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农学专业建设创新与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研究
作者: 田再民 孟悌清 张国徽 魏东 张智婷 何美敬 张吉民 吕彦彬 魏伟 黄智鸿 刘松涛 赵海超摘 要: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即向应用型转变发展的背景下,以河北北方学院农学专业为例,围绕着探索与农学专业转型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农学专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涉农地方高校的功能定位和农学专业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同时对农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具体措施进行完善和优化。为今后地方涉农高校培养与农学专业转型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转型发展;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农学专业;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6-0071-04
Abstract: To fulfill the objective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the application type of local colleges, we takes the agronomy specialty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e focused on exploring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suitabl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gronomy specialty, a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gronomy specialty, the functional orientation of local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specific measure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gronomy are perfected and optimized, which lays a foundation for local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rain innovative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hat adapt to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gronomy.
Keywords: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local colleges; talent training mode; agronomy specialty;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着重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1]”2020年,教育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视新农科建设,加快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培养[2]。在此背景下,河北北方学院农学专业(植物生产类)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发展为契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河北省新的发展阶段,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3]。聚焦新农科人才培养和产学研一体化,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以本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大农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奋力书写地方高校高质量转型发展新篇章。
一 河北北方学院农学专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和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文件精神和实施方案,结合张家口市的地方发展要求,推动河北北方学院农学专业的转型发展,打造农学转型发展示范专业。2020年,河北北方学院在河北省教育厅公布的“第二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名单的通知”之中。河北北方学院教务处和农林科技学院等明晰农学专业的办学理念,切实对接地方农业企业需求,以修订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按照“全面推进,示范先行”的方式,开启河北北方学院农学专业转型发展的新征程。
二 涉农地方院校的功能定位
第一,涉农地方本科院校要突出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河北北方学院立足于冀西北农业产业的发展,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为新型农业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为此,涉农高等院校应坚守高等农业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和致力于农业科学研究工作,拓展社会服务范围、提升社会服务效能,积极开展知农、爱农、兴农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4]。在统筹兼顾教学、科研、服务三项功能的基础上,更加突出涉农地方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第二,涉农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既要考虑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要考虑高校本身发展的结构、规模、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坚持以建设应用型院校为主要办学目标,以培养农业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重点任务,凸显区域性、地方性、应用性和共生性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性。结合理论教学,以理论促进应用技能,从应用技能中寻求理论基础。同时适度控制招生规模、内部调整不同专业结构,保证学生培养质量,使其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的有用人才。
第三,涉农地方本科院校应建设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高等教育。应用型高等教育是指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农学学科专业,在立足地方农业特色基础上,面向全国甚至与国际接轨[5]。以扩大社会影响力为切入点,加深与地方政府、企业以及其他市场主体的合作,共同建设与政府合作的平台,通过政府服务平台,辐射某个行政区域的涉农工作。通过与政府和社会层面的交流,将课堂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和就业渠道,实现地方高校由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型发展。
