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与传统文体学融合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革新
作者: 李翠叶 李山 阎开振 唐雪莹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教育载体。为满足新时代文科建设的价值教育、专业教育、现代化教育等多种功能,该文探索中国本身学术生长体系中“文体学”在当代教学建设中的重要学理支撑,通过教育理念、教材建设、课内实训等课程改革,实现中国古代文学学理体系与教学实践一体化的创新改革,形成广东省特色专业的核心建设成果。该文的初步探索涉及到具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学理建构、价值认同和教育策略问题。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新文科建设;文体学;学理建构;价值认同;教育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6-0136-06
Abstract: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s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carrier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order to meet the valu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era of literatur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modern education, and other function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support of "stylistics" in contemporary teaching construction in China's own academic growth system, and realizes the innovative reform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teaching practic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through curriculum reforms such as educational concept, textbook construction and in-class practical training, forming the core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of specialties with characteristics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thesis involves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value identification and educational strategy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stylistics;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theory; value identification; path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现在,中国已经进入百年来最为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2020年8月20日,在山东大学主办的高等学校新文科建设座谈会上,樊丽明教授分析了当下文科研究的现状:“如果从理论方法到思维表达都是西方的,参考文献也全是西方的,就值得我们反思了,甚至值得我们忧虑了”。因此,当前新文科的建设在吸收新媒体技术、跨学科协同发展之前,还需要重新梳理“中国古代文学”自己的学术底子,一是注重适合当今需求的学理建构,二是实现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的更新。
一 新时代中国古代文学需要满足的新功能
在中华传统文化日渐复兴的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价值和智慧的一种训练途径,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一个时代社会内在品格的塑造。文学教育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仅限于一个学科,而是涉及到公民共有的思想基础、思维素质的塑造。新文科建设下的人文教育目标,不只是包含一系列文学知识和文学欣赏,而且包含特定的阅读、思考、写作、行事的思维方式,该方式常常支配了很多社会行为和文化活动。中国古代文学选择哪些优秀篇章、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涉及到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品格。
(一) 思想性、人文性融合后的价值教育功能
长期以来,由于评价型、接受型教学,以及文学、哲学的分离,既使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儒家的认识也大有“孔夫子”为“空夫子”之感,谈老子、庄子则言高深莫测,至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在使用、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公共资源上的广度和深度上还相当匮乏。新文科强调文、史、哲交流互补,但是中国优秀人文思想的现代话语转化在整个高等教育层面过于薄弱,这反映了教学资源、教育方式亟待更新。从价值教育的特点来说,价值教育不能单线推进,人文性、思想性应该是价值引导的深层底蕴。它暗含了对某种“价值”和“秩序”的坚持,在形塑一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行为上,是一个关键元素。
面临这一问题,需要实现的教育功能在于:我们要注重传统文化与近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人文精神建设的血缘关系。当前,中国古代文学需要迎接的最大挑战在于对当代知识架构、人文思想的社会适应性。如“自由”“民主”与西方的概念并不相同,如果不针对这些词汇进行文章源流梳理,就只能在西方的观念中寻找区别与联系。这些思想保留在《诗经》教学中常被忽视的“雅颂篇”而非“国风篇”,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经典进行再挖掘。当前的课程思政,依靠的还是现有的文学框架,而单纯的思政教育无法和人文性、思想性充分辩证与融合。时代的变革与文化的多样性需要我们整理出契合当代人文思想的文学类教学资源,给学生形成与传统文化、时代文化一脉相承的、可讨论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思想品格塑造的学术途径、课堂建设,有效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二) 语言、修辞、文体的专业教育功能
