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思政教学元素与案例探讨
作者: 陈景超 樊瑞峰 徐建斌 郭亚飞
摘 要:药物化学是利用化学的概念和方法发现确证和开发药物,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机理的一门药物综合性学科。根据新时代思政教育的要求,该文结合药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对课程思政的具体开展进行讨论,并以专业知识点为契机,采用我国著名科学家为引导,通过讲述其先进事迹,把爱国精神、科学素养、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在恰当的时机融入课堂,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政教育。
关键词:药物化学;药学家;先进事迹;思政元素;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4-0185-04
Abstract: Medicinal Chemistry is a comprehensive drug disciplinethat uses the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chemistry to discover and confirm and develop drugs, and to study the mode of action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of drugs in the body from the molecular level.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of Medicinal Chemistry and the specific development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takes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oint as an opportunity to adopt the famous scientists in China as the guide, and through its advanced deeds, integrates the patriotic spirit, scientific literacy,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other ideological elements into the classroom at the appropriate time, and carries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ilently.
Keywords: Medicinal Chemistry; pharmacist; meritorious deeds; ideological elements; teaching process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为了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重要举措。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一种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不断深入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寻求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机制构建,对推进具体教学改革中的课程思政实施工作具有重大意义[2-3]。课程思政不应该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更不是“为思政而思政”,而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机和恰当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努力促进二者之间水乳交融、浑然天成,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实际效果。
一 药物化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一) 课程思政的范畴
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本质的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是融入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学能力为一体的现代教育理念。以“融入”而非“灌输”为存在形式,目的是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只要是对学生人生成长有积极引导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理想、正义和道德等正能量的元素,都属于课程思政的范畴。
(二) 课程思政元素
在专业课的思政教学中,思政元素的发掘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主要设计两个问题,一个是发掘什么,怎么发掘;一个是认识问题,具体操作问题[4-6]。如果把思政育人元素分为共性元素和特性元素两类,其中,所谓的共性元素只是跟学校、本课程、本专业没有必然联系,而对国家、民族、社会有重大影响而且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元素,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特性元素则主要是指与专业知识和课程背景等有关的元素,如学校历史变迁、学校师生的奋斗精神、创新创业精神等。从学科专业来看,有药学知识体系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也有药学理论发现和技术发明闪耀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可以叫作“药学思政”。药学课程的思政元素很多,需要我们下功夫,用心去搜集整理并恰当地运用。那么,如何将思政元素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而非刻意“塞进”思政元素,硬性地“灌输”思政内容,则无法实现知识和思想的融合,给人“两张皮”的感觉。课程思政要做到“润物无声,风化于成”,为此,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首先,要在教学中强化育人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现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其次,要将课程思政资源和具体内容纳入总体教学目标,并细化到每个教学环节和每一堂课;最后,综合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技能,将课程思政要求自然融入教学过程。
二 药物综合知识与技能课程思政素材遴选
(一) 我国药学家的先进事迹——最好的课程思政素材
