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视域下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作者: 张力 张沛昌 蔡茂国

新工科视域下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0

摘  要:专业课课程思政对高校育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课程思政开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课任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不高,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缺乏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等。该文以微型计算机技术为例,探讨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和路径。主要采取以下策略,即借助课程组,强化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意识;与时俱进,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素材分类,开展隐性课程思政;注重思政教学设计,追求自然融入;引导学生躬身入局,获得更深刻的体会;重视实践,将课程思政延伸到课堂外,实现“三全育人”。通过上述实践,该课程思政达到较好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新工科;思政元素;自然融入;隐性思政;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4-0189-04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 in college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issues in its implementation. These include the lack of motivation among professional teacher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sufficient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the absence of an effec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ystem. In this paper, taking Microcomputer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ractice and approach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new engineering have been discussed. Several strategies are adopted. Firstly, by utilizing the course group, teachers' awareness of cultivating talents for our Party and the Country can be strengthened. Secondly, it is important to advance with the times and explore a wider rang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irdl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aterials should be classified, and implicit education methods should be employed. Additionally,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the teaching design, aiming for natural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 Moreover, students should be guided to actively engage in activities and gain a more profound experience. Lastly,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exten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yond the classroom and achieving the "Three Full-Education" . Through the above practic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is course has achieves good talent cultivation effect, which can be proved by the final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resul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education.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strategi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is course has achieved positive results in talent cultivation.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natural integration;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e education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第18期《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将学校的育人重任阐述得十分透彻。文章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根据教育部调查统计,高校教师中80%属于专业教师,高校课程中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用于专业学习,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程和专业课教师。因此,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在高校育人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提倡新工科战略行动,其中新工科内涵[2]主要包括追求创新、培养实践能力等,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有效开展专业课的思政教学值得研究。

一  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意识不强烈

从政策层面看,倡导课程思政已有几年了,但是对高校专业课任课教师来讲,长期以来的教学目标就是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其专业技能,不少教师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想政治课老师的职责,与自己无关。此外,电子信息类的专业课普遍较难,教师认为专业教学已耗费了大量精力,何来心思开展思政教学。因此,教师缺乏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和积极性,很大程度影响了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开展力度。只有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深刻理解高校育人的责任并愿意付诸行动,课程思政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

恰当的思政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基础。虽然目前各高校都积极倡导课程思政,也有各类各级别课程思政项目做示范,但由于各专业课教学内容差异较大,适合的思政元素也不尽相同,不同类专业课的思政教学经验借鉴有限。此外,思政元素必须要和教学内容非常贴合,自然融入,才会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如果思政元素选取不恰当,存在思政痕迹太重或硬融入的情况,反而容易引起学生反感,因此任课教师需要根据专业课的特点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才能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

(三)  缺乏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专业课教师经过长期实践大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专业教学方法,但受限于受重视程度不够及有限的教学交流和推广,还未形成系统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体系,这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课程思政教学的大力开展。事实上,与专业教学一样,课程思政也需要适合的教学方法和体系,如思政点选择、切入知识点、思政素材形式及融入方式等都需要进行严谨的教学设计,才能达成育人目标。

(四)  课程思政在课堂外的缺失

课堂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主战场,目前各高校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主要强调课堂教学,没有兼顾课堂外的思政。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效延伸到第二课堂,真正实现全程育人,也是开展课程思政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实际上除了课堂教学,专业课教师与学生还有很多接触机会,如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实践项目或毕业设计等。在这些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专业素养和三观的影响也非常直接,如果专业课教师能重视并有意识开展课堂外的思政,就能有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

二  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微型计算机技术是深圳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面向大二学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该课程集理论、实践和应用于一体,教学内容繁杂,涉及硬件和软件设计[3]。为了顺应新工科对新时代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组制定了本课程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维度的培养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微型计算机(以下简称“微机”)的构成,能深入理解各构成部件的工作原理,能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能掌握微机和外设间的数据传送方式及常用接口芯片的使用,并能设计汇编语言程序控制接口与外设进行通信。能力目标:能够运用专业工具进行计算机系统软硬件协同开发与设计,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具备自学能力和初步创新能力。育人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服务社会的正确理念和清晰的行业认知,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和时代使命感。依据育人目标,本课程组开展课程思政的主要举措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课程思政的开展路线如图1所示。

(一)  强化课程组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意识

充分发挥课程组优势,通过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思政的缘起等相关政策文件,鼓励教师们就“青年强则国家强”[4]畅所欲言,明确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5]的神圣使命,唤起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使命感。请组内教师现场分享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达成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相辅相成的共识。就课程思政实施细节,如思政元素挖掘、融入方式、典型案例等进行定期交流,使得课程组每位老师能积极主动开展本课程的思政教学,落实落地课程思政。此外,课程组的5位老师均为党员,有利于将党建学习的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与课程思政教学融合,使思政元素保持“新鲜”。

(二)  与时俱进,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打造有温度的课堂

鼓励课程组教师平时多关注国家重大科技的发展变化及新成就,尤其是与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相关的科技进展。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学术论文、参与学术研讨会、关注科技媒体等方式,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并将其融入到课程教学中。结合已有的思政典型案例,从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入手挖掘思政元素,筛选、积累恰当的思政案例,引导学生接触学科前沿新技术、新变化,拓展、丰富学生的视野。如本课程教学组织主要围绕以Intel 8086/8088为CPU的微机及其接口,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我们国家计算机行业受制于人的“卡脖子”技术及最新微机部件的国产自主研究进展,唤起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课程组倡导全员集思广益、分工协作、收集整理和积累与本课程思政密切相关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源,形成课程组共享的思政资源库。针对不同的思政点,开展组内交流,反复研讨打磨以找到最适合的切入点,追求自然融入,润物无声的效果。

1  思政素材分类,开展隐性思政

本课程将思政素材分为科学家榜样、最新科技成就和典型应用案例三大类。首先,很多科学家追求真理、默默奉献、报效祖国的科学精神本身就是鲜活的思政元素,在恰当的教学内容通过介绍科学家们感人至深的事迹及奉献精神,可以对青年学生进行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价值引领,激励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其次,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引导学生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前沿技术和最新科技成果,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四个自信,激发他们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和参与度,从而树立其科技报国的信念。最后,本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掌握微型计算机原理并能运用微机设计应用系统,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授课中需要列举典型应用案例,精选的某些案例应用背景自带思政元素。通过这种方式进行隐性思政教学,既帮助学生提高了专业技能,又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思辨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