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 辛俊亮 黄白飞 杨丽摘 要: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地方本科高校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湖南工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和家长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认识不足,政府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不够,以及学校缺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师。因此,今后应重点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解决,一是加强党建工作,构建德育与智育,教学与科研,学科与专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加强师资建设,引进和培养具有企业工程经验的教师;三是开展产教融合,开发校企合作课程,重构课程体系。采取这些措施,针对性地解决好当前存在的问题,就有望将地方本科高校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师资建设;产教融合;应用型大学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5-0168-04
Abstract: Currently, the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has transferred from elite education to mass education, and local universities mainly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The main problems faced by Hu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talent cultivation are that many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do not know enough about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do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and the institute is short of teachers to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Therefore, in the future, we ne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strengthening the Party building, constructing a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that integrates moral education and intellectu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discipline and profession, the first classroom and the second classroom;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recruit teachers with enterprise engineering experiences, and send teachers to companies to learn engineering experiences; implementing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developing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urses, and reconstructing curriculum system. With these measures taken, local universities will become high-leve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i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properly solved.
Keywords: applied talent; talent cultivation;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湖南工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指出,学校办学的目标定位、类型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都指向了一个关键词——应用型。目前,湖南工学院(简称“我校”)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 学生和家长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认识不足
如今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1],从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走向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创造适合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然而,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并没有意识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或许心里明白,但是不愿意接受。我校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实际上没有准备好让孩子本科毕业后就到企业一线去工作。所以很多同学到了学校没有职业准备,从思想上就不重视实习、实践。因而就出现到了毕业的时候,企业需求很旺,但学生不愿意到企业工作。如建滔(衡阳)实业有限公司计划招聘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简称“我院”)化工专业20名毕业生,我院先后召开了毕业生就业动员会、企业招聘宣讲会,但最后仅有1名学生愿意去。家长也不着急让他们非要到企业找工作,所以有的学生选择二战考研、考公,有的长时间处于观望状态。
二 政府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不够
我校的服务面向定位是“立足衡阳,面向湖南,辐射全国……”,但是在立足衡阳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困难。2021年衡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2022年衡阳市要全面加强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的产学研合作。而涉及到我校的仅有两条,一是“支持湖南工学院申报硕士点”,二是“支持湖南工学院探索科技经纪人培养”。此外,2021年衡阳市对牵头获得省级平台的企业奖励100万元,而牵头单位是高校的则没有奖励,即便参与单位有企业也没有奖励。可见,我校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面还没有受到市政府的重视。
现在许多大型企业的自动化水平较高,学生到了企业实习往往是参观车间、听讲解,根本动不了手,很难真正学到东西。企业往往也不太欢迎学生去实习,觉得干扰了他们的生产过程。因此,企业支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还不够。就业方面,我校毕业生2019—2021年在衡阳市就业的比例分别为3.6%、4.5%和6.6%(衡阳市/全国),远低于在衡阳市录取的比例12%(衡阳市/湖南省)或9%(衡阳市/全国)。主要原因是衡阳市部分大型企业几乎不招聘我校毕业生,如水口山经济开发区规模以上企业。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很少愿意用大量的时间来培养本科毕业生[2]。此外,许多企业没有与我校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也没有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同时缺乏与学校和学生有效的沟通交流,因而不愿意招聘我校的毕业生。
三 教师缺乏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才能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最迫切需要的。
应用型高校的师资必须具备一定的特点,那就是应用型教学的能力和应用型科研的能力。我们的师资队伍还是偏传统的,应用型教师是极其缺乏的。以我院为例,虽然不少教师有双师证,但真正有企业工程经验的寥寥无几。我校人才资源获取的渠道偏窄,这几年引进的大量青年博士,绝大部分来自于高校,是从学校到学校。所以,他们身上并没有具备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相应能力。这可以从引进人才的条件看出,我们关注的还是发了几篇论文,主持过什么科研项目,而很少考虑他们是否在企业实践锻炼过。
2011—2012年,我们学校在校园环境建设,教学科研软硬件建设方面有了显著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吸引力也提升了不少。先后引进了100多位博士,投入了数千万元资金。然而,这么多博士取得的成果和学校的投入还不十分匹配。引进的众多优秀博士为什么相当一部分没有发展成为学校所期望的优秀教学或科研工作者?主要原因是其博士毕业后离开了导师,没有了明确的研究课题,也没有开展科学研究的实验条件,各种琐事慢慢磨灭了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另外,大部分博士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学培训和教学实践,也没有研究过教学,因此,要在教学方面取得成果就更为艰难。师资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而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是我们提供给学生在校的实践训练还比较欠缺,尤其是工程实践方面的训练,开设的大部分实验课还是验证性的。工程实践方面的仪器设备还不足,已有的设备相当一部分还是演示性的。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虽然是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但专业实验室设备还比较简陋,已开设的实践训练课中,不是所有的项目都能达到工程锻炼的目的。特别是学校近年来投入巨资购买的先进仪器设备,在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
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表现在课程体系与结构陈旧、不合理,课程内容重复,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如今科技的进步已经彻底改变了年轻一代获取信息的方式,而我们的课堂大部分还是传统讲授式,甚至是灌输式课堂[1]。知识生产呈现多元化、开放化,企业也已经开始成为科技研发的主力,而我们的教学还在重复陈旧过时的知识,人才培养的观念还没有转变,开放办学的理念还未形成[3]。
四 解决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思考解决。
(一) 加强党的建设,推进我院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班子成员要进一步团结一致,凝聚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通过高质量党建引领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不等于教学工作质量,它实际上包括培养目标设计质量、教学模式设计质量、教学过程工作质量、人才培养结果质量。因此,我们要从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及制度等方面加强建设,切实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2021年秋季学期,我院开展了“最受欢迎的老师”评选活动,以学生投票为主,目的就是了解学生喜欢哪些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方法,以改进我们的教学工作。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正在努力构建德育与智育,教学与科研,学科与专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4]。为了体现我院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办学特色以及办学的精神和文化,本学期面向学生开展了院徽、院训征集活动,提升学生对我院的归属感与办学的认同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方面,我院制定了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并作为一项长期制度。学业导师自愿担任,实行学生、导师双向选择,确保学业导师有能力、有精力去指导学生[5]。每名学生从进校起就选择一名专业课教师作为其大学四年的学业导师,老师要让学生理解接受国家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树立正确的就业观[6];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保障其身心健康,言传身教,定期开展面对面交流指导,包括创新创业、学科竞赛、专业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和就业指导,直到学生顺利毕业。
(二) 加强师资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师资建设主要从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加强内部培养两方面开展,主要是青年教师的培养。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我院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学校去年实行绩效分配改革后,奖惩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效果有限。一些教师仍然躺平,对待工作敷衍了事,疏于学习,缺乏反思。工作积极性仍处于“被调动”的阶段,属于推一推,动一动,不推就不动。比如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上学期教务处精心组织了人才培养方案答辩会,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要写“本专业学生毕业5年后达到的目标”,那么这个目标是我们老师拍脑袋写的,网上查的,还是经过调查研究认真思考后总结的?定的这个目标有多少学生可以达到,50%还是90%,5年后从事本专业的毕业生比例有多少?可能我们还没有认真调查过。著名教育家邬大光说,在当今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是否还要强调专业与就业的完全对口,还是说需要从终身教育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问题。教师如果工作不积极主动,就无法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责任。那么,谁该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负责?我们都知道,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著名企业家李嘉诚曾用鸡蛋作比喻,“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就是生命。”靠学校施压推动教师发展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教师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要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职责,主动学习和工作,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