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吸引本校优秀学生报考本校研究生的策略研究

作者: 吴海民

摘  要:针对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中第一志愿报考人数不多、初试上线人数少、需要大量调剂的现实背景,在外部生源难以满足数量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提出立足本校内部生源,更好地吸引本校优秀学生积极报考本校研究生的对策措施,主要包括加大对本校学生考研宣传的力度、构建“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的workshop团队人才培养模式,优先面向本校毕业生选拔科研助理、充分展示学科实力、构建有竞争力的激励机制等。这些措施对缓减地方高校面临的研究生生源数量和质量困境大有裨益。

关键词:地方高校;研究生生源;workshop团队模式;科研助理;招生宣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4-0091-05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realistic background that the number of the first volunteer candidates is not large, the number of the first-line applicants is small, and a lot of adjustment is needed in the local university graduate student enrollment. The external student source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requirements. Based on the internal source of student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attract the excellent students to apply for the postgraduate examination, these mainly include sstepping up publicity efforts to promot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the postgraduate examination of own university, constructing the "tutor + graduate + undergraduate" training mode of workshop team, giving priority to the graduates of own university in selec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ssistants, fully displaying the academic strength of the subject and constructing competi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These measures are beneficial to alleviate the plight of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faced by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local university; graduate student source; workshop team mode; research assistant; admission presentation

研究生教育是大学综合办学实力乃至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一流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培养高层次拔尖人才的重中之重,而作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源头,生源质量是保障教育质量的首要前提。然而,与双一流高校研究生考生如云、趋之若鹜的盛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形势却面临严峻挑战,不仅第一志愿报考人数少,初试过线人数也少,只能依靠四处调剂才能勉强招满计划人数,有的年份甚至还难以完成招生指标。长此以往,不仅生源质量大受影响,生源数量也难以保证。为了增加报考人数与提高生源质量,各地方高校不惜使出浑身解数,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对外部生源的招引上。在每年的报考季不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各种宣传、造势及“路演”。有的高校则把研究生招生宣传任务分解摊派给研究生导师,并将任务完成情况与导师招生资格挂钩。一顿操作猛如虎,实际却收效甚微。“生源不够、调剂来凑”,各地方高校在国家分数线划定后又纷纷卷入到研究生调剂的竞争洪流中,为了抢到稀缺的调剂生源,甚至出现了“半夜复试、凌晨录取、极速秒决”的现象,“内卷化”程度十分严重。即便如此,通过调剂录取到的考生相当一部分来自普通二本、甚至三本院校,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研究生整体生源质量不尽如人意。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调整思路,采取得力措施吸引本校优秀学生积极报考本校研究生不失为一个破解当前困局的可行之举,这对缓减当前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面临的生源质量困境具有积极意义。

一  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围绕研究生生源质量的探讨已有诸多文献,但有关地方高校吸引本校优秀学生积极报考本校研究生以增加生源数量和改善生源质量的相关论述则较为鲜见。迄今为止,针对研究生生源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评价研究生生源质量的方法研究。何其迅等[1]运用德尔菲法确定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对研究生生源质量进行诊断性评估。徐瑾等[2]基于概率图模型,提出从历史数据的模型构建方法、基于概率推理算法的生源质量评价技术。潘星等[3]针对非重点大学研究生生源质量问题,阐述了运用PDCA循环管理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实施方案。李华静[4]、张小民等[5]通过交叉列联表方法分析考生来源和培养质量的相关关系,根据研究生原就读学校的层次将考生来源分为211、985学校,博士学位授权学校,硕士学位授权学校,一般本科学校和独立学院五个类别,构成列联表的列变量,发现从研究生取得科研成果的角度来看,来自不同类别学校生源的培养质量差异不明显,且存在趋同趋势。王沛[6]建立研究生生源质量评价指标的白化权函数,计算和归纳灰色聚类系数矩阵,利用灰色聚类方法实现对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归类评价。吴瑞华[7]基于学缘结构分析,探讨了生源结构对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影响。杨青[8]运用文本分析法,以36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招生简章为样本进行文本分析,生成研究生生源素质量表,开展研究生生源质量的量化评价。郑祖婷等[9]针对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生源质量问题,提出影响生源质量的七种因素,运用结构模型对七种因素进行排序,以此为基础对研究生生源质量进行评价。

二是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对策研究。杨汉国等[10]结合国内对研究生生源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探索,提出了从地方院校生源选拔定位、完善招生管理制度、注重招生风险防控、优化校院宣传体系和构建生源质量反馈机制等几个方面构建生源质量保障体系。钟宇红等[11]、符晓兰[12]提出可以通过举办“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来吸引优质研究生生源。张卫东[13]以中国计量学院为例,介绍了改善生源质量的探索和实践,指出地方院校应努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以特色和实力吸引优质生源是提高生源质量的长远之计。毛佳丽等[14]主要从宏观方面就地方院校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不佳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 提出加大对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改革、赋予地方高校招生工作的自主权是提高地方院校生源质量的最好举措。吴淑媛等[15]认为地方院校应明确办学目标,认真考虑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划问题,在提高综合实力和吸引力上采取有效措施争夺优质生源。查远莉等[16]提出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复试环节, 注重运用能力素质选拔、改进“推免”工作、交流优秀生源等措施来提高地方院校研究生生源质量。杨青[8]提出以明确大学发展生态位、改革现行人才培养方式、完善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三方面为抓手来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蔡亚峰等[17]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探讨了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现状及提升对策。