如果强调人文性、思想性,是不是打通文学、哲学就可以解决呢?学界一直以来简单提出文、史、哲打通,但是没有提出操作路径。主要是因为“哲学”学科,它所运用的概念推理方式并不能落实在普通学生的语言修辞、文体写作锻炼上。而文学学科所训练出的修辞言语、文章写作才是社会文化交往的基本形态,其普及性和应用性大大超越哲学学科。
针对这一问题,文学专业教育的新功能在于:文学教育所揭示的语言规律应蕴含着社会的主体精神,即社会的主流思想和时代知识架构,要适应当前知识综合化下的中文专业读、说、写的专业技能需求。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言和事物之间保持一种牢固的联系。不苟且运用语言,本身就是对科学思维的继承。无论是中文专业学生还是理工科学生,表现在语言上的任意组合,尤其适应当今知识综合化的科学论证思维上的欠缺,实际上是认识能力的散失,包括自然认知、社会认知、生活认知和心理认知等。认知、言语、文章本无区别。
新文科下知识综合化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但是在还没有改变原有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有效的课堂教育是很难开始的:新时代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思维,倡导什么样的思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合理且有价值的?在寻求问题解答中应使用什么样的知识架构和语言表达?至少在成熟的课程体系中,应该坚实地植根于课程教学中。
(三) 现代化新型智力主体的人才培养功能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找到我们的信念、素质是如何通过认识和教育的过程传承与培养,而不能一概认为信念、素质是一种综合的缓慢的领悟过程。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是人的现代化。如果在文学的教授中,排除了具有人文思想传承性、衍生性的经典文献的研读说写,就不可能有文学的智力品格。智慧课堂一方面是教育信息化,更重要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成长。只有建立在知识更新与思维成长上的文学表达,才足以培养出思致深远的现代化新型智力主体。
学术界一直面临着学术原创的压力,特别是需要传承的人文学科,亟待拓宽学术空间,激活学术潜力。长期以来,学界不敢梳理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或者认为传统人文资源庞大无从下手,或者认为会走向复古,不适应现代话语传播。这使得中国优秀人文思想仅用作品选的注释和文学史承载着,大大束缚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与扩展。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学术原创性的起点。学术创造,第一起点应该是一种知识或思想内在碰撞所形成的学术规范和学术生态。我们不得不对中国传统的学术路径加以重视,关注它本身的知识脉络,但不是全面复古,而是进行创造性转化,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要从中国优秀人文思想的传承、美学素养、语言素养在文体流变中的表现这些角度开始思考。因为文体学连接着文学表达背后的认知力和审美力,能够实现以同生命浑融一体的原始激情去开拓一个学科的新境界。
二 基于功能实现的教育变革的学术准备、学理支撑
在西方学理体系引导下的文学史教育路径显然不能满足当今时代对文学教育功能的新要求,在新的时代使命下提出新文科建设,要求跨学科的协同发展,但是面对极度薄弱的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处境,它首先要完成一个固本守正的建设。这份建设不能只靠迫切的愿望,还需要真正恰当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论的根本创新。
(一) 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与现代话语形态的转化
目前高等教育体制中,文学院开设的文学史、作品选课程,同时延伸出来的理工科大学语文和文学类通识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国民人文素养、现代化人文素质培育的主要教育途径。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重要载体,理应具备重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自信的战略功能。
在这个背景下,回过头来看中国古代文学史在近代人才培养和思想教育上的不足,学界已经通过不同层面进行反思,北京大学陈平原[1]先生指出:“文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渐被建设成为独立自足的专业领域。最直接的表现便是文学教育的重心,由技能训练的“词章之学”,转为知识积累的“文学史”。如此转折,并不取决于“文学史”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在表达民族意识、凝聚民族精神,以及吸取异文化、融入“世界文学”进程方面,曾发挥巨大作用。至于本国文学精华的表彰及文学技法的承传,反而不是其最重要的功能。
在接受西方学科分类的影响下,中国古代文学史采取的是评价型、欣赏型的批评话语,重流变轻技巧,不再以文体模拟、文体写作为目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多从文学表达的角度选篇,用单篇的形式展现。这样的课程教学造成的问题是,学生往往知道有这些作品,但是不知道它们之间思想的延展、文体的流变、修辞的提升,因此,对传统思想精华和文体流变上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是割裂的,很难转化为现有的话语体系。
简单地说,就是我们所依赖的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充分支撑中国优秀文化思想和语言表达手法的传承。而思想和语言表达,是转化为今天话语体系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这就需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之外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文学的教育,实际上涉及到如何定位中国传统经典理解的方法论问题,涉及到新时代下中国古代文学的学理建构、价值认同和教育策略问题。
(二) 学术界前驱个案借鉴:中国文体学、文章学的发展
中山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首倡文体研究,是扭转乾坤的第一缕风。吴承学[2]《追寻中国文体学的向上一路》中写到:“当代中国文体学研究的目的不是复古,不是抵抗外来文化,而是为了更真实地、完整地理解中国文学文体话语的特点和价值,继承本土的学术传统,推动现代中国学术的发展。中国文体研究要立足本土文化,回到本土理论传统与古代文章文体语境来‘发现’中国文章学自身的历史,同时,超越中西的畛域,突破学科的藩篱,吸收和运用当代的理论成果,创作出能超越古代文体学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