三 农学专业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于转型发展的认识不够深入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提出时间不长,其实施还处于初始阶段,高校、教师和学生对于转型发展的认识还不够深入[6]。高校职能部门要领悟省和国家职能部门的文件精神,教师通过学习学校的文件来指导日常课堂教学,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或就业后的反馈来深入了解和促进转型发展。现阶段有关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依然很多,比如:高校转型发展的方向如何,转型发展有哪些方面,作为涉农综合院校怎样转型,作为教师怎样适应学校的转型发展、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开展哪些特殊举措,学生又如何调整心态,如何通过理论学习、实习和实践来推进转型发展等诸多问题较为突出。
(二) 师资队伍的建设不足以进行转型发展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长远发展的前提,年龄较大的老教师,能够主动做科研和教学改革项目的并不多,教师本身在思想上的转型也受到影响。目前,青年教师引进方面,高校教师引进人才计划强调“双一流”高校或海外留学的一流专业的硕士或博士,但缺乏引进高层次应用型、实践型或双师型教师的计划。在很多高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够,新引进的高学历青年教师理论水平也各异,实践经验存在不足,需要校内和企业导师联合起来长时间地培养,这就限制了农学专业教师服务地方农业的深度和宽度。
(三) 校企合作机制还不成熟
高校和企业合作,是农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7-8]。但如何抓住高校转型与企业发展的最佳切入点,如何让企业获得较高的利益,高校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既能达到实践的目的,又能有满意的薪资和意外保险等待遇,从而达到“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稳定机制。这仍需企业、高校和学生在各方面做大量的工作,来商讨“合作—双赢—创新”的新模式。
(四) 人才培养模式的转换不够顺畅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内容简化,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目前,由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转换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很长时间的积淀,新农科是实现国家农业发展战略目标调整对人才需求的保障措施,企业、社会和科研院所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农业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但必须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机制[9]。
(五) 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不足以进行全面的转型发展
近些年,河北北方学院农学专业的学生生源大部分来自于职业高中,还有些虽然是普通理科生(高考成绩不高),但这些学生在数学、化学、英语等方面的学习基础较浅,不利于大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也不利于后续继续深造。同时,新入学的学生缺乏学农、知农、爱农思想的教育,教师讲授的课程中课程思政元素的运用还不够准确和成熟,学校不能及时为学生营造学习耕读文化、传承“三农”情怀的学习氛围。
四 农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适应农学专业转型发展
第一,加强教师岗位引进人才的指向性。学校在加强引进学术型高学历教师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能够将现有成果进行转化的、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应用型、双师型专家引进的新机制,促进农学专业的快速转型发展。
第二,通过国内外研修、做访问学者、参加重大科学项目研究等形式,培养校内学术带头人。学校应改进教师国内外进修的机制,鼓励和促进“青年教师长期学习+老教师短期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机制。同时,注重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和老教师的再次激励,构建学缘、学历、职称、年龄、经验等结构合理的农学专业教学团队。
第三,打造“科研—教学—服务”并重的教师队伍。以国家农业政策和法规为导向,以科研项目为依托,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创新创业等项目,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以先进的实践经验反哺课堂教学,并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支撑社会服务[4]。此外,通过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监督机制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发挥教学管理鼓舞人、激励人、发展人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二) 加深学生学农爱农情怀,检验农学专业转型发展
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进行学农、知农、爱农思想的宣讲活动,并加强劳动实践课程的实施效果,注重假期社会实践。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及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时代要求,涉农学子能积极投身广阔的农林天地,勇于担当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任。作为教师要围绕“祖国需要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深耕农业,不忘初心”“科技兴农,大有所为”“农耕文化,世代传承”“农业与脱贫攻坚”和“农业与乡村振兴”的主题进行科普系列讲座,培养学生学农爱农的情怀[10]。在专业知识方面,强化区域作物(马铃薯、谷子、燕麦、玉米、胡麻、大豆、向日葵)的理论教学优势,引领学生热爱地区农业发展。
同时,利用三年级和四年级大学生组成的宣讲团分享自己在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中对农学专业的重新认知、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和实习实践的乐趣,带着对农业发展的信心和对未来的展望进行交流,共同感受时代使命与历史担当带来的力量,推动农学专业的转型发展。
(三) 构建和完善校内外可良性循环的实践教学平台
依照高校发展规划,突出改革与发展主题,强化应用型科学研究,推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平台建设、项目研发、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机制[11]。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设备和人才优势,以河北省“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重点学科、河北省农学创新高地、河北省农学专业教学团队、河北省农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教育部生物学基础实验课程虚拟教研室分室为龙头,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为重点,不断优化实验室建设布局,使实验室向规模化、规范化、高效化、开放式发展,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加大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分子生物学导论等核心课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使学生实验和实习、教师科研均能够有较完整的操作平台,把校内实验室建设成为农学专业转型发展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