三是针对本校优质生源培育的途径和措施研究。黄韵等[18]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针对地方高校研究生生源质量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当前各高校抢夺研究生优质生源的举措,提出从本校优质本科生和校外调剂大军中优先挖掘高质量研究生生源的策略措施。何明等[19]分析了本校生源培育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作用,认为本校生源是解决二本高校研究生招生难的一个有效途径,并从加强创新创业训练、建立完善的助学金和奖学金制度、培养学生归属感等方面提出研究生本校生源培育的途径和措施。王晶等[20]提出构建以提升考研公共科目为目标的校内优质生源培养模式,从制度设计上为考研公共科目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基础, 辅之以学工、教务服务体系,助力优质生源提升。杨圣奇等[21]提出设置优秀新生奖、制定优秀本科生硕博一体化培养政策来留住本校优秀学生生源。

综上所述,当前多数地方高校提高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主要依靠“外向型”策略,通过营造招生宣传氛围、组建宣传队伍、精准定位目标院校建设生源基地和优化招生服务细节等措施来吸引外部优质生源。而依托本校内部生源来优化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地方高校不仅数量少,而且措施手段也较为传统单一,难以起到根本性的作用。本文针对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数量和生源质量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思考如何立足本校内部生源,更好地吸引本校优质生源积极报考本校研究生的对策措施。

二  地方高校吸引本校学生报考本校研究生的优劣势分析

(一)  优势

1  信息对称优势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本科生对自己母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科研平台、实践基地、就业潜力、外部环境、住宿条件和社会资源等“硬”信息,相比外校考生有更直接、更直观的认知。对招生信息、招生专业目录、学习资料、复试要求和录取政策等“软”信息,相比外校考生有更快捷、更全面的了解。对导师偏好、指导风格、师风师德、学术实力和研究特色等“隐”信息,相比外校考生有更细致、更深入的掌握。对报名、考试、面试、入学和培养等各环节,都有外校考生难以企及和艳羡的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信息优势条件。

2  政策倾斜优势

从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的惯例做法来看,本科生第一志愿报考自己母校的研究生,可以享受到比调剂生更优先的录取政策;在第一志愿上线考生中,来自本校的学生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享受到比外地学生更优先的录取照顾。此外,许多地方高校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院校,在奖、助学金发放、学费住宿费减免、生活补贴等方面,会出台一些特殊的特色性帮扶、激励政策,这些政策优待往往是非地方性高校所没有的。

3  科研连贯优势

研究生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探究式学习。不少本科生选择报考自己母校的研究生,往往是因为在本科学习阶段就已提前进入某老师的研究团队,且取得了不少成果积累。如果贸然报考外校,很可能就中断了目前辛辛苦苦推进的研究课题和实验项目,甚至被迫放弃目前的科研方向转而另起炉灶,由此造成科研上的损失实则不小。为了避免这种重新选择引起的机会成本,保持科研的连续性和平稳性,很多学生最终选择了报考自己母校的研究生。因此,地方高校吸引本校学生报考本校研究生,相当于提供了“本硕连读”的便利条件,确保了科研的连续性、稳定性。

(二)  劣势

1  对本校学生容易产生“隐性学缘歧视”

大多数地方高校在研究生招生中都倾向于尽可能招引更多的外部生源,特别是那些毕业于985、211、双一流高校的本科生,潜意识当中觉得外校生源质量天然就好于本校学生,认为“外招”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整体培养质量。然而,根据李华静[4]、张小民等[5]的研究表明,本校生源与外校生源的培养质量在统计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教育质量存在趋同趋势。尽管如此,一些地方高校仍以避免“近亲繁殖”为由,对吸引本校学生报考本校研究生的做法不太认可和支持,对“内招”的态度、热情与积极性明显不如“外招”。这种不合时宜的隐性学缘歧视亟待破除。

2  本校学生报考本校研究生的意愿不高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少有志于考研的优秀本科生在高考后选择了就读地方性学校,实话实说是心有不甘的。不少学生在高考中发挥失常,与自己心仪的高校失之交臂,最终去往普通地方性高校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现在考研机会来了,为弥补高考失利、马失前蹄的遗憾,希望通过考研进入自己心目中向往已久的理想学校,实现人生的“二次翻身”,因此在选择考研目标高校时往往会优先考虑外部重点高校而非本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