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作者: 马贵平 乔宁 李琴 杨阳 石淑先

摘  要:工程实践能力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工程伦理教育重视不够、工程实践培养能力不强、工程实践锻炼平台不足等问题,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通过建设“1+N”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群,构建以工程伦理教育为引领、多方协同育人和强化工程实践育人能力等培养模式,在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强和工程伦理素养优的高层次人才方面取得系列成就,并获得社会高度认可,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提供可供参考与借鉴的模式。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实践基地群;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4-0152-04

Abstract: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At present, th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weak ability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cultivation, and insufficient platform for engineering practice training are still existed.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has built "1+N" practice base group for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multi-party collaborative training education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the ability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education have been constructed. The aspect of cultivating high-level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practice ability and engineering ethics literacy have been recognized by the society,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s.

Keywords: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cultivation mode; practice base group;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专业学位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渠道。2008年教育部增加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推出了“全日制专业型硕士”[1];2017年硕士研究生录取中,专业型硕士占比56%,招生规模首次超过学术型硕士;预计到2025年,专业型硕士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与规模上完成预定目标形成反差的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质量难以达到社会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其实践和应用能力还存在质疑,进而影响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整体发展[2-3]。2020年7月29日,习近平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中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明确要深化产教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实践创新能力,推进培养单位与行业产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在国家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端应用型和工程实践型人才需求激增的背景下,专业学位硕士在研究生培养类型中逐渐彰显突出和重要地位[4]。

本研究以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材料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结合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以下简称“常州院”)在服务区域经济、行业发展及长三角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提出并实施依托区域研究院为载体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并探索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可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  工程实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  工程伦理教育重视不高

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晚,工程伦理意识相对薄弱,片面地认为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只需要培养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力,而工程伦理教育则无足轻重,但国内外的工程问题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程伦理负面问题愈渐突显[5]。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经历工程活动后将会走向管理岗位承担更加重要的决策责任,因此需要加强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伦理价值观的培育和伦理决策能力的培养,重视他们对基本的工程伦理原则的全面把握,深化他们对工程师责任、义务和道德底线深层次的理解,把工程伦理教育作为培养兼具专业知识和伦理素养的高层次工程师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以期工程师在进行工程活动时自觉地做到把公众的安全、健康、福祉放在首位[6]。

(二)  工程实践培养能力不强

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国内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过于注重理论性知识和考试成绩,对工程实践活动和应用型研究工作重视不够,偏离了材料学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尚未构建完善、专业、针对性突出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校内导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背景和技术应用能力,校外兼职导师难以对专业学位硕士的工程实践作出实质性指导[7];专业学位硕士生源呈现出多样性和跨专业性等特点,而工程实践课题来源单一、理论性强等,不能开阔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视野,工程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锻炼和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优势不突出,无法满足社会对工程实践和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从而导致就业优势偏低和竞争力不强。

(三)  工程实践锻炼平台不足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场所和平台缺乏,不能满足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部分企业导师被动式兼职校外导师,校企一体化育人成效不明显。企业出于经济利益、安全因素、生产实际、疫情防控和技术人员不足等诸多考虑,不愿意为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工程实践基地或场所,参与协同育人的热情不高[8]。企业和高校存在价值观差异,对校企合作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部分高校自身资源有限,且未能与企业形成稳定或良性运转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或工程实践基地,难以正常开展工程实践教学,导致专业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二  工程实践培养模式及案例分析

(一)  工程伦理引领,践行初心使命

材料院于2017年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开设工程伦理必修课,该课程结合材料与化工专业特色,将课程内容定位于材料与化工伦理、材料与化工中的责任伦理、利益伦理、环境伦理、工程师职业伦理、化学类实验室安全伦理和科研伦理,与专业方向高度契合[9]。教学方式上采用“知识内容线上学、实践内容线下学”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和小班教学模式,通过“重返危机现场”、案例讨论、观点辩论、情景剧表演和专家进课堂等方式,利用翻转课堂模式,教师引导、陪伴和激励学生行动、体验和挑战,让学生扮演工程中的不同角色,深刻体会工程实践活动中的内在要素及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关系,时刻把公众的安全、健康、福祉放在首位[10]。深入挖掘思政要素,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抗击新冠感染疫情中的“北化科技力量”融入责任伦理教学;将“打破外国盐垄断,创新侯氏制碱法”的大国工匠——侯德榜作为榜样融入职业伦理;将“一闹就停”到“一枝独秀”的PX(对二甲苯)项目之邻避效应融入利益伦理教学;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观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色化工的钢铁清洁生产工艺融入环境伦理教学;将“从自我约束到团队管理”的安全文化建设案例融入实验室安全伦理教学;将科研诚信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把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通过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协同作用,同向同行,增强学生责任和使命担当意识,激发学生的知识和实践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把学科专业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职业发展和规划提供伦理责任、价值塑造、道德修养的方向引领和保障。

常州院支持和鼓励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加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组织的产学研对接会及技术交流会,培育学生的专业情感及对未来职业的规划性和前瞻性理解认识。鼓励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加国家战略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成果转化项目及企业委托开发项目等课题基础研究、概念验证、工程实践及成果转化,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和热情。常州院通过多渠道把新材料行业专家请进实践课堂,解读当前国内新材料的最新进展和“卡脖子”技术前沿问题,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强学生强国兴邦的责任意识。邀请无锡创彩化工有限公司、江苏博砚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先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和常州强力电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的创业人员或技术专家参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授课与研讨,解读中国制造强国战略及我国高端化学品的挑战和机遇,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组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赴华润化学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分公司、常州强力电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先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行业重点单位进行工程实践学习,使学生提前对高端化学品的行业需求有更真实和前瞻性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行业认同度和行业情怀。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全方位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家国情怀、行业认同、专业情感和责任意识,践行新时代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研究生临时党支部和企业支部、产业园和常州院等党支部开展支部、党团系列共建活动,通过系统、全面、创新和个性化的培养与交流,强化党员对常州院发展理念的认同,丰富常州院研究生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提高学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实现研究生的思维升级、技能转变、团队融入。

(二)  多方协同育人,创新培养体系

常州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培养基地,是在北京化工大学的指导下,以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目标,围绕北京化工大学“双一流”学科在长三角区域开展协同创新、工程转化应用的实践基地,由常州院为工程实践主体,通过培育和选拔专业水平高和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双导师队伍、建设实验室和工程基地、完善教学实践基地管理模式和制度,满足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工程理论课程教学、专业工程实践、德育教育和生活保障等教学工程实践要求,提升校企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创新创业、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等多方面能力,促进学校、政府、企业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深度交流和合作。企业开放生产设备和中试车间为学生的生产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常州院将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引入工程实践基地,为企业提供分析检测、科技咨询等服务。常州院定期召开研究生专业实习成果汇报会,校内校外导师参与联合考核,加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与的生产实践活动在毕业论文考核体系中的比重。此外,在常州院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还可申请享受常州科教城“金凤凰人才引进计划”生活经费补贴,既有利于研究生适应新的学习工作环境,也有利于调动研究生参与工程实践的积极性,增强了研究生服务常州区域发展的意识。截至2021年底,累计共有北京化工大学230名研究生享受该人才政策补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