授课教师在药学专业课课堂教学中如何在突出专业课程自身特点的同时,把思政教育和科学教育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春风化雨般地把思政教育寓于专业课教育中,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重点问题。笔者所在教研室经深入研究认为,在药学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科学家作出了很多杰出贡献,他们的名字应当如巨星一样闪耀,他们的事迹可以鼓舞众多药学同行砥砺前行。在药物化学相关章节内容中,恰当地结合我国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及其获得的科技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加强学生的爱党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创新精神,坚定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在传输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的学生的科技报国情怀。
(二) 屠呦呦与青蒿素
在讲述疟疾章节时,讲述我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先生带领其团队在抗疟疾药物研发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7]。20世纪60年代,氯喹治疗疟疾的耐药性不断增强,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为彻底解决这一难题,查阅了我国古代著名药学典籍,经过充分的数据筛选和整理,再通过数百次实验尝试,终于在1971年通过乙醚冷萃取获得青蒿素并证明了其抗疟疾活性(图1)。21世纪以来,青蒿素类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首选的抗疟药物,该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全球抗疟疾事业,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为全球疟疾防治、维护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因其卓越贡献,屠呦呦获得“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该案例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中国传统药学为全人类作出的杰出贡献,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家国情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融入了屠呦呦先生的工匠精神和榜样力量的思政元素,引领学生学习屠呦呦等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淡泊名利、坚持不懈和勇攀科学高峰的崇高品质。
(三) 钮经义与人工牛胰岛素
在讲解糖尿病药物部分,引入以钮经义为首的中国科学家团队首次合成人工牛胰岛素的案例[8]。1958年,胰岛素的化学结构被成功解析,该项工作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自然》期刊上有著名国外专家认为合成胰岛素是遥不可及的。但此时,在遥远的东方大国,有一群先行者已经开始了这项极具挑战性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原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原化学系(现为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三个单位联合,以钮经义为首组成了一个专家组,开始了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研究。经过周密研究,他们确立了合成牛胰岛素的程序。1965年,在中国诞生了世界上首个由人工合成的蛋白质,即具有天然生物活性的牛胰岛素,完成了这一“遥不可及”的重大研究。后来的《科学》杂志登载了题为《红色中国的胰岛素全人工合成》的数页长评。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人工合成胰岛素,该合成胰岛素与天然胰岛素具有相同的化学结构和完整的生物活性,是人类在揭示生命本质道路上取得的重要成就,也是我国前沿科学研究中“教科书式”的研究典范。这一原创性工作,使人类在揭开生命奥秘、解决医学难题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成为中国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的一座里程碑。
(四) 曲焕章与云南白药
在讲述出血性疾病用药时,引入曲焕章创制云南白药和云南红药的事迹[9]。曲焕章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和无数次的实验,研制了一种中药——“百宝丹”,对治疗刀枪和跌倒等外伤很有用,不管如何严重,只要身体不死,就可医治。曲焕章在1933年担任了云南医师公会的主席,还编著了《曲焕章求生录》《曲焕章草木篇》等医学典籍。曲焕章的药在抗战期间和台儿庄战役期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捐献了三万瓶百宝丹为抗日战争献力,由于医疗的给力,李宗仁取得台儿庄大捷,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简称国民政府)后来给他送了牌匾“功效十全”。曲焕章的药在民间更是十分的宝贵,深受群众信赖,在国内外销量40万瓶,在海外的名气也十分大。国民政府看到了曲焕章身上的赚钱商机,想逼迫他交出配方。曲焕章被国民党接往重庆,国民政府委员兼最高法院院长焦易堂以抗日救国为由,要曲焕章把万应百宝丹的秘方交给中华制药厂生产。曲焕章拒绝交出秘方,遂被软禁。后曲焕章忧愤成疾。1938年8月,曲焕章不幸辞世,终年58岁。“曲氏万应百宝丹”的秘方没有交给国民党反动派,也没有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在1956年,该药的药方在曲焕章妻子的保管下,主动成功交给了新中国政府,由此“云南白药”有了真正安全的家。因为曲焕章的这种爱国之情,正义之心,才让云南白药真正地流传下来,成为了目前我们每个人都能用得起,用得放心的良药,也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人的赤诚之心。
(五) 顾方舟与脊髓灰质炎疫苗
在讲述儿童急性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时,引入顾方舟研发脊髓灰质炎疫苗并成功推广的先进事迹[10]。1957年,顾方舟临危受命研制脊髓灰质炎疫苗,他调查了我国国内大部分地区脊髓灰质炎患者的粪便标本,首次采用猴肾组织培养技术将病毒分离出来,并通过病原学及血清学,确定我国的脊髓灰质炎流行病毒以Ⅰ型为主。顾方舟根据我国国情,提出建议选择活疫苗生产路线,该意见被卫生部采纳,成立脊髓灰质炎疫苗研究协作组,顾方舟为组长。在经历了临床前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后,顾方舟和项目组同事用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试药,冒着麻痹和死亡的危险,没有犹豫,所幸孩子们没有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症状,证明了疫苗的安全性。团队考虑到液体剂型疫苗需要低温保存,非常容易失效,在农村推广十分不便。顾方舟团队借鉴中医制作丸剂的方法,创新性地将疫苗的配伍进行了优化,将液体疫苗与奶粉、奶油、葡萄糖等原料混合制成孩子爱吃的糖丸,解决了疫苗普及困难的问题,顾方舟成为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该疫苗的成功研制,是人类脊髓灰质炎疫苗史上的点睛之笔,使得上百万的孩子免于残疾,世界卫生组织证明,中国自2000年成为了无脊髓灰质炎国家。顾方舟对脊髓灰质炎的预防和控制研究长达42年,是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发者及开拓者之一,并获得“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他曾谦虚地说,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一颗小小的糖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