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项目式教学探索与实践

作者: 于越

摘  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较强应用性和职业性的专门人才,是普通高校服务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项目式教学因其具有学生中心、注重应用、成果导向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应用型大学的关注。通过SWOT分析法,从学校内部优势、劣势,学校外部机遇、挑战等要素出发,分析实施项目式教学的可行性、困难性和战略性,提出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发挥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加强教学理论研究,建立教学改革共同体,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质量文化和教学改革新样态等实施策略,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应用型高校;SWOT分析;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6-0083-09

Abstract: Cultivating specialized talents with solid foundations, broad knowledge, strong applicability and professionalism is the trend and direction of ordinary universities serving social development. Project based teaching, due to its student-centered, application-oriented, and results oriented characteristics, is increasingly receiving attention from applied universities that focus on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By using the SWOT analysis method, starting from the internal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school, as well as external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feasibility, difficulty, and strategy of implementing project-based teaching are analyzed. The overall design is proposed to be implemented step by step, combining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organically,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strengthening teaching theory research, and establishing a community of teaching reform, implement strategies such as building a teaching quality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 new model of teaching reform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Keywords: project-based teaching; applied universities; SWOT analysis; educational reform; talent cultivation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信息化、工业智能化、经济全球化、教育现代化和文化多元化等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新标准,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科学思维、动手能力、有一定理论基础、在工作实践中解决复杂问题,学习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并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是普通高校服务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育人方向[1]。“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是国家对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的基本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要紧紧抓住“需求导向,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观,重基础、重技术、重能力、重立德和强素质,将学术、技术和职业有机结合,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2]。项目式教学因其具有学生中心、注重应用和成果导向等特点,在“学中做”和“做中学”,越来越受到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关注。

一  项目式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探索与实践的现状

(一)  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趋势和现实呼唤

20世纪70年代欧洲教育部长会议出台了“第三级教育多样化”调查报告指出:“传统的高等教育制度已不能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需要”,要“着重于就业需要”“专业和职业走向必须以劳动力市场发展情况的系统情报为基础”[3]。其后国际高教界开始普遍重视实践教学,高等教育多样化,建立多元的高等教育体制成为共识。

无论是当前国际流行的“三螺旋”(政府、高校、企业),还是德国的“双元制”(高校、企业)、日本的“官产学研”(政府、高校、企业)、英国的“三明治”(理论-实践-理论工学交替)、美国的“高校科技园”(高校、企业、风险投资基金)、瑞士的“三元制”(行业、高校、企业)等[4],还是我国的“产教融合”(政府、行业、高校、企业),都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技术性。“培养应用型人才”“侧重应用性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已成为高校转型发展,建设突出应用性的基本特征。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坚持实践性、学理性和指导性等基础上,在服务定位、功能选择、确定内涵、体制机制、评价导向和模式范式等要素建设上,形成了特色,在应用研究、专业实践和操作技术等方面形成了风格。以产教融合为基础,关注教育与企业和业界的紧密合作和契合度,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

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主要分为学术理论型、专业应用型和技术实用型等三类[5],应用与实用型是高等教育的重点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近年来,我国对“应用型”大学研究日益重视,从应用型本科高校持续发展和保证就业率角度,加大“产、学、研、用”等多要素融合的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是民办高等院校的办学新定位和新追求。

从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要求上看,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是以培养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但其培养的方向和学生素养要求等还存在不同的规制。中职培养的基本是动手和实际操作技能,强调“会干活”;高职培养的是复杂的实践能力,强调“干好活”;二者都强调实际操作和上手解决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不但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要求要弄清原理,强调在理论指导下实践,建构相关新理论,强调要独立解决复杂问题,要“干精活”。因此,培养独立思考、深度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有效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技能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

(二)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中面临的困境与突围

在教育理念方面,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没有真正吃透政府、行业、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使用与鉴别等方面的角色、互动及关系等,还没有把人才培养放在国家战略、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大势和大背景中,找准人才培养的规格与定位,应用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储备不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和热情不够,对应用型的时代内涵把握不精准,还没有形成普适化、特色式运行模式和办学机制,应用特色不突出。

在教学实践方面,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中还或明或暗地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传递和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还停留在传统的讲授与说教,还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等被动教学模式阶段,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脱节,教学实践与用人单位合作流于形式,学生应用操作仅仅满足于规程要求,做做样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真实的实践和实习机会少。学生没有项目意识,没有运用所学知识开发新产品的意识,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还没有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思维定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到了经济建设主战场,往往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基本需要。探寻知识、解决问题、建构思维、形成产品和主动评价等脱节,产业与教学结合不密切,相互支持与促进力度不够,还没有建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一体化办学模式,传统的投入导向阻碍了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

在新质生产力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集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养成、技能历练和社会服务等于一体,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的重点和努力方向[6]。要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战略,发挥高校与企业双主体作用,适应经济转型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新需求,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现代化发展,推进应用人才资源开发和有效利用。

(三)  项目式学习为教学改革与发展注入活力

近年来引进的项目式学习思想与教学模式,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存在的弊端,从学生地位、教学策略、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与学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方式,从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本质属性出发,探寻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新教学实践范式,走向未来学习的变革性的实践定位,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能,很好地满足了社会对人才应用能力的需求。

项目式教学也称项目式学习或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克伯屈(Kipatrick)在20世纪初以杜威“做中学”教育思想出发,在其“问题教学法”基础上,根据内部动机和附随学习的理论所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完整地呈现了现代学习的生态结构和样貌特征[7]。

巴克教育研究所(Buck Institute for Education)专心研究项目式教学30多年,对其理解和认识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研究指出,项目式教学是一种通过引导学生广泛而深入地探究复杂、真实的问题或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进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学习模式,具体地说,该模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学习者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运用学科基本概念和原理,借助多种资源,为实现特定的目标,解决一系列相关联的问题的学习模式[8]。学生在教师帮助下,面对来自真实世界的挑战性任务,开展一定周期的探究与合作学习,完成项目成果,获得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协调发展,其实质是推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思路、变革学习举措、开展深度学习,为学生成长提供高质量、多样化和可选择的学习空间[9]。

在项目式学习中,更加注重合作教学,教师的授课方式由灌输变为引导,由过去的老师带着问题去讲,到现在有了问题老师引导解答,并有针对性地解决;从知识体系传授看,知识技能的传授由原来的按部就班,转变为多点突破,整体建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积极对话,教师鼓励、督促学生间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重点放在提升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10]。

项目式学习通过研究对象、研究视域、研究方式的转换,突出学生学习状态特点,体现了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和反思性学习的特点,让学生亲自经历、感受、体验和探索,实现“以教材为中心”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型[11]。项目式学习活动体现了真实性、跨学科性、建构性、自主性、问题性和产品性等,具有一定的知识度、真实度、实践度、协作度、参与度和感知度,引导学生走向由被动到主动的深度学习[12]。

二  基于SWOT分析法的项目式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探索与实践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又称道斯矩阵,是肯尼斯·安德鲁斯(KennethR.Andrews,1916—2005年)于1971年在其《公司战略概念》中首次提出的战略分析框架。SWOT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优势和劣势是内在因素,机会与威胁是外在要素[13]。SWOT分析法将企业内、外部条件进行综合与概括,依照矩阵形式排列,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为决策者制定战略计划创造条件。下面以一所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探索实践项目式教学为例,进行SWOT分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