创新。具体来说,三位一体高校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需要涵盖健康认知教育、健康实践教育和健康价值观教育三个层面,分别对接大学生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培养、健康行为的养成、健康价值观的塑造等教育需求,并且要实现各个层面上的相互促进、相互渗透,进而确保高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性、立体性、持续性和针对性。在课程安排上,可以通过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对体育基础知识、体育运动技能、疾病预防、健康生活、健康促进、公共卫生、应急救援、心理健康、社会交往和健康调研等内容进行全面覆盖,建立起立体化的健康育人机制。为了将其真正落到实处,需要对高校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进行重构和优化,体现出健康教育的协同性,做到破立并举、顺势而行,有效对接“健康中国”战略的贯彻和落实要求,致力于培养健康素质完备的高素质人才。
二 当前高校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健康教育工作理念与制度规范相对滞后
由于传统的高校健康教育主要是依赖于体育课堂,所以健康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也影响了相关制度规范的及时建设和完善。在国家致力于高等教育扩招的初期,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制度的建设相对滞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日渐成熟,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与制度规范建设被提上日程,带来了高校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改变。但是从整体来看,高校健康教育工作理念与制度规范方面的缺陷仍旧是客观存在的。首先,很多高校现有的健康教育制度建设存在滞后性,很多工作的落实和执行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撑,或者现有的制度缺乏预见性,导致健康教育只是局限于体育教学等个别环节,心理健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仍处于相对落后阶段。其次,现行的高校健康教育管理制度在制定过程中,教学部门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自上而下的机制下,学生常常被排除在外,忽视了学生对健康教育诉求的表达,可能会导致高校健康教育供给的方向与学生的现实需求之间发生偏差,影响健康教育的质量,阻碍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1]。再次,很多高校对自身的健康教育工作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目前主要是依赖于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标准,对学生心理素质、思想价值观素质方面的考核相对薄弱,这就容易导致高校健康教育评价的片面性,不能客观、真实地全面反映大学生的健康素质和水平,最终影响高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格局。
(二) 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相对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健康教育都侧重于体育课堂上的灌输性宣教,而对于内化性的认知教育则相对缺失。尤其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都没有相应的提高,这与高校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有很大的关系,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健康教育体系。首先,有的高校的健康教育内容还没有形成健全的学科体系,对体育课程、心理课程和思政课程的依赖性相对较大,而对于行为学、传播学、社会学、医学和公共卫生等学科理论的融入还相对滞后,健康教育知识内容的涵盖面也相对狭窄,学生能够接受的健康知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呈现出一些碎片化的特征,这必然会影响高校健康教育的成效[2]。其次,有的高校的健康教育课程的知识体系架构存在滞后性,特别是缺乏与传染病相关知识、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和防范技能、重大疫情应对能力等内容,致使学生难以树立起正确的健康价值观念,无法对学生当前在生活与学习中所面临的健康问题进行指导和规范。再次,很多高校对于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如一些学校还没有确立自身的教学大纲,健康教育课程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而且相关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过于笼统,没有区分相应的年级、专业和学情,这样也就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对接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此外,有的高校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健康教育的优势,无论是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还是网络教学手段的应用,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都还存在很多亟待改进的环节。
(三) 健康行为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未能得到足够重视
在高校现有的健康教育模式下,很多高校都将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和健康知识的掌握方面,而对于学生健康行为与健康价值观念方面的教育则是相对忽视。而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把理论知识的内化最终转化为对个体行为规划的指导和实际行为方式的改变,所以高校在健康教育工作中对行为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缺失是不合理的。例如,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行为和价值观的相关课程中,很多高校还没有或较少开设体验式案例教学课程、开放式的心理实验课程、互动式训练课程和突发卫生事件的演练课程等课程,很难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不利于学生健康意识、健康行为和健康价值观念的养成[3]。同时,高校健康教育的实践课程建设和实践思路,也主要还是停留在传统思路和实施体系当中,如对体育课、竞赛活动、社团活动的依赖性比较大,健康教育的实践途径相对窄化,未能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影响了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不利于学生健康水平的全方位提升。再者,大学生健康水平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和运行行为外,还会体现在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性、健康生活习惯、健康卫生技能的应用及突发公共卫生实践的应对等很多方面,所以高校将健康教育的途径过多地集中在体育课堂以及相关活动中是远远不够的。如高校现有的体育教育课程,在某种程度上只能满足学生单一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生理素质的改善和健身习惯的养成,但是却无法对接当代大学生对于健康多元化的现实追求,也不利于学生对健康行为和健康价值形成科学的综合认知。
(四) 没有形成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与干预引领机制
随着在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不断增多,很多高校也开始增设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教育选修课等,但总体上是侧重于心理干预和调控,在心理健康的价值评价与引领方面相对弱化,这会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自我调节和自主纠正,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及时发现和消除。同时,很多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具有即时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现有的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措施,只能帮助学校发现、测试、干预或防范学生心理问题的发展,但是却不能对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积极健康价值观的树立发挥促进作用。进一步讲,高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即便已经纳入整体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但是也多是以选修课为主,无法充分发挥价值观教育方面的引领职能,实现高校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不利于学生健康行为模式的系统养成。
三 三位一体的高校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 树立更加科学的健康教育理念
首先,要丰富高校健康教育的主体。这是因为大学生的健康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高校体育教师和心理辅导人员参与其中,还需要发挥家庭、社会、学生社团等多方主体的作用和职能,这样才能形成多方协同的良好育人局面,更好地对接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4]。尤其是对于学生主体,高校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要把学生有效纳入到健康教育的主体体系当中,鼓励学生在健康教育中的自我调节和相互影响,让学生能够在相互交流和互帮互助中实现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提高应对学习、生活、升学等压力的能力,最终形成和拥有更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积极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