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培养背景下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 张守旭 李道江 蔚婧 孔德达 蔡佳旭

摘  要:在大类培养背景下,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与探索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热点问题。该文从大类培养和“双创”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构建“双创”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通过加强跨学科合作、推进实践创新教育、强化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形成推进“双创”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这一结构性优化不仅为“双创”教育提供更具深度的支持,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大类培养;“双创”教育;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践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6-0154-04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eneral category training is a hot issue in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rge-scale training and double-creation edu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double-creation education mode, and discusses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through strengthening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promoting practical innovation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talent training,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as been formed. This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not only provides more in-depth support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ut also provides students with a broader space for development.

Keywords: large-scale training; double-creation educ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高校也在逐渐转变自身的教育模式[1]。大类培养作为新兴的本科教育模式,强调跨学科、宽口径、强素质的培养方式,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而“双创”能力的培养则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既提升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又满足了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这一转变符合国家对创新型、多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使高校教育更贴近社会发展趋势。

一  大类培养与“双创”能力概述

(一)  大类培养的概念和现状

大类培养是指通过开设大类课程,将各个学科进行融合,达到跨学科的综合性培养。在大类课程中,不同学科之间可以进行交叉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领域和多元的知识体系。目前,中国的大学普遍推行大类培养模式,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  “双创”能力的重要性和意义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创业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大学生的“双创”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双创”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创新思维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方法,使其具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则是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在实际操作中逐渐积累出实践经验和技能。在未来,“双创”能力的培养将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构建基于大类培养的“双创”教育模式,是适应时代需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将会在跨学科的环境中接受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并且可以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提升自身的“双创”能力。

二  大类培养背景下“双创”教育的挑战

(一)  大类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在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习更多的跨学科知识,接触更广泛的领域。这种教育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但是,大类培养模式下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特别是对“双创”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深度不足:大类培养模式下的课程安排注重广度,忽略了深度,可能导致学生在专业知识领域的掌握不够深入,影响到“双创”能力的培养。

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在大类培养模式下,各类课程难以有机地结合起来,容易出现课程之间的割裂。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双创”能力的培养中难以得到全面的训练。

3)教育体系不够完备:在大类培养模式下,学校需要针对学生的需求来建立更加全面的“双创”教育体系。然而,这需要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建立更多的实践平台,可能对学校的财政造成一定的压力。

(二)  传统教育模式对“双创”能力培养的不足

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重点主要在于掌握知识和技能,忽略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下,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课堂教学多样性有待丰富: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主要通过听讲、看书等单一的方式获取知识,缺乏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容易受到限制。

2)实践机会有待增多: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实践机会较少,可能只有实习或毕业设计等少数机会。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创新实践方面的经验积累有限,难以培养出良好的“双创”能力。

3)评价方式有待多元化: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评价主要基于考试和论文,缺乏更加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难以得到充分的认可和激励。

三  构建基于大类培养的“双创”教育模式

构建基于大类培养的“双创”教育模式主要包含四个关键要素,首先是构建“双跨模式”,强调学科和行业的跨越性整合,培养学生全面的知识结构;其次是设计“两性一度”课程,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重课程体系,促使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的有机融合;接着是平台建设,搭建多层次、多领域的实践平台,提供学生展示与实践的机会;最后是构建评价体系,旨在全面评估学生的“双创”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等方面。

(一)  构建“双跨模式”

在大类培养背景下,为了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引入跨学科教育和跨行业合作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教育和合作方式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

首先,跨学科教育。跨学科教育可以促进不同领域的知识交流和融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通过开设交叉学科的课程和项目,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提高跨学科综合能力。此外,跨学科教育也可以促进创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其次,跨行业合作。跨行业合作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行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学生可以参加企业实习、行业研究、项目合作等活动,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技术发展,培养与行业对接的能力。

最后,学校可以组织一系列跨学科和跨行业的活动,例如学术交流会、行业讲座、项目竞赛等,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拓宽视野、培养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和资源,以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

(二)  设计“两性一度”课程

在大类培养背景下,设计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课程是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首先,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需求,设计具有实践性和实用性的课程,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上,要考虑到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需求,比如,初级阶段可以设置创新实践课程、创业设计课程、团队合作课程等;高级阶段可以设置产品设计与开发课程、营销策划课程、投资融资课程等。

其次,注重高阶性。从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上,改变过去单一传授知识或培养普通能力的目标,将知识、能力、素质三类元素有机融合,通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设计复杂的项目或任务、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及让学生进行实践或实验等,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2]。

最后,注重创新性和挑战度。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创新性和挑战度,鼓励学生面对挑战、创新思考和实践。可以通过设计实验、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  平台建设

建立“双创”实验基地和孵化平台是推动大学生“双创”教育的重要手段。实验基地是大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实践创新的场所,而孵化平台则是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载体。在基地和平台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与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合作[3]。

首先,建立“双创”实验基地需要注重场所的建设。实验基地应该是一个灵活多变的场所,能够为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实验条件,同时也要注重实验设备的更新和维护。基地的建设还需要注重环境的创造,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激情和创新的学术氛围,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其次,建立孵化平台需要注重资源的整合和合作。学校可以与各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支持学生的创新项目。平台应该提供完整的孵化服务,包括资金支持、技术支持、法律支持等。学校也可以将创业教育纳入到学生的毕业要求中,通过毕业要求的履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创业市场。

最后,建立“双创”实验基地和孵化平台需要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在创新和创业过程中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同时学校也应该为学生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支持和指导。

(四)  构建评价体系

以往学校“双创”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评价体系是相互独立的。传统评价手段以闭卷或者开卷考试为主,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综合能力与高校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导致了教学评价结果的单一性、片面性。

首先,学校应在分析“双创”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特点的基础上[4],制定更为灵活、多样、全面、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要使用多样化、现代化的评价手段,更要制定多层次、专业化的评价标准,确定更加符合学生自身素养与学习发展诉求的评价目标。比如,学校可以对学生在创新创业比赛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根据创新创业比赛的规模、等级及学生获得的创新创业比赛成绩,奖励学生相应的学分,激励学生参加校内及校外的创新创业比赛,让学生通过比赛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