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与实施路径
作者: 李雯静 李光恩摘 要: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既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核心要义的内在要求,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任务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法治思想将法治人才培养纳入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布局,从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法律兼修、理论实践并重等方面明确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高校法学教育在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地位,优化法学学科课程体系,强化法律实践教学环节,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输送高素质法治人才。
关键词:法治思想;新时代法治人才;法学教育;道德素养;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4-0160-04
Abstract: Cultivating legal talents in the new era is not only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core essence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the rule of law, but also a realistic need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rule of law. Xi Jinping's thought on the rule of law incorporates the training of legal talents into the overall layout of the comprehensive rule of law, and clarifies the basic requirements for the training of legal talents in the new era in terms of firm ideals and beliefs, both morality and law, and equal emphasis on theory and practice. Leg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dhere to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the rule of law in the training of legal talents in the new era, optimize the subject curriculum system,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teaching link, and cultivate high quality legal talents for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the rule of law.
Keywords: thought on the rule of law; legal talents in the new era; legal education; moral literacy; humanistic spirit
法治人才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和战略支撑,高等法学院校作为我国法学教育的主要场域,是培养法治人才的前沿阵地,必须直面和回答“培养什么样的法治人才、怎样培养法治人才”等关键性问题。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一系列关于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和我国法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提供了思想依据,指明了前行方向。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战略布局下,我国法学教育必须进一步发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领功能和指导作用,明确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与实施路径,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和法治工作队伍。
一 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的思想依据与现实需求
(一)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的思想依据
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构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的核心内容,为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提供了思想依据。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立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对法治工作队伍建设进行了顶层谋划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至关重要。[1]”法治工作队伍的来源和基础是法治人才,建设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自然离不开高质量的法治人才资源。因此,在2018年8月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系统阐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十个坚持”,明确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1],基本形成了关于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重大命题。2020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研究谋划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和法治队伍建设长远规划,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1],阐明了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性保障作用。在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完整论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十一个坚持”,再次强调了“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1],确立了法治人才培养和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上述关于培养德法兼修法治人才、建设德才兼备法治工作队伍以及创新中国法学教育的一系列深刻论断,不仅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也为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提供了思想层面的根本依据。
(二) 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不仅包括更为丰富的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追求,也包括更高水平的民主、法治、公平和正义。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是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坚强保障。法律实施,关键在人,法治事业,成败在人,法治人才是法治工作队伍的生力军,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支撑与核心力量。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推进必然需要大力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只有培养出一大批高质量的法治人才,锻造出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才能更好促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实现,才能有效推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因此,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不仅凸显了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关键地位,也对培养高素质的法治人才、建设德才兼备的法治工作队伍提出了全新要求和更高标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明确要求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进一步体现了加强法治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1]”所以,为实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无疑也就成为了新时代法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在2018年8月24日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对新时代高校法学教育培养法治人才的使命任务作出了重要论断,明确指出“要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和法治人才培养,更好发挥法学教育基础性、先导性作用”[1]。因此,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法治生活的需要、助力法治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就成为了新时代法学教育的当然使命,即必须教育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二 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关于建设德才兼备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和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的重要论述,不仅为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提供了思想依据,为新时代法学教育指明了方向任务,也明确了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即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法律兼修、理论实践并重。
(一) 理想信念坚定
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首要的基本要求是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2021年1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明确强调,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2]。“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3]”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如果法治工作队伍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难以坚决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政法队伍的政治灵魂。[1]”因此,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对于法治中国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实践层面看,我国的法治工作队伍主要包括立法队伍、执法队伍、司法队伍和律师队伍,对于立法、执法、司法三支队伍来说,理想信念坚定就是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恪守职业道德,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而对于广大律师队伍而言,则是要“把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法治作为律师从业的基本要求”[1]。法治工作队伍的理想信念很大程度上形成于法治人才的培养阶段,因此,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的培养必须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将政治素养和法治素养紧密统一起来,使其始终怀有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坚持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与理论自信,秉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定不移践行和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二) 道德法律兼修
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具体到对法治人才的基本要求即是道德与法律兼修。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对法学专业学生提出了“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希望[1]。这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指明了方向,即必须紧紧围绕“德法兼修”这个核心。“德”即普遍意义上的道德,是人的思想品德修养;“法”即法律,是关于法律的知识和技能。法律的准确适用不仅需要法律人的专业技艺,也依赖于法律人的道德品质。法律要在社会中获得有效实施,离不开道德的有力支持;而道德要引导人的行为,也离不开法律的规范与约束。正因为如此,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也是我国法治的鲜明特点。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对法治工作队伍的要求是“德才兼备”:在“德”方面,即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在“才”方面,即必须掌握扎实的法学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落实到高素质法治人才的培养来说,就是要注重法治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注重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对法学教育的支撑作用,做到法学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互协同[4],也即要求道德与法律“兼修”,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在深入推进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强化伦理道德及思想品德教育,重视道德素养、人文精神、家国情怀的熏陶,全面培养系统的法学知识、扎实的理论基础、坚定的法治信仰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道德与法律兼修。
(三) 理论实践并重
法学学科既有很强的理论性,也有鲜明的实践性,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就法学教育而言,理论教学历来都是法治人才培养环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践训练亦是法治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在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现实背景下,一方面,法学理论可以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正当性证成,夯实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法律实践也有助于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稳步前进。因此,高素质法治人才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也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处理好法学理论知识传授与法治实践能力训练的关系,使法治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步提升。首先,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固然要掌握科学的法学知识和法治理论,只有夯实法治理论基础,才能在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中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功能,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其次,社会现实是不断变化的,法治实践也总是不断发展的,因而法治人才的实践能力也必然要同步发展。在全面依法治国实践进程中难免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法治人才必须更加重视和参与社会实践,提高法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法律实践能力,养成法治实践意识和实践关怀,密切关注法治中国建设实践,深入走进和了解中国法治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积极回应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从中国法治实践中来、到中国法治实践中去。理论与实践并重要求新时代法治人才必须全面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法学理论创新符合中国法治实践并且有助于推动中国法治实践,成为一支能够应对中国法治建设实践